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创意农业发展理念与衍生发展模式研究
2013-08-17谭江涛
谭江涛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兴起于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不仅成为发达国家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也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和跨跃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这就要求以发展农业生产为核心,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创新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开辟广阔的发展道路,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一、创意农业的内涵与概念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发展创意农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创意经济已在全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浪潮,并逐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而创意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和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通过发挥创意、创新构思,以整合农村中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的创意农产品或活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1,2]。张京成指出创意农业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连接起来,其特色在于运用文化、科技的双重生产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3]。章继刚认为创意农业是农业经济活动中进行生产创意、生活创意、产业创意、品牌创意和景观创意,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指导人们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4]。
将创意经济的理念引入传统农业,运用创意经济的思维逻辑和发展模式推进传统农业发展,并通过充分发挥宜昌市自身优势发展创意农业以提升宜昌市农业的附加值,促进宜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于培育宜昌市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宜昌市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宜昌市发展创意农业的优势
1.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是创意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宜昌多种多样的农业资源是创意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基础,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毗邻长江的条件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独特的自然地理、自然条件为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独特的气候和土质孕育了窑湾的蜜橘。在柑橘产业中有宜昌蜜橘、秭归脐橙;在蔬菜产业中,有食用菌、魔芋、生菜、花菜、土豆等等;在水产业中,有长江肥鱼、清江水库鲟鱼、鮰鱼、银鱼、胭脂鱼、黄颡鱼等特色鱼类;在畜牧产业中,有较为突出的清平猪、宜昌白山羊和双莲鸡,当然还有牛、羊等常规型畜类;在茶叶产业中,有鹿苑茶、仙人掌茶、乌龙茶等地方特色品种[5]。
2.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是创意农业发展的源泉
宜昌作为屈原、昭君故里及闻名世界的水电之都,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是宜昌创意农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极具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旅游、民俗、文化资源也为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创意源泉。
3.多元化的消费市场需求是创意农业发展的动力
宜昌是湖北省副省级地域中心城市,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宜昌涌现出了一批层次多样、需求多样的中高端消费群体。人们对个性化、特色化、时尚化产品的日益青睐为宜昌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4.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文件指出,到2020年湖北省将建成农业强省,宜昌创意产业的推动就是对建设农业强省号召的响应。2009年5月6日《宜昌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工作情况汇报》已提出相关之措施[6]。其虽未形成一个专门针对创意农业产品之文件,但由此可看出:政府有心,只欠创意。
5.优越的地理条件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渝鄂湘三省市交汇地,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是鄂西渝东的交通枢纽,长江黄金水道流经市域237公里,三峡物流园的建设完善了长江中上游和中西部物流网络和服务体系,为创意农业提供了农产品集散基地。同时,宜昌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长江三峡与三峡工程交相辉映,巴楚文化和土家风情水乳交融。随着三峡工程蓄水通航发电,宜昌独特的大坝景观、峡江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复合资源优势日益凸现。
