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昌市民休闲生活现状调查及启示

2013-08-18周宜君冯耕耘曹诗图

关键词:宜昌市消费旅游

周宜君,冯耕耘,曹诗图

(1.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2.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81)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休闲”一般是指人们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自主地选择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的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惯常生活事务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悦、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亚里士多德说:“休闲是科学、艺术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1]。休闲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强社会交往以及促进人际和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全国著名的水电旅游名城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城市,宜昌市民的休闲活动正在日益丰富,但存在休闲设施缺乏、城市休闲旅游功能不足、游客停留时间过短、城区旅游空心化的问题。有关专家预测,2020年中国将总体进入休闲时代,未来10年将是我国休闲消费实现快速升级并带来巨大效益的阶段。《宜昌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2008)》也明确提出了城市游憩化战略,但如何具体实施,亟待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突破。

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休闲游憩学、城市地理学、旅游管理学等理论,探究宜昌市民休闲生活现状特征,分析其现存问题,并提出改进思路。

二、调查思路及方法

城市休闲,是指发生在城市范围之内,休闲者利用城市提供的各种休闲活动条件和设施满足自身休息、放松、娱乐和自我发展的活动[2]。因此,本问卷调查分为四个部分:(1)样本人口学特征,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月收入。(2)休闲行为特征,包括休闲动机特征、休闲频率特征、休闲方式的倾向性及空间喜好。(3)休闲消费特征,包括休闲消费时间投入、金钱支出等。(4)对休闲活动的感受与评价,包括对现有休闲质量的评价和未来发展的期待。问卷发放分为两个时间段:2010年4月20日至5月7日、2012年5月3日至5月9日。调查地点主要在宜昌市民休闲人数较为集中的主城区,具体包括夷陵广场、滨江公园、儿童公园、CBD、步行街、五一广场、万达广场等休闲场所以及部分学校、单位和居民社区。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42份。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3.0及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结论

问卷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为:(1)性别构成:男性占53.2%。(2)年龄构成:20岁以下、21~35岁、36~50岁、51~60岁、60岁以上各占 4.5%、45.7%、31.9%、12.4%、5.4%。(3)学历构成: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及以上各占 2.0%、6.1%、31.9%、57.0%、2.9%。(4)月收入构成:1000 元以下、1001~2000元、2001~3000元、3001~4000元、4001 ~5000 元、5001 元以上各占 23.8%、31.2%、26.7%、10.9%、3.8%、3.6%。(5)职业构成:学生 19.5%、企业管理人员15.8%、商业服务人员14.7%、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1.5%、务工者9.5%、离退休人员9.3%、自由职业6.1%、教师 3.6%、务农者 0.5%、其它9.5%。

调查结果简要分析如下:

1.休闲动机特征

被调查者中,占比重最大的休闲目的是“放松心情,消除疲劳”,达到64.32%。而“人际交往”目的比例最低(参见图1)。分组统计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70.8%的休闲目的是“锻炼身体”,21~50岁的中青年人中69.6%的休闲目的是“消费娱乐”,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

图1 宜昌市民外出休闲的主要目的比例

可见,宜昌市民的休闲动机以实用性为主,休闲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缓解压力的一种重要方式。主要关注休闲的消遣、保健、娱乐功能,对休闲的社交功能、文化体验功能重视不够。

2.休闲方式特征

宜昌市民休闲内容以读书报、上网(50%)、在家睡觉或看电视(30%)为主。与有关学者对上海、武汉、长沙三个城市所作的调查结果一致(见图2)[3]。不过,上述城市居第三、四、五位的休闲动机依次是:发展业余爱好、体育健身、旅游度假;而宜昌市民则为:外出旅游(近1/3)、健身、逛街,发展业余爱好仅排列第九,说明传统的文化含量较高的增智型修身养性活动受青睐程度较低。

图2 宜昌市民最喜欢的休闲方式

从休闲群体规模看,以选择2~3人一起休闲的最多,占64.4%;其次是4 ~7 人,占30.5%;而仅1 人和8~10人规模的分别占2.4%、2.8%;10人以上的规模为0(我国平均社交圈规模为14人)。可见,宜昌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及近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市民休闲方式具有积极影响,但休闲的文化性、发展性不够。市民休闲方式具有居家型为主、外出型为辅;组织形式以小众群体为主,社交圈较小的特点。

