坪上引水工程区的水土保持措施布局
2013-04-06范彩娟
范彩娟
(山西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1 工程概况
坪上引水工程是我省的35 项应急水源工程之一,主要是为缓解忻州市的原平、定襄、忻府区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严重短缺而修建的。水源地位于五台县滹沱河干流及支流清水河上,引水点为坪上泉域的泉水。近期引水规模为3 500 万m3/a(引水流量1.11 m3/s),远期引水规模为7 200 万m3/a(引水流量2.29 m3/s)。近期引水工程包括水源工程(清水河李家庄—坪上水源工程和滹沱河干流水泉湾水源工程)、引水工程(管线、隧洞、出水池、管道承载桥、加压泵站)、供水工程(管线、隧洞、加压泵站、调压池)及弃渣场、施工道路、管理用房、临时施工场地等附属设施。工程总占地503.72 hm2,其中永久占地83.56 hm2,临时占地420.16 hm2。
2 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坪上引水工程地处系舟山北部和忻定盆地,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古老变质岩、元古界浅变质岩、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炭二迭系含煤碎屑岩以及新生界上第三系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工程区主要构造线北东向主要发育白家庄—百泉郊向斜及次一级背向斜,北东向断裂构造等,植被稀少,地表冲刷严重。项目引水工程区属土石山区,供水工程区属冲湖积平原区,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扰动原有地表和植被,使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降低表层土壤的抗蚀能力。同时,排放大量弃渣,对项目区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要求,为遏制工程建设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和先拦后弃的原则,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如弃渣场,以拦挡、排水和植物措施为主进行防治;供水管线区、引水管线区、水源工程区等临时堆土量较大的区域应以临时性挡护、遮盖、排水措施为主进行防治;道路工程以坡面防护、路面硬化、排水及两侧绿化措施为主进行防治;施工临建、输电工程以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措施为主进行防治。
3 水土保持措施布局
3.1 水源工程防治区
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在施工建设期,主要任务包括:(1)充分做好施工期间建筑物基槽开挖、回填、土石方堆放的遮盖防蚀;(2)解决好施工场地的临时排水、沉沙问题;(3)做好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建筑材料堆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护;(4)施工完毕后,做好施工场地的清理,并对工程区进行绿化、美化和硬化。
3.2 引水工程防治区
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施工建设期,施工前应对开挖和堆土占用耕地的表土进行剥离,将剥离的表土堆放在征地边缘,用编织布苫盖。引水管线铺设结束后,除建筑物占地外,其余先进行土地平整,根据原土地利用类型采取恢复耕地、植被措施。
3.3 供水工程防治区
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施工建设期,施工前后的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同引水工程防治区。
3.4 隧洞防治区
防治重点为施工期弃渣的临时防护和施工完成后洞口和露头处的工程与植物防护。隧洞全长10.83 km,共有进出口及露头处10 处,地类为荒草地。在施工结束后对占用土地进行平整,恢复植被。将临时堆放的渣土,周边设临时防护墙,并用编织布苫盖。
3.5 弃渣场防治区
由于弃渣场在施工准备期主要进行初期坝及配套工程施工,在主体工程施工期为弃土、弃石堆存场所,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是项目施工期和试运行期的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防治采取工程措施(挡渣建筑物、防洪排水建筑物)、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1)弃渣场拦挡工程措施。在弃渣场边坡底部修建挡渣墙、防洪堤等工程,并设排水沟、排洪渠等防洪排水工程;(2)弃渣场土地整治措施及植被恢复。弃渣场闭库后,对渣场顶面进行覆土改造,一般覆土50-80 cm,改造为林草地(覆土来源为弃渣前和工程施工前剥离存放的表土)。渣场坡面采取植物措施进行护坡,一般采用深根性的灌木与人工种草护坡。
3.6 供电线路防治区
该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其防治措施主要为施工阶段的临时防护措施和施工结束后的土地整治和植物措施。
3.7 施工临建防治区
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主体施工准备期,防治措施主要为施工阶段的临时防护措施和施工结束后的场地平整与绿化。
3.8 施工道路防治区
水土流失防治重点为施工准备期的临时防护和主体施工期的道路边坡植物防护。
3.9 管理局防治区
该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施工期,其防治措施主要为施工阶段的临时排水措施和施工结束后的土地恢复与植物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