三、发展宜昌市创意农业的可行性模式选择
宜昌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创意农业展现出了三峡独特的自然风光、屈原故里特有的文化底蕴及历史悠久的古三国巴楚文化。就目前而言,依据创意农业所依托的资源不同,宜昌创意农业主要有以下形式:
1.开发宜昌市创意农业主题公园
创意农业主题公园是指通过对特定主题的整体设计和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将具有相似功能的农作物、动物和农事活动集中展现,创造出特色鲜明的体验空间,兼有休闲娱乐和教育普及的双重功能。宜昌既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亦有较大潜在消费力;同时,宜昌又是一座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兼湖北省第二经济强市。开发宜昌创意农业主题公园,既可以让城市居民和旅客在闲暇之余认识和了解农产品,又可以促进消费。宜昌的创意主题公园已现雏形,但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链,没有很好地整合现有资源,比如:将盛产柑橘的磨基山打造成以柑橘为主题的一个主题公园,在活动开展时以强身健体为口号,引领宜昌健康之体育文化。另外,还有菊花展等。纵观北京、上海、苏州及国外的一些创意主题公园的设计和开展,其中的农业资源是相似的,只不过是创意不同而已,所谓“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由此可见,宜昌进行创意农业主题开发是可能的,但它的形成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并提供相关的支持政策。
以湖北宜昌窑湾蜜橘观光采摘园为代表。采摘园以窑湾柑橘特色景观为支撑,重点将柑橘文化作为主要游赏内容进行推广,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打造出以柑橘文化为主题的特色花果主题观光园。通过对特定主题的整体设计,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创造出特色鲜明的体验空间[1]。
2.举办宜昌市创意农业节庆活动
农业节庆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形成和开发出的一种体验式和消费式结合的农业创意产品,是“农业搭台、文化表演、经济唱戏”的一种创意,常常兼具吃、玩、赏、教、娱等多项功能。此种节庆活动可分为季节性的和非季节性的。季节性的活动可以举办宜昌柑橘节、秭归脐橙节、三峡大学桃花节、宜昌打渔节、采茶节、油菜花节等等。宜昌尽可以创造已有和未有的资源打造出一个一年四季节庆文化活动。非季节性的活动包括民俗文化节庆类,比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等等,若能结合这些节日,搭配宜昌的农副产品做出一些具有宜昌特色的节庆活动,这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
同时,宜昌在举办此类创意农业节庆活动时必须与旅游季节特性相匹配,游客越多,消费的总量越大;服务越好,名声越好。靠旅游季节来推动宜昌农业节庆活动的发展,同时,农业节庆活动的发展也会推动旅游的发展。
3.发展宜昌市创意融合产业
创意融合产业是指以农业为基础产业,向第二或第三产业延伸,使之具有多个产业的特征,从而提高农业的加工附加值、服务附加值、文化附加值和科技附加值。如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观光农业),农业与加工业的融合(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与医药业的融合(功能食品的开发),农业与物流业的融合(农产品物流配送业),农业与动漫业的融合(农业动漫)、农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牲畜比赛)等。通过产业融合产生新的业态,创新农业产业内容,丰富农业内涵,拓宽农业的外延,产业融合是创意农业的最高形式。
宜昌市创意融合产业重点可以观光农业发展为重点,以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业为基础,同时向等级较高的农业创意产业发展。宜昌市有发展创意融合产业雄厚的第二、三产业作为支撑。2011年,宜昌市GDP达到2141亿元人民币,其中第一产业对它的贡献率为 11.2%,第二产业为 60.5%,第三产业为28.3%[7]。由此可见,宜昌市第二产业的基础是相当雄厚的,农产品加工业的的发展也相对成熟,其中较为著名的品牌有:稻花香、采花毛尖、清江鱼、萧氏茗茶等。以三峡百宝寨景区休闲农业示范点为代表,百宝寨巧夺天工的丹霞地貌奇景与堪称华夏一绝的百宝寨沮河古岩屋给游客以独特的感官享受,源远流长的古三国文化使其更添韵味。同时通过对农作物的采摘、游赏等自助参与式体验,给游客带来全新的农耕文化体验。百宝寨把自然田园风光、独特的丹霞地貌及古三国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并在此基础上围绕三农题材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走出了以农耕文化和生态旅游为主的融合了当地特色资源的创意农业发展之路。资源融合型创意农业展示着观光农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4.发展宜昌市创意农食文化产业
创意农食文化是指以农产品为主要饮食,并通过文化创意赋予其生命力,以文化底蕴提高文化附加值。创意农食文化的主体在于农家乐之中,在农家乐这一旅游范式当中推广和深化创意农食文化是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的,然而,宜昌在农家乐旅游和创意农食文化衔接方面还有待加强,这也说明宜昌发展创意农食文化产业的潜力极大。
5.发展宜昌市景观农业
景观农业,顾名思义,就是指以自然农业为主,人造景观为辅,进而吸引大批量游客前来参观旅游,从而形成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旅游观光产业。发展观光农业的前提条件有:第一,必须具有较大的客流量。第二,必须具有大规模的农业景观。第三,必须明确农业景观在观光产业链中的地位,从而打造出一条适合宜昌的完整的旅游路线,即形成一条较为完善的旅游链。
宜昌具备一定的农业景观资源,除了一年一度的菊花展,其他以农业为主题的观光活动比较欠缺,但宜昌也可以发展自己的特色,比如建立采茶旅游园区,游客可以自己采茶,自己炒茶等,同时,也可让游客参观茶叶的部分生产过程,让游客在过程中享受快乐。同时也可把宜昌蜜橘产业园,秭归脐橙旅游区与屈原文化结合起来开发,发展油菜花观光产业等等。
6.发展宜昌市创意科技型农业