3.休闲消费特征

从时间投入看,大约一半的宜昌市民一周外出休闲时间为1~7小时,近1/5为8~14小时,5%不足1小时,另有18%则为1天以上。从休闲频率看,一周外出休闲的次数以1~2次的最多,占51.45%;3~4次的占18.67%,5~6次的占5.81%,6次以上的占19.10%,回答“从来没有”的占4.98%。

从消费水平看,宜昌市民每次休闲活动中的人均消费水平以51~100元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8.5%;其次为10~50元,占27.9%;接下来依次是:101~500元,占 26.7%;10 元以下,4.7%;500 元以上,占2.3%。据此测算,宜昌市民一年的休闲消费总计大约为3600元/人。对照《小康》杂志和新浪网2007年面向全国的一项调查,58.1%的人花在休闲上的消费在2000~5000元左右,说明宜昌市民的休闲消费支出居全国中等水平。

表1 不同月收入组宜昌市民人均消费差异表

从消费结构看(见表1),1000元以下收入组中,以10~100元/次的消费比例最高;1001~2000元收入组中,以51~100元/次消费比例最高,而2000~4000元收入组中,则以101~500元的消费比例最高。图3直观反映了收入高低与休闲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休闲消费在101~500元/人次以及500元以上/人次的两个档次中,消费人群比例随着收入的上升而升高,呈正相关性;而其它三个档次的消费人群比例则随着收入的上升而降低,呈负相关性;大致以月收入3000元左右为分界线。

图3 宜昌市民月收入与休闲消费关系图

从消费类型看,根据对宜昌市民到科技馆、图书馆等文化休闲场馆的次数调查,高达29.1%的被调查者回答“从没去过”,25.7%“几年去1次”,27.6%“每年去1~3次”,15.6%“每月去 1~3次”,2.0%每周去1~3次。可见,宜昌市民休闲消费频率较低,支出中等,与个人经济收入存在相关性,文化消费比例偏小。休闲消费结构以粗放型为主[4]。

4.休闲空间特征

当今中国城市家庭消费出行具有等级结构规律,可分为邻里距离(500米以内)、社区距离(2公里以内)、同城距离(2~8公里)三个不同等级的消费圈[5]。从图4看,大多数宜昌市民休闲活动的半径小于5公里,属于同城距离范围。其中,小于15公里的活动半径合计达到88%,说明绝大多数市民在社区及主城区范围内开展休闲活动。另有5%的市民休闲半径达到30公里以上,体现了随着自驾车的发展,部分市民已经开始出城休闲。

图4 宜昌市民休闲活动半径统计图

从空间喜好看(见图5),宜昌市民经常去的户外公共休闲游憩点中,以夷陵广场及儿童公园、滨江公园及磨基山所占比例最大。这与上述休闲空间所拥有的良好的地理位置,有山有水有绿地,风景优美,公众活动丰富有关。而东山公园则因交通不便,在所提供的选项中比例最低。访谈得知,部分市民选择休闲地点时遵从一定的时间惯性,喜好有一定历史积淀、地标性的场所。

图5 宜昌市民休闲游憩点喜好统计图

从宜昌市民从家里到经常去的休闲游憩点的步行所花费的时间来看,在10分钟内的占14.11%,10~20 分钟的占22.41%,20 ~30 分钟的占20.75%,30~40分钟的占20.75%,40 ~50分钟占6.64%,50 分钟以上的占15.35%。可见,70.55%的宜昌市民经常去的休闲游憩点距离驻地10~40分钟,按照一般人的步行速度换算,即多在0.5~3 km范围内。可见,宜昌市民目前的休闲空间属于邻里型和社区型;在时空选择上具有便捷性、就近性特点;喜欢传统的、功能全的、标志性的公共休闲场所,并有强烈的地方认同感、归属感和依恋感。

5.休闲感受特征

宜昌市民在评价对个人的休闲生活是否满意时,大多数回答“一般”,说明休闲目标并不明确,因而难以给出明了的评价。其中对个人休闲生活感到“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人数占24.9%,即近1/4的宜昌市民对个人休闲生活持否定评价。而在评价城市整体休闲生活质量时,这一比例则上升到30.6%(见图6)。在问及“对图书馆、书店搬离老城区的看法”时,分别有 18.4%、30.8%、38.8%、10.4%、1.5% 的被调查者回答“不好”、“不太好”、“无所谓”、“好”、“很好”。持肯定态度的仅占11.9%。可见,大多数宜昌市民对城市休闲生活质量缺乏肯定评价,不满意比例较高,且对传统文化休闲场所的搬迁行为评价较低。

