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2013-04-06陈光喜叙永县江门农技推广服务站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3年6期
关键词:菌核抗病性纹枯病

□陈光喜/叙永县江门农技推广服务站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陈光喜/叙永县江门农技推广服务站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由水稻立枯丝核菌引起,是水稻作物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的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地普遍流行,该病具有发生危害期长、流行程度高、危害损失大等特点,对我国的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害。

1 症状

纹枯病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边缘不规则的小斑点,以后病斑增多,常相互结合成为大形的不规则云纹状斑,其边缘为褐色,中部发绿色或淡褐色。叶片上的症状和叶路上基本相同。病害由下向上扩展,严重时可使剑叶甚至穗部发病,大片倒伏。

2 发病规律

核菌主要在土壤中或混在种子中越冬,菌丝和菌核也能在病草、稻田边杂草及其他寄主上越冬。一般在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病。以分蘖盛期发病最为严重,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其次是叶片。轻者使叶片枯黄,重者则导致植株不能正常抽穗,造成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减轻,秕谷增多。据调查,发生病害的稻田比正常稻田产量降低10%~25%,严重的减产40%以上。

3 致病因素

3.1 菌原数充足

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纹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而现在许多地方推广秸秆还田、水稻连作、盖草灭草等技术措施,使得带病的稻草不经杀菌腐熟就直接遗留田间,造成了菌量积累,加重发病。同时,也成为水稻纹枯病新的发生起点和蔓延的重要途径。

3.2 气候因素

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据调查,水稻纹枯病发生的最适宜温度是25~31℃,相对湿度是在75%以上。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水稻上发生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闷热、下雨等天气容易造成病株迅速增加,导致稻田减产。

3.3 品种因素

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强弱是导致病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矮杆阔叶、分蘖株较多的水稻品种比高杆窄叶水稻品种容易发病;早熟水稻品种的发病率高于晚熟水稻品种。

3.4 水肥因素

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长期的深灌、漫灌造成的田间湿度过大,为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营造了适宜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只注重偏施、重施氮肥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偏施氮肥极易导致水稻在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在生长后期往往造成茎叶徒长,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导致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

3.5 其他因素

防治措施单一、药剂使用量小、防治时间迟、防治技术差等因素也会导致不能有效杀灭病菌,造成水稻纹枯病的流行。

4 防治技术

4.1 消灭菌源

水稻纹枯病病菌能在病草、稻田边杂草及其他寄主上越冬,在来年继续对水稻生长产生危害,所以,在春耕灌水后,及时打捞浮渣、杂草等杂物,并带出田外深埋或晒杆后烧毁,这样可以减少病源,延迟和减轻发病。

4.2 加强田间管理

肥料施用应采取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促进早发,避免后期徒长。同时要科学管水,做到在分蘖期开好排水沟,适时晒田,做到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后期干干湿湿,可控制无效分蘖,促进生长健壮,增强抗菌力,同时可降低田间小气候的湿度,抑制菌丝的生长和蔓延。

4.3 选用和培育抗病品种

栽培水稻时,尽量选择抗病性较高的优良品种,如:冈优系列、武15等,这些品种较其他水稻品种具有更强的抗病性,同时可以培育抗病新品种,提高水稻抗病性,减少纹枯病的发生。

4.4 加强宣传,正确防治

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技术,增强群众的防治技术水平。预防为主,注意在防治的最佳时间,实行多种药剂交叉使用,降低其病株的抗药性,减少纹枯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菌核抗病性纹枯病
旅大红骨改良先锋父本选系抗病性鉴定及穗部性状配合力分析
木薯UDP依赖型糖基转移酶14基因在木薯抗病性中的功能研究
通过CRISPR/Cas9技术突变BnMLO6基因提高甘蓝型油菜的抗病性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5株梯棱羊肚菌菌丝生长特性研究*
一株产菌核曲霉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四川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的评价
小麦纹枯病大田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田间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