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南京市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评价
2013-04-06黄贤金陈志刚
周 洁, 姚 萍, 黄贤金, 陈志刚
(1. 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江苏 南京 210023;2. 南京市地产发展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8)
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南京市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评价
周 洁1, 姚 萍2, 黄贤金1, 陈志刚1
(1. 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江苏 南京 210023;2. 南京市地产发展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8)
研究目的:建立城市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评价失地农民生计状况,及时调整征地政策,助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研究方法:在阐述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内涵的基础上,从失地农民生计发展的层次性需求出发,构建了包含风险抵抗、环境保障、社会适应3方面的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物元模型对南京市的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状况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结果:南京市失地农民生计情况总体处于维持原有生计水平阶段,离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尚有一定差距。其中环境保障能力达到可持续,而风险抵抗、社会适应能力则处于维持原有生计的阶段。研究结论:主要是收入、就业、教育水平影响了南京市失地农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从完善征地补偿、就业扶持、全面保障等方面进行征地政策的调整与改进。
土地管理;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生计评价;模糊物元模型
1 引言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保障,其主要功能体现在土地具有生产粮食、提供就业、子孙继承和地产增值等功效[1]。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形成了大量无地或少地的农村人口[2],即通常所说的失地农民。这些农民在失去部分甚至全部土地后,往往会面临收入下降、就业困难等问题,从而大大削弱其生存和发展能力。这显然违背了城镇化发展的初衷,并会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此,国家和地方各级部门都十分重视失地农民的生计保障问题。2008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提出“保障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要求(简称“两保”),2010年7月国土资源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长远生计”。2012年十八大又提出要推进新型新城镇化建设,核心内容是人的城镇化,强调从促进农民就业、增强社会保障等方面破解城乡差距、二元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南京市作为全国9个首批征地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也针对失地农民的生计保障要求,开展了一系列政策创新与改革实践。这些举措是否为失地农民生计提供了有力保障,并有助于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并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基础和经济社会条件开展针对性的评价,从而为完善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保障体系提供支撑。本文尝试从“两保”的要求出发,贯彻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想,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南京市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情况的评价,以期为相关研究及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目前对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分析框架、生计评价、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以及解决对策等方面展开[3-7]。较为常见的研究思路是套用英国国际发展机构(DFID)建立的可持续生计框架(DFID模型),如成得礼直接运用该框架,基于南宁、成都等地城中村及失地农民家庭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社会资本、物资资本、资金资本的状况及其面临的约束条件[8]。而刘猛等则以大连市为例,基于问卷数据,去掉自然资本、物化资本,构建了新的生计分析三边模型,集中分析了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9]。需要指出的是,DFID对于可持续生计的分析框架主要是针对普遍意义上的贫困人群提出的,对于因城镇化发展而失地的大城市郊区农民的可持续生计评价并不完全适用。这类失地农民也是城镇化的对象,其最终将融入城市生活。因此,对其生计可持续性的评价应与城镇化的发展背景相适应。鉴于此,本文将基于DFID的分析框架,从国家提出的被征地农民安置的“两保”要求出发,在考虑失地农民实际情况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的基础上,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发展层次理论,通过构建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物元模型,系统评价南京市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状况,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完善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可持续生计的内涵及评价指标设计
生计包含了人们为了谋生所需要的能力、资产(包括物质和社会资源)以及所从事的活动,只有当一种生计能够应对并在压力和打击下得到恢复,能够在当前和未来保持乃至加强其能力和资产,同时又不损坏自然资源基础,这种生计才是可持续的[10]。对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来说,征地后,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更是赖以生存的就业岗位,生活保障以及对于固有身份的认同感。在失地、失业、失保、失身(份)的脆弱性背景下,失地农民生计中的生计资产、谋生能力及社会活动都受到了一定冲击,要评价其生计是否可持续,可以从其面临风险的抵抗能力、环境基础的保障能力和对于城市社会的适应能力3方面展开。
