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脉传承中泉城特色风貌带保护研究
2013-04-06宋雨燕张玉明
宋雨燕,张玉明
(山东建筑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0 引言
济南的城市格局依托城市山水分布,结合周边自然景观,充分发挥先天优势,最终构成了以千佛山、古城区、大明湖及黄河为主体的南北景观风貌带,形成了“山、泉、湖、河、城”有机结合的泉城特色[1]。然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济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对泉城特色风貌带的保护却存在明显不足,如何保护泉城特色源远流长,继续彰显城市个性已迫在眉睫。因此,在济南提出建设文化城市和筹备“十艺节”的背景下,加强对泉城特色风貌带的保护研究,传承地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发展泉城特色景观,已成为济南市建设的主要方向,并最终会成为衡量济南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2]。
1 地域文化对泉城特色风貌带形成的影响
1.1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在历史推进过程中,通过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结合其周边的地理环境,逐步孕育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的文化传统[3]。这些文化传统独具地域特色,源远流长,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沉淀,形成了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城市地域文化是经过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城市中遗存下来的,最终被市民认可、接受并继承发展的独具历史价值的文化传统,如民族特色、城市历史、宗教信仰及其载体等。
1.2 济南地域文化对泉城特色风貌带形成的影响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济南自古就是南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连接枢纽,同时又是齐鲁文化系统的核心。因此,济南在历史发展过程既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又融合了各类民俗文化,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城市地域文化[4]。这些地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秉承孔孟之道,如泉水文化、龙山文化、宗教文化、名士文化、民俗文化等。泉水文化是济南最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是促成泉城特色风貌带的根本原因。丰富的泉水资源大部分集聚在明府城内,城中泉水经过汇聚后进入呈“品”字布局的“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珍珠泉”四大泉群,泉水经四大泉群的再次汇聚后进入大明湖。
济南初期的城市规划总体呈方形布局,建筑以泉为中心而自然分布,建筑景观与山水景观相互融合,以自然为重心,形成了朴素自然,毫不装饰的城市地域景观格局[5]。这种依泉水分布而进行的城市建设,最终形成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市景观,而泉水穿街过巷则形成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民居景观[6]。济南整个城市位于一个大的山水布局中,秀丽的山、水、湖等自然景观与建筑、历史人文景观融合,成为济南的最大城市特色。千佛山、古城区、大明湖、黄河等主要景观,由南向北自然布局,构成了一条特殊的泉城特色风貌带。
2 泉城特色风貌带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济南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城市地域文脉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泉城特色风貌带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2.1 风貌带景观建设缺乏整体性
风貌带区域内的城市景观建设缺乏整体性,大量的高层建筑导致风貌带内景观与历史文化遗存遭到破坏[7]。随着城市发展,南部千佛山风景名胜区的用地被分割,原有的风貌特色也逐渐消褪;古城区逐渐被现代高楼大厦所取缔,古城风貌变化显著,“佛山倒影”的城市特色景观更是难觅踪迹[8]。在城市初期规划中,对历史街区保留与否并未做出明确规定,城区内的历史建筑被不断地迁移、改建,甚至拆除。现代建筑在古城区内的穿插建设,给济南的城市形象带来极大破坏,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亦未达到理想效果,历史街区大量消失。远离主城区的北部风貌带景观,服务功能匮乏,建筑规划不统一,土地利用率较低,影响了城市景观的整体性。导致风貌带北部景观毫无特色,城市建设混乱无序,在造成资金浪费的同时,对济南的泉城特色风貌也造成极大的影响。
2.2 风貌带景观建筑单体秩序混乱
风貌带区域中的建筑单体,无论建筑风格、使用材料还是色彩装饰都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形象[9]。在古城改造过程中,对历史建筑或文物景点通常会采取孤立保护的手段,并未考虑周边环境,忽视历史街区整体的风貌。古城区是体现济南城市特色的主要区域,古建景观更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财富,然而近几年的城市建设,却使部分具有代表性建筑陷入了现代高层建筑的层层包围,古城风貌骤变;某些标志性的历史建筑甚至遭到盲目拆迁,景观保护的意识亟待提高。