图6 宜昌市民对休闲生活的满意度评价

6.影响休闲活动的制约因素

在所提供的选项中,制约宜昌市民休闲活动的主要因素居前四位的依次是:忙于学习和工作、财力不足、缺少场所和设备以及收费太高(见图7)。从休闲中对设施的使用调查看,回答“几乎没有”的占13.2%,“比较少”的占 43.7%,“中等”的占 31.2%,“比较多”和“非常多”的分别仅占11.4%和0.5%。而美国学者的调查显示:美国有70%、加拿大有85%的人借助游憩空间散步和游憩,利用率非常高[6]。

图7 影响宜昌市民休闲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

可见,制约宜昌市民休闲活动的主观因素主要源于工作学习压力;客观因素主要源于经济收入,同时,休闲设施缺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四、启示和建议

市民休闲活动既可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繁荣程度、基础设施条件、市政管理水平,也体现了个人的生活品位和价值追求,是一座城市整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写照。由调查可获得以下启示:宜昌市民众的休闲生活现状,既体现了爱生活、爱旅游、重人情、亲邻里的区域特点,也反映了重物质、轻文化、重享乐、轻发展的消费结构,以及基础设施落后、市民休闲对城市文明拉动力微弱等问题,同时也昭示了城市休闲市场潜力大、增长空间广阔的前景。作为我国中部快速发展的副省域中心城市,如何迎接未来10年的时代潮流,抓住机遇,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谨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区域整体发展,增强休闲内驱力

“休闲是一系列在尽到职业、家庭和社会职责后,让自由意志得以尽情发挥的活动。”[7]城市休闲发展需要以一定的经济收入和人文素养为基础,必要的硬件设施、环境质量和休闲产品为前提,还需要以管理服务与休假制度为保障。因此首先必须加快城市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水平和民众生活水平,保护环境质量,为城市休闲生活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目前城市休闲分别归属文化局(休闲娱乐)、旅游局(休闲旅游)、工商局(休闲餐饮购物)、体育局(休闲健身)、交通局(公共交通)等多个部门管理,容易形成“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局面。必须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合力。同时借助企业和民间的力量进行自主性开发,并发挥新闻媒体的综合优势,传播先进休闲理念,展示休闲文化魅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休闲氛围。

2.打破传统休闲活动的局限性,全方位开发城市休闲旅游资源

宜昌市民大多还停留在传统休闲阶段,其休闲活动在目标、内容、方式、效益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休闲消费是人们在“自由”时间创造性地行使“自由”的一种活动,是一种满足个性偏好、追求生存意义的精神之旅;是人们如何看待闲暇、看待个人与社会关系、丰富生活、享受生命的综合体现;也是个体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过程。不同的休闲生活方式,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座城市的休闲活动是其公民素质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必须增强城市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意识,发掘每一个休闲要素的潜力和价值,彰显城市魅力。重点开发以下三大方面:第一是休闲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资源要素,包括:文化设施,运动设施,娱乐设施,城市物理特征(建筑、街道、雕塑、绿地等),社会文化特征(语言、服饰、民间传说、地方风俗、繁华度与和谐度、安全性等)。第二是休闲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服务要素:饭店宾馆及餐饮接待设施,市场及购物场所。此外,还有关系到城市整体形象的附加要素——环境要素,如交通设施及停车场建设,旅游者服务设施(游客咨询处、路标、导游、地图、宣传广告)[8]。

3.增加城市休闲基础设施,打造社区休闲空间

第一,加大城市休闲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优先建设一些大众性、公益性的休闲设施、场所和项目。建设中注意自然、文化与美学要素的有机融合,以人的本质需求为导向,与环境相协调,提高建设质量,完善休闲环境。加强对现有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影剧院等文化场所的管理,提高利用率。

第二,合理规划布局。不仅考虑经济因素,也要考虑生态、社会、文化因素,进行城市规划。改变现有休闲设施过度集中于老城区(西陵区)的局面,注意其资源的共享性、分布的合理性、分配的公平性,做到每个社区至少有一个广场、公园绿地或休闲活动中心。对于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体育场馆等群众性休闲活动中心,尤其要注意优化选址,加大开放程度,丰富资源,充实活动项目,并坚持其公益性质。

