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2013-04-06曾志浩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国家

曾志浩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科部,广东广州 510665)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关涉到一个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由于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势必要推进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目前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还比较突出[1],面临诸多挑战和困惑,当前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摄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理解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搞清楚价值和价值观这两个概念。一般来说,价值首先是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和创造的要素,包括任意的物质形态。价值在很多领域都有特定的表现形式,比如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经济学价值、法律价值等等。这些价值的形式是人在不同领域中概念性的本质反映。从主客体关系角度上理解,“‘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516-517。可见,一方面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另一方面是“物”与“人”的客体、主体关系扩展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价值的主客体关系是由这种主体间的关系在发生价值关联时所产生的。

从价值的内涵上来看,价值又包括人的意识与生命的双重发展。人本身是价值的根本对象,人即价值本体,人的行为即价值源泉,人的发展即为价值结果。人的发展是人的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的统一发展,是人的意识与人的生命的整体发展,也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发展,即人内在的自我创造及外在以自然的创造的统一。

厘清价值的内涵与形式,有利于我们理解价值观的问题。总的来说,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一般观点和根本看法。价值观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几乎所有的欢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幸福与不幸、荒诞与意义、堕落与高尚等等各种理性认知和情感表达都与价值观息息相关。可以说,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每一个个人的生活都是在特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并完成的。失去价值观指导的生活,毋庸置疑是没有意义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价值观的存在,其实它总是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当中。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评价、选择和行动。人类的生活正是有了价值观的指导,才具有了真正的存在意义,才使人类与动物真正区分开来。所以,不断加强价值观的教育无疑是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

价值观是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是非曲直判断的主要依据,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价值观与社会关系直接相关,价值观的变迁同时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变迁和发展。或者说,社会关系的变化内容构成了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动力和根本因素。在物质生产结构发生变化时,社会关系会随之变化,价值观也会随之发生进一步的变化,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关系发展程度不同,价值观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当然不同。比如,乡村熟人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而城市的工商业社会则是以陌生人的交往为纽带的社会,两者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不同,这两者的价值观肯定就大为不同。

从价值观在现实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来看,价值观实际上可分为两大类,即“核心价值观”和“非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指基本的价值观念,它是影响人们进行理性判断和情感表达的主要依据,而非核心价值观则是不起主要作用的价值观念,或者说不是人们长期养成的价值判断,在通常情况下,它左右不了人们的独立判断。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变化时,基本的价值观应当是保持稳定的状态,它反映基本的社会关系,这种基本的价值观指的就是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的整个观念结构中,能够维持社会基本团结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以外的对社会关系作出的是非判断,都是非核心价值观。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上来看,在一个多元和发展变化的社会,各种非核心价值观能增进社会的活力,但只有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阻止社会分裂的趋势和危险。

由于核心价值观的独特性,在现实社会中,它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从世界格局来看,自冷战以来,核心价值观不断被抽象化、符号化,逐渐成为生存方式的图腾和各种阵营之间对抗的利器,它甚至成为民族兴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符号化的核心价值观已被从本国的基本社会关系中剥离出来,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经济斗争、文化斗争的主要战场,成为撬动基本社会关系的有力杠杆。我们看到,苏联并不是被经济挫折所击败的,不是被所谓的科技创新击败的,也不是被西方陆海空军的武器所击败的。苏联瓦解真正的原因是被观念打败的,是被符号打败的,是其在解构和建构核心价值观的混战中采取鸵鸟政策被击败的。苏联输掉的是价值观念上的“冷战”,这种损失的惨重程度已经远远超过“热战”所造成的后果。苏联瓦解是反面教材,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要真正实现伟大的复兴和可持续的发展,除了大力发展经济以外,非常重要和迫切的任务是大力提高思想战线上求生存、求独立自主的能力,大力构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发挥它的国际影响力,增强自身核心价值的话语权和领导权。

二、核心价值观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中的地位

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是事关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国家安全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概念之一,它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与时俱进。从传统的以国家领土主权为基本考量的政治安全观念,到冷战时受到重视的全球安全和国家综合观念,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可以从横纵两个角度来表示国家安全观念的类型:从纵向来看,包括个人、国家、世界三个层次,称之为“共同安全”;从横向来看,国家安全又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众多方面,这个方面可称之为“国家综合安全”。纵横两个方面的国家安全划分,随着现实世界形势的发展而发生了显著变化。自二战以后,由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逐步提高,纵横向所代表的两个方面的国家安全观表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联和互动,并逐渐发展成为全方位的、动态的、立体的安全观念。但是无论涉及哪个层面,国家安全的基本意义都是基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即是关涉到国家是否受到外来威胁以及这种威胁的严重程度。实际上它涵盖了国家在主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环境、资源等诸多方面的安全。