从层次性来看,上述风险抵抗、环境保障、社会适应由外而内构成了失地农民生计的壳状结构(图1)。借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外层是坚硬的外壳,在危机来临时,作为抵御风险的屏障,即能够应对、并在压力和打击下得到恢复,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中间层是设施环境服务的质量,在达到基本生计不破坏的前提下,对生计水平的一个稍高层次的追求,也反映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最内核的部分,反映失地农民对于城市生活的适应情况,也就是新型城镇化的终极目标——人的城镇化,实现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体现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从物质基础到发展内核,从外部环境支持到内部主动适应,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主要由以上3方面构成。
图1 失地农民脆弱性背景及其生计的层次剖析Fig.1 Analysis of vulnerability background livelihoods of land-lost farmers
为反映失地农民在这3方面的能力状况,并考虑到可比性、定量化、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这里对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主要从风险抵抗能力、环境保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3个方面展开(表1)。风险抵抗能力中主要设置了收入、存款、就业率、保险覆盖率等基础性指标,用以测度失地农民在遭遇生计风险时化解危机,维持原有生计水平的能力。环境保障能力中设置了住房面积、环境、交通、治安的满意度等指标,从居住、生存的环境,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自然资源的可持续角度,反映失地农民生计的外部支持。社会适应能力中设置了受教育程度、就业培训、谋生技能掌握和社会融合度等指标,考察失地农民的生计发展能力,其中谋生技能掌握从技能掌握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测度,采取综合评分的方式。社会融合则根据失地农民的主观判断来赋分确定。
2.2 指标权重与目标值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常用的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及成对因素比较法等,结合评价要求及对南京市的实地调研结果,此处采用了专家咨询下的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了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了归一化处理,结果见表1。结合国务院“两保”要求对于失地农民生计的保障指示,设立了生计维持目标,对应“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设立了生计可持续目标,对应“长远生计有保障”(表1),从两个层次来评价失地农民的生计情况。生计维持的目标值参考了调查结果以及相关统计数据进行确定,生计可持续目标值的确定则参考了全国和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的主要指标,2011年出台的《江苏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等,选取最高标准作为最终的可持续生计目标值。
3 评价模型选择:模糊物元模型
物元分析最早由中国著名学者蔡文教授提出,它以促进事物转化、解决不相容问题为核心,适用于多因素的评价问题[11]。针对生计可持续这一模糊的评判标准,本文基于物元分析,结合模糊集合和欧氏贴近度的概念,采用了模糊物元模型来进行南京市失地农民生计状况的评价。这种方法不仅简便易行,结果确定,还能有效的解决各单项指标之间评价结果不相容等问题。
表1 失地农民可持续性生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及目标值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eight and target value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of land-lost farmers
3.1 模糊物元及复合模糊物元
在物元分析中,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事物、特征、量值”3个要素加以描述,如果其中的量值具有模糊性,便用“事物、特征、模糊量值”作为描述事物的基本元,称为模糊物元[12]。若以R表示模糊物元,M表示事物,C表示事物所具有的特征,x为量值,则模糊物元R=(M,C,x)。如果事物M有n个特征且事物有m个,则构成m个事物的n维模糊物元Rmn。在构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评价的模糊物元时,M对应了生计实际水平、维持性生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生计水平,C对应16项评价指标,X则对应各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
式1中,Rmn为m个事物的n维复合模糊物元;Mi为第i个事物,i=1,2,…,m;Cj为第j项特征,j=1,2,…,n;xij为第i个事物第j项特征所对应的模糊量值。
3.2 模糊量值的标准化:从优隶属度原则
各单项指标相应的模糊量值,从属于最优方案中各对应指标相应模糊量值的隶属程度,称为从优隶属度[13]。在标准化过程中,有的是越大越优
为从优隶属度;max Xij为事物特征向量对应模糊量值的最大值),有的则是越小越优(为事物特征向量对应模糊量值的最小值)。鉴于上文构建的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评价体系中,各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即指标数值越大所代表的生计状况就越优,因此采用式2进行量值的标准化处理。通过上述计算可得从优隶属度模糊物元。
3.3 标准模糊物元与差平方复合模糊物元
一般情况下,标准的模糊物元R0n由从优隶属度模糊物元中的最大值或者最小值确定[12],本文以各项生计指标从优隶属度的最大值作为最优结果,即各指标从优隶属度均为1,记为:
此后构建差平方复合模糊物元RΔ,可由标准模糊物元R0n与从优隶属度模糊物元中各项差的平方构成,即
3.4 欧氏贴近度与综合评价
欧氏贴近度是指被评价样品与标准样品两者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值越大表示两者越接近,反之则相离较远,根据标准值的贴近度可以进行类别的划分[14]。由此,本文基于上述采用层次分析法确立的指标权重ωj,进行各个指标调查现值、维持性目标值、可持续性目标值贴近度的计算,若调查现值与可持续性目标值的欧氏距离最小,则认为失地农民生计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层次,反之,则认为失地农民生计尚未实现可持续。此处采用先乘后加的算法进行欧氏贴近度Ki的计算,进而构造欧氏贴近度复合模糊物元RK。
4 南京市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实证评价
本文对于南京市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实地调研数据。首先通过计算维持原有生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值的完成率,来直接进行失地农民生计的描述性分析和评价,然后通过前面构建的评价模型,进行分类和综合指标的模糊物元计算,通过欧氏距离明确判定南京市失地农民的生计是否可持续。