第三,建设中注意保护和继承文化脉络。尊重文化空间的价值沉淀和文脉传承作用,保护传统标志性文化建筑,配套完善文化景观。对承载着市民深厚感情的老图书馆、影剧院、书店等文化场馆不能轻易拆毁、迁移,尽量妥善改造利用。

第四,从“提升精神文明、追求幸福生活”的高度,构建社区休闲空间。鉴于宜昌市民特别看重邻里关系和人情交往,且休闲活动半径主要在社区范围的现状,可以社区文明创建为主渠道,打造休闲邻里社会。以居住小区、街道、社区为单位,鼓励开展公共休闲娱乐和竞赛活动,引领积极健康的休闲生活,并借此提高居民交往密度,营造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增强社区归属感[9]。坚持人本主义理念,加强对基层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指导[10],发掘社区特色,形成“一街一品”、“一区一品”。

4.积极发展休闲文化产业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它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是综合了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的一种新兴产业。城市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依赖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活动场所、公共服务与管理的支持,也需要休闲旅游、文化传播、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的共同发展[11]。宜昌市区域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旅游业发展基础良好,加之优越的位置和全国最大水电中心的经济地位,为其休闲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动力。应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和水电旅游名城的建设,借助“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将休闲文化产业放到战略性产业的高度,抓住机遇,积极打造休闲城市形象。

首先要发挥区域文化优势,加快发展文化传播业、文化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加强休闲旅游类图书、报刊、影视、音像产品的开发制造,使之成为城市营销的主要载体。以创意策划、休闲旅游为突破口,对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环节进行文化包装,提高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在文艺、体育、娱乐等群团建设中扶持精品开发、鼓励推陈出新,增强剧场、影院的文化休闲魅力。

其次,要发挥宜昌市滨临长江的位置特点和水电、茶乡、原材料等资源优势,发挥休闲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扶持文化创意企业,开发都市休闲项目。如以滨江亲水赏景、品茗养生为特色的休闲旅游项目产品;以集石收藏、美术工艺等为特色的休闲商品;以广场节庆、文化赶集和社区群众性竞赛活动为龙头的文化休闲活动。

5.构建城市休闲智力支持系统

加强城市休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注重发挥地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智囊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相关机构,为政府决策、企业投资、居民休闲提供有效的信息咨询和智力支持。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在中等职业和高等教育中,增设相关学科和专业。此外,加强市民休闲教育,加强休闲文化知识的普及推广。从培养健康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开展教育活动。政府部门、社会媒体、市民个人等方面共同努力,培养市民休闲消费的自主意识,减少休闲消费的随意性、盲目性,提高休闲品味,享受健康休闲带来的精神快乐。

休闲业发展对于城市文明进程意义深远。本文主要从市民认知的角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侧重对城市休闲旅游的资源要素系统、环境要素系统的优化提出了建议。如何对服务要素系统、管理要素系统进一步探究,促进都市休闲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有待后续跟进。

[1]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76-100.

[2]华 钢,楼嘉军.城市休闲系统研究[J].旅游论坛,2009,2(3):419-423.

[3]安静静.城市居民休闲方式选择的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武汉、长沙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19 -21.

[4]郭鲁芳.中国休闲消费结构:实证分析与优化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5):122 -130.

[5]李程骅.论商业新业态对家庭消费出行空间的影响——城市消费“沃尔玛化”研究的一个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06(3):232-236.

[6]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张春波,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91.

[7]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8]王 琳,杜小平.论城市休闲旅游的理论要素及运行机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9(3):68 -71.

[9]杜春兰,柴彦威,张天新,等.“邻里”视角下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的空间比较[J].城市规划,2012,19(5):88 -94.

[10]塔 娜,柴彦威.时间地理学及其对人本导向社区规划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6):36 -39.

[11]王寿春.城市休闲经济的规模与产业结构构建研究[J].财经论丛,2005,116(3):22 -28.

猜你喜欢

宜昌市消费旅游
宜昌市举办中小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班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旅游
新消费ABC
务实创新 开拓奉献——湖北宜昌市第三批援藏干部援助西藏加查两周年扫描
我国青少年五人制足球推广研究——以宜昌市为例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