由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因此维护国家安全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期任务。但如何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却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从意识形态的作用来看,意识形态可以凝聚国民精神,同仇敌忾,一致对外,保卫自己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江泽民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3]230-231意识形态工作就是树立整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支柱,构建灵魂的工作。正因为如此,在和平与发展的当今世界,国际之间的斗争常常会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斗争,各国都在争夺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从国家的对外战略和国防战略决策来看,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制度驱动的因素。在国家的激烈竞争中,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一个民族国家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本和竞争筹码。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本和筹码,核心价值观起码在四个层面上影响对外政策的制定,包括国家利益的界定、外来威胁的判断、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设计以及国家资源配置和动员四个方面。在这四个方面,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战略资本,在构筑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独特和重要的,因为,“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4]254。

当前,构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背景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状态。各种意识形态并存,并且此消彼长,它们对人们产生不同的精神牵引和影响。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中,除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外,还有作为古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封建意识形态,在西方近代生长出来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现代性的反叛的后现代意识形态等等,可谓纷繁复杂。

总的说来,各种意识形态的长期并存和相互消长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显著的思想特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各种意识形态都能够在这里找到各自的生存土壤;另一方面是由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一些政治文化随着经济交往而逐渐进入中国,并迅速发展和传播,此番种种成为当代中国的独特社会精神现象。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现状和主流意识形态一元化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基本矛盾[5]。合理地解决这个矛盾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战略和政治工作任务。因此,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必须牢牢地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使之与时俱进,实现其在指导社会实践和引导精神文化的独特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本质上是利益观的表现,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用以说明本阶层利益的正当性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所要表达的是核心的利益,中国核心价值观自然要阐明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国家利益事关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如果国家利益得不到保障了,那么整个民族和公民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人生和生活经历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但毫无疑问,国家的利益,特别是国家的核心利益肯定是整个国家公民价值观的基础。

一般来说,每个社会都有一整套核心价值体系来支撑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虽然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国家政治框架的精神支柱,关系到它的命运和前途。一旦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受到冲击或者瓦解,这或许就意味着政治制度的根基受到了动摇或者损毁,极容易产生严重的社会危机。正是由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世界上不会有哪一个政权会自动放弃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每一种意识形态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明确方法不尽相同,但都诉诸群众动员和集体行动来完成其追求的目标”[6]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出现价值观迷茫和道德观混乱。改革开放以前,很多人都有强烈的共产主义信仰;而在今天,有一些人公开承认自己不信仰共产主义。以前,很多人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现在,不少人干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表示怀疑或者是持否定的态度。以前,很多人以加入共青团、共产党为荣;现在,不少人对入团、入党的兴趣不高甚至产生抵触。以前,人们还遮遮掩掩谈论金钱、享乐等物质利益;而现在,很多人认为拜金主义、金钱万能论可以理解,甚至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以前,多数人人生追求是努力为社会、为他人多做贡献;现在有不少人的人生追求是“出人头地”、“成为有钱人”。以前,多数人崇尚的生活态度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现在,不少人因认为“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而物欲横流或出卖人格,因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而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经常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

由于受到社会物质化、功利化的影响,作为体制的中坚力量,现在也有一些党政官员迷失了人生方向。“信仰危机”不仅存在青少年之中,同时也存在于不少领导干部之中。某些领导干部经常把共产主义挂在嘴边,满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然而实际上,他们只信权力和权力带来的利益。他们没有理想,除了满足私欲,不知道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他们没有道德,除了追逐私利,不愿对任何人负责。价值观的迷失和意识形态的衰落加速了某些党员领导干部的腐败。在过去25年里,挖出的贪官越来越多,惩治的力度越来越大,然而腐败的势头并没有被遏制,腐败所涉及的面越来越广,腐败方面所涉及的金额越来越大。从各级官员贪污受贿的疯狂程度可以看出,他们对宣誓为之奋斗的党和人民的事业没有任何信心,他们对委以重任的制度没有丝毫忠诚。由此可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显得尤为迫切。

三、构建核心价值观,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由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而导致价值观的混乱,致使核心价值观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变得苍白无力,因此,从意识形态角度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消除价值虚无和价值悬置,确立核心价值观的地位,无疑是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任务之一。

1.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引领社会多元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日趋开放,整个社会的包容度和接纳度大大提高,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状况。所谓的多元并存,指的是在共时态上,当前中国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复合价值观的因素,中国社会面临着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中国与西方、旧的与新的等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碰撞,呈现出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价值观世界图景[7],在这幅多样化的价值观世界图景中,既有传统的、保守的、旧的价值观的顽强沿袭及其对确立新的价值观的阻碍,又有先进的、新的价值观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过程而表现出富有生机的成长;当然其中还包括因传统的、保守的、旧的价值观被破除,现代的、新的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适应的价值观体系尚未完整确立而留下的价值观真空。所谓“新旧交替”,其实就是指在历时态上,我国当前价值观从动态变化的角度看呈现出“新旧交替”“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特点。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价值观变革的总体走势和发展方向是弃旧从新、推陈出新,正在努力实现从传统的或僵化的价值观念,向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适应的新型价值观念的积极转变。多元化的社会关系和多元的价值观使我国社会拥有强大的活力。绝大部分价值观的变化只会使一部分人“不适应”,不会引发社会分裂和社会动荡。职业不同,价值观就不同;但既然人们相互依存,一般就会相互妥协。社会变化快,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就快,这就造成同一时代里不同年龄人之间的价值观“隔阂”。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当下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讲,是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在一个社会里,多元的非核心价值观能增进社会活力,统一的核心价值观能阻止社会分裂。”[8]55因此,我们必须以一元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保障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和顺利发展。