2.3 风貌带景观改造缺乏人性化设计
风貌带景观空间的改造设计缺乏人性化考虑,城致使市景观特色削弱,服务功能降低。风貌带的建设或改造多以追逐景观效益为主要动机,导致城市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严重缺乏,周边住区的空间环境可居性较低。现代化高层建筑逐渐取代了成片树荫遮挡下的历史建筑,不仅对“山、泉、湖、河、城”的城市格局带来极大制约,而且造成区域内热岛效应较高、空气流通较慢、风环境问题突出,给居民正常生活带来极大干扰[10]。
3 济南泉城特色风貌带的保护途径与对策
3.1 特色风貌带保护的原则
3.1.1 以人为本原则
合理布局风貌带建筑与自然空间,提升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提升风貌带景观层次,达到人性化设计与地域文化保护相融合的建设要求。风貌带景观保护应协调“人类发展与历史传承”之间的矛盾,使人类活动与城市历史文脉能够和谐相处[11]。强调风貌带景观的自然性和历史性,控制城市建设对古城区的破坏,促进使用功能与观赏功能的完善。
3.1.2 突出地方特色原则
挖掘济南的地域文脉资源,将其应用于现代城市建设中,增添环境景观中的历史氛围,将风貌带浓缩为地域文脉的主要载体,展现城市特色风貌和个性[12]。强调泉城特色风貌,坚持儒家思想为基础,秉承孔孟之道的泉水文化、龙山文化、宗教文化、名士文化、民俗文化等,同时健全保护体制,保障其源远流长。
3.2 特色风貌带的保护途径与对策
3.2.1 保护泉水特色,加强泉群水系联系
加强对72 名泉群的保护工作,对各处名泉制定明确的保护措施,严格控制泉水出露区范围,杜绝填埋、占用泉池、泉渠,禁止摧毁泉眼、泉源。将古城区内的四大泉群作为重点保护对象,打造名泉保护的核心地带,对泉群周边的亭、廊、榭、舫等园林景观以及碑刻、壁画等人文景观等采取相应的保护对策,严格控制建设规模,禁止进行与泉水保护相悖的基础工程[13]。
位于济南近郊的百脉泉泉群、洪范池泉群同样属于济南泉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其周边环境加强绿化,做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起到防洪蓄水、保持地形地貌的功能[14]。南部山区是济南泉水的重要源头,是主要补给区,应做好封山育林工作,禁止可能破坏水脉、污染水质的工程项目,以维持风貌带泉水稳定。
3.2.2 调整工作重心,加强古城形象标志设计
古城是城市历史的象征,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财富,因此特色风貌带保护要以古城区的形象标志设计作为工作重心[15]。在保护工作中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采取经营城市的改造理念来实现保护与发展[16]。合理规划历史街区,采取成片整治,重视景观建筑的整体性,重现古城风貌。部分遭到破坏或侵占的历史遗存,要进行清理恢复甚至重建,保证再现历史风采;分散杂乱的景观建筑单体,要加大整合力度,增强景观的整体性;加快现代古建风景园区的建设步伐,对城市特色性、标志性建筑进行整体迁移,以做到集中保护。
做好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深入发掘历史街区的经济潜力,加快开发古城区旅游价值,重现已消失的历史人文景观。加强对古城区的历史文脉研究,恢复其传统风貌,增添城市的文化底蕴。济南在城市发展中,要进一步加强对文物古迹、传统建筑、文化艺术的细致研究,提出保持和发扬地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有效措施;加大名城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建立历史文物馆,对有代表性的优秀文物进行存档保存。
3.2.3 加强景观联系,突出风貌带城市特色。
景观节点多、景点分布广是泉城风貌带的主要特色,然而各个景观节点联系却不够紧密。在风貌带保护过程中要针对这一特点,加强各层次的景观联系,突出景点的整体性。遵循互相衔接、主体升高、对比调和的设计原则,采取借景、对景、夹景、框景、漏景的设计手法,合理布局建筑空间序列,控制建筑的体量与高度,促使风貌带景观互为因借,各个角度都有景可赏。同时加强泉城广场与趵突泉、黑虎泉、解放阁等风景名胜的联系,充分发挥泉城广场对风貌带的影响,统一设计广场周边建筑高度,将千佛山轮廓引入到广场的视线中[17]。
3.2.4 优化空间格局,改造建设滨湖空间
打破大明湖的封闭性,拓宽与周边社区的联系,增强明湖区域的整体性和开放性。加快滨湖空间建设,打造与周边市民活动区合而为一的现代开放空间[18]。将浑厚的明湖文化融入到市井文化中,建设能够体现明湖特色的古典民居、休闲设施、景观小品,形成以人为本的明湖空间格局[19]。合理规划明湖区域的景观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统一建筑风格,控制建筑高度。对明湖园区的现代游乐项目进行统一转移,增加市民的可参与性,从而恢复园区的自然人文景观,提升空间品味[20]。优化湖畔景观建设,提高单位面积生态指数,提升湖畔区域文化品位。利用水系优势,建设城市湿地园林,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体,丰富水面景观,恢复生态系统,体现湖畔区域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21]。
3.2.5 改善黄河堤岸环境,建设水利风景名胜
细化济南黄河两岸的环境整改措施,维护黄河水源环境。以黄河为主体景观,开发滨河空间,建设动静结合的防洪休闲绿浪[22]。重视植物自然景观,改善河岸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进步,保护沿岸文物古迹;增设景观雕塑、人文碑刻,完善休闲活动设施,利用地域文脉资源,开发黄河堤岸旅游[23-25]。