以土老憨果业为代表。2010年,土老憨果业结合当地丰富的柑橘资源,同时紧跟时代潮流,借助QQ农场的影响,将虚拟的网上种菜、摘菜升级为现实生活版的种橘、摘橘。土老憨通过成立网站工作专班,铺设光纤线,在果园里安装摄像头,使得客户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电脑观察、了解到自己认养的橘树的生长全过程,体验网上种橘的惬意生活。此种模式,首开全国柑橘产业网上认养营销先河,现已形成了以全球市场为目标的网上“橘树认养营销”新模式。土老憨将科技时代潮流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为宜昌创意农业的科技化起了先导作用。科技化的创意农业体现了未来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
三、发展宜昌创意农业的衍生发展模式选择
发展创意农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原则,但总体上,可以采取下一系列措施,加快和促进各地创意农业的迅速发展,充分发挥创意农业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创意农业的链式发展对于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尤其重要,图1是完善宜昌创意农业价值链系统示意图。
图1 宜昌创意农业形成完善价值链系统示意图
1.全面发展以宜昌市创意农业为基础的支持产业
以宜昌市创意农业为基础的支持产业是直接支持创意农业副产品的研发、生长、产品加工,以及推介和促销这些产品的企业集群。如科研机构,种源公司,现代农业设施,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会展、动漫、表演等)的策划企业;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如会展)的策划企业、加工厂,以及金融、媒体、广告灯企业。宜昌市以创意农业核心产业为基础的支持产业已见雏形,以宜昌市夷陵区农鑫天麻种源基地和宜昌市家和现代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以宜昌创意农业核心产业为基础的支持产业为宜昌农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产业基础,这是宜昌创意农业向其他行业衍生的基础。
2.加快发展以宜昌创意农业为基础的配套产业
以宜昌创意农业为基础的配套产业则是为创意农业提供良好环境和氛围的企业群,如旅游、餐饮、酒吧、娱乐、培训等等。宜昌市雾渡河野生猕猴桃观光园就是一个集野生猕猴桃植物群落保护、采摘、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园,该观光园是正在发展壮大的宜昌市城郊休闲旅游观光点,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处在三峡至神龙架黄金旅游干线上,离宜昌市只需一个小时车程。园内设施齐全,有原始风貌的原生态野生猕猴桃林,有丛林掩映下沿山蜿蜒盘旋的石阶,有猕猴桃林下可呼吸享受的天然氧吧和供憩息的凉亭,有农家特色的风味小吃,还有可供采摘的猕猴桃基地和雾渡河地方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以宜昌创意农业核心产业为基础的配套产业在宜昌发展较多,除了上述公司,还有许多旅游、餐饮、酒吧、娱乐配套产业。为核心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3.深入发展以宜昌创意农业为基础的衍生产业
以宜昌创意农业为基础的衍生产业是以特色农产品和文化创意成果为要素投入的产业群,如玩具、文具、服装、服饰、箱包、食品、纪念品等。2012年,总投资60亿元的三峡国际珠宝博艺园在五峰民族工业园开工,这标志着国际一流珠宝饰品将成功实现“宜昌制造”。该项目主要从事高端金银珠宝研发设计、制作加工及市场品牌营销。三峡国际珠宝博艺园及其配套的三峡国际珠宝城项目建成后,年产值逾210亿元,这是以宜昌创意农业核心产业为基础的衍生产业企业代表。但是,总体而言,以宜昌创意农业核心产业为基础的衍生产业在宜昌并不是很多,许多产业如玩具、文具、服装的生产还停留在代理加工层次上,其他一些衍生行业正在建设当中。宜昌要加大对衍生产业的投资,发展公共文化品牌,进而提高整个相关产业的经营水平。
四、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知,在发展宜昌市创意农业过程中,核心产业是创意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和组合力的高度统一;然后是支持产业的发展,以此支持创意农业的发展;其次是配套产业,配套产业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帮助推销创意农副产品。最后是衍生产业,通过打造宜昌市公共文化(创意农业)品牌,提高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品牌经营水平和相关产业的虚拟经营水平,以助于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在整个创意农业产业体系中,第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有效嫁接,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农业以及加工食品的农产品成为现代时尚创意产品的载体。
[1]秦向阳,工爱玲.创意农业的概念、类型和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29-32.
[2]任 荣,刘 树.北京需要大力发展创意农业[J].投资北京,2008(2):80-82.
[3]龚义龙.论三峡库区“后三峡时期”的产业化取向[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4).
[4]梁福庆.三峡库区发展设施农业的思考与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5]李 梅,苗润莲.北京山区创意农业发展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11(17):155-156.
[6]卢 平.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比分析及思路探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12(6).
[7]黄昌富,胡玉蓉.区际联系视角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产业定位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