2.创新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意识形态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旧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体意识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对立。这种对立表现在整个社会所有阶层的个人主体意识、个人自由意识、个人权利意识增长与“旧集体主义”忽视个人利益、无视个人主体的观念上的冲突当中。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调整和构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含义。为人民服务的主体应该扩大,不能局限于原来的那两个阶级。为人民服务的主体应当是全中国各个阶层的人民。某些学者提出用“新集体主义”代替“旧集体主义”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而集体主义和公有制是一致的,经济基础有了新的变化,上层建筑也理应有新的变化。

由于旧的集体主义忽视了个人主体意识,这种弊端往往容易产生很多的相关问题,同时也是造成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忽视个人主体意识就是不仅忽视工人、农民的个人主体的创造意识,而且忽视党政领导干部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点。党政领导干部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个人的主体意识、个人的权利意识以及对个人物质利益的需求。但是,现在的分配制度忽视了他们的额外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例如,许多工作在第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候星期六、星期天也都需要加班或者是坚守岗位;他们要利用个人的关系和资源去办公事,公事和私事混在一起办;有时即便是喝酒,也是在为工作拉关系。而他所付出的这些劳动,他们所创造的一些业绩有时并没有得到认同或者是回报。因此,他们往往容易产生心理的不平衡。据说红塔集团的老总原来一直很廉洁,直到59岁的时候出了问题。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说出了压抑在心中的不满情绪。他认为自己国家创造了这么多的财富,而得到那么少,等到快退休的时候,应该要捞一把来补偿自己,要不然就对不起自己奋斗的一生了。就这样,形成了官场的潜规则,往往公事私事分不清,某些官员就用潜规则来弥补对个人利益和额外劳动不加承认和回报的缺失。如此可见,“旧集体主义”与社会的个人主体意识增长的现实发生了严重的对立。这样一个严重对立造成了很多问题,包括价值观的缺失和人格的分裂等各种心理问题。一些党政领导干部表面上经常高喊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处处按照潜规则办事,形成了官场独特的“双重人格”,或者说“分裂人格”,这种情况无疑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产生重大的消极影响,必须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3.凝练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夯实社会认同的基础

我们在解读价值观时,往往容易把它和文化结合在一起来考虑,并进一步总结价值观的各种文化内涵,夯实社会认同的文化基础。这种思路是对的。从本质上来说,文化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体,是由多种层次构成和表现的复杂体系。对于文化来说,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它的较浅显、具体的层次,这一层次由显性文化构成,这其中就包括人们的社会行为及其产品。显性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特殊层次,反映了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及其效果既取决于“做什么”,更取决于人的行为方式“怎么做”。

一般来说,“态度、价值观和信念,有时笼统地称之为‘文化’”[9]43,但文化的最深层次无疑是价值观,它是文化的核心。因为价值观决定了“好与坏”的标准,因而与一定历史时期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关系密切。它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人的活动取向、导向问题。价值观不是和“做什么”、“怎么做”相并列,而是渗透到人的整个活动过程及其活动成果当中,它影响并制约着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人的活动及其成果,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从这个角度上看,所谓文化,就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理解。中西文化不同,古今文化不同,说到底最根本还是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社会作用,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并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因此,价值观深刻地烙上了文化的印记。

当前,我国社会认同的基础在社会转型时期遇到了各种挑战和障碍,因此积极提取核心价值观文化内涵无疑是夯实社会认同基础的当务之急。因为当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处于不断形成和完善的时期,人们的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以及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思考,是极容易受到来自外部思想观念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人们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摇摆性。人们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又难以抵挡金钱和私利的诱惑;一方面接受许多正面观点的教育,对那些消极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感到无所适从、力不从心,甚至是消极无为。所以,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冷漠并存、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并存、认同与失落并存”的四种并存心态,这恰恰反映出当前人们价值观的变动性。这种变化既是新旧价值观的扬弃和更替,同时也会由于一些人不能正确处理义和利、权力和能力、人情和制度、关系和努力、依附和自立的关系,从而出现价值观真空、价值观多元、价值观错位、价值观悬置和价值观虚无的种种现象。因此,我们要大力构建核心价值观,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引导处于社会转型中的大众的价值观,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积极提取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是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文化是由科学、法律、道德、文学、艺术、哲学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表现为文化产品、创作方式(体制)、文化观念等多种层次,但核心是价值观。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社会作用,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作用。我们常说要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实际上就是要抵制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侵蚀和影响。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价值观。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因此,我们必须凝练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夯实社会认同的根基。

[1]王志军,夏 炎.论国家安全中的精神安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16-517.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0-23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4.

[5]李丽华.公民精神的培育与转型时期群体文化和谐的实现[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6]利昂·P·巴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M].张慧芝,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3.

[7]方长明.欧洲多元文化主义的危机与反思[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4).

[8]潘 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5.

[9]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43.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国家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