4 结语
随着济南城市规模扩大,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城市改造经验不足,地域文化不断流失,却使得特色风貌带保护更加艰巨。探讨新的治泉理水思路,制定新的城市建设规划已迫在眉睫。济南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城市宣传力度和城市形象塑造,提升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营造泉城旅游新局面,利用得天独厚的泉水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泉城特色风貌带景观建设,打造城市新名片。
[1]崔家新.地域文化对济南园林的影响初探[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2]赵奕,贾玉良.建设泉城特色促进济南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01,8(2):69-74.
[3]徐艳芳,王志远,付飞营.济南地域文化与景观特色塑造的途径与方法[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26(5):466-470.
[4]曹佩.泉对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5]李云,邱朝红.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与实践[J].规划研究,2007,(23):31-33.
[6]李建江.济南泉水保护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3):142-144.
[7]贾进,田洁.城市形象的塑造—以济南古城区为例[J].规划师,2007(3):70-72.
[8]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9]温莹蕾,吕学昌.济南城市景观建设特色及评析[J].城市问题,2007(1):56-60,69.
[10]李平生,赵秀芳.城市现代化中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以济南为例[J].东岳论丛,2004,25(5):185-188.
[11]鲁敏,刘佳,李亚男.济南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构建的途径与策略[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8,23(5):377-380.
[12]汪海涛,宋保平,柴斐娜.历史街区文化散步道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西安古城区散步道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2):156-159.
[13]张一新,张杰,张明锋.济南市青铜山景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J].中国水利,2003(2):12.
[14]刘晓琳.关于济南发展古城民俗旅游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 (4):1-3.
[15]孟凡辉,黄绳.城市公共空间护城河的价值营造—济南护城河景观分析[J].华中建筑,2008,26(5):141-144.
[16]鲁敏,程正渭,王金山.城市公园的地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地域契合—齐河晏子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概念[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9,24(13):95-98,110.
[17]李晓红.城市广场的多元空间环境设计—以济南泉城广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637-7638,764.
[18]王向荣,林箐.“泉城”的水岸复兴—济南大明湖及护城河沿岸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8(12):33-38.
[19]韩冬青,刘华.城市滨水区物质空间形态的分析与呈现[J].城市建筑,2010(2):12-14.
[20]宋健,陈士俊.城市风景湖开放式发展模式构想—以济南大明湖为例[J].城市问题,2008(10):10-13.
[21]田园,刘吉森,刘涛.严格水资源管理保持泉城特色[J].中国水运,2011,11(11):69,108.
[22]鲁敏,郭振,宁静.湿地园林—生态、湿地、地域文脉与园林美的统一滕州荆泉风景区湿地园林景观规划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 ,25(1):54-57,78.
[23]马志远,赵红霞,高祥斌,等.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营造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2):5105-5109.
[24]鲁敏,刘振芳,刘国恒.济南森林城市绿道网络构建的途径与对策[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26(2):101-104,125.
[25]李慧生.构建滨水活动空间 打造城市景观阳台—烟台夹河滨河景观带同三高速至银河广场段景观设计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1(1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