4.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实地调研的时间为2012年5月15日—2012年12月11日。调研地点主要包括栖霞区、雨花台区以及江宁区城郊结合部的村庄(社区),这些地区近年来城镇化发展迅速,征地规模大、征地类型丰富。此外,在白下区(现已并入秦淮区)和建邺区也做了部分补充调查,使得调研地域更加全面,能够充分反映南京市失地农民的总体情况。经汇总17个调查点共完成调查问卷319份,有效问卷306份,问卷有效率为96%,被调查农民家庭306
户,调查涉及失地家庭总人数959人。本文在问卷数据基础上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得到了南京市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分类评价结果。
4.2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分项评价
(1)风险抵抗能力。从维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目标完成率来看,南京市失地农民的风险抵抗能力还是较强的,具体表现为家庭人均纯收入、家庭存款、劳动就业率及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等几个指标的完成率均为100%,反映失地农民的收入、存款、社保状况良好,能在面临生存风险时实现平稳过渡,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但在保障长远生计的目标完成率上,这几个指标还存在10%—30%不等的差距,反映出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其收入、保障水平不足以支持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失业保险的目标完成率较其他几个保险明显偏低,表明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还不够全面,同时也体现出农民个人、用工单位对失业保险的重视不够(表2)。
表2 南京市失地农民风险抵抗能力基本情况Tab.2 Conditions of risk resistance of land-lost farmers in Nanjing
通过构建的模糊物元评价模型,采用式1—式6的计算公式可以求得南京市失地农民风险抵抗能力与生计维持性目标值、生计可持续发展目标值的欧氏贴近度如下:
通过欧氏距离的计算,调查现值与生计维持性目标的距离为0.0952,与生计可持续发展的欧氏距离为0.2447,按照欧氏贴近的原理,南京市失地农民的风险抵抗能力与生计维持目标更接近,属于维持基本生计的级别。
(2)环境保障能力。总体来看,在环境设施服务与质量方面,无论是维持原有生计的目标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完成率都相对较高(表3)。维持性目标的达标率均为100%,表明征地后各项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到位,给失地农民营造了较为良好的居住条件、自然环境、交通环境与治安环境。人均住宅面积虽然由79.87 m2减小为51.90 m2,但仍然高于全国小康标准水平的人均40.00 m2的标准,而且人均居住面积的相对减少,也有利于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在保障长远生计的目标完成率上,大气环境的满意度达标率偏低,有32.14%的受访者表示对空气环境不满意,其中还有11.90%的受访者表示对空气质量完全不满意。纠其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征地后农民迁入城市,城市废气排放明显多于农村;另一部分是征地后,被征地区域进行施工建设,大量汽车进出,挖填土方,产生了一定的空气污染。
表3 南京市失地农民环境保障能力基本情况Tab.3 Conditions of environmental guarantee of land-lost farmers in Nanjing
南京市失地农民环境保障能力的调查现值与生计维持性目标的欧氏距离为0.1421,与生计可持续发展的欧氏距离为0.1038,按照贴近原理,南京市失地农民的环境保障能力属于生计可持续的级别。
(3)社会适应能力。在人际交往、社会融合方面,南京市失地农民显示出了良好的适应性,人脉关系融合度的目标完成率较高(表4),维持原有生计目标完成率达100%,保障长远的发展性目标的完成率也超过了90%。但是在参加就业培训方面,由于20—40岁年龄段的大部分青壮年失地农民,在征地前已基本脱离农业生产,因此他们不再参加就业培训。同时参加就业培训率较低也有政府宣传动员工作欠缺,个人职业培训意识淡薄等原因,最终导致专业的职业培训维持性目标完成率仅为34.24%,发展性目标完成率更是不足20%。人均教育水平与职业技能水平,虽然能够达到维持原有生计的水平,但在可持续发展上,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反映在基础教育后的高等教育接受不足,务农外谋生技能单一,技能掌握熟练度较低。
表4 南京市失地农民社会适应能力基本情况Tab.4 Conditions of social adaptation of land-lost farmers in Nanjing
南京市失地农民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现值与生计维持性目标的距离为0.0152,与生计可持续发展的欧氏距离为0.4275,按照贴近原理,南京市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能力属于维持基本生计的级别。
4.3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综合评价
在前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计算得到了总体的欧氏贴近度:
可见,南京市失地农民总体生计情况的调查现值与生计维持性目标的距离为0.0468,与生计可持续发展的欧氏距离为0.2293,按照贴近原理,南京市失地农民的生计水平为维持原有生计的等级,要达到生计可持续的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风险抵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待加强。结合具体指标的目标完成率得出,要想实现南京市失地农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需要努力实现社会保险的全面覆盖、家庭收入的进一步提高、教育培训体系的不断完善,通过夯实失地农民的风险抵抗能力、巩固环境保障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由外而内,促进失地农民生计的可持续。
5 结论与启示
失地农民作为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个规模日趋庞大的集体,它与城镇化的良性发展关系密切,关注并研究这个群体的可持续生计发展问题意义重大。南京市作为征地改革的试点城市,在提高失地农民征地补偿、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与努力,通过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结合模糊物元模型的评价结果,不难发现南京市的失地农民能够维持原有的生计水平,在失地后其环境、设施的服务保障能力达到了维持长远生计的目标,但在收入水平、就业水平、教育水平上,失地农民抵抗生计风险、适应城市社会的能力虽然能够保证原有生计水平不降低,但离可持续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定距离。对此,要实现失地农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南京市在今后的征地工作中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不断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拓宽失地农民的收入渠道。特别是可以探索实施留用地安置或征地剩余补偿款入股等方式,壮大发展集体经济,并通过完善相应经营管理机制,为失地农民提供一份持续稳定的增值收益。(2)因势利导完善就业机制,增加失地农民的就业机会。针对年龄较大、自主就业困难的失地农民,政府可以将部分新增商业机会、公益性就业岗位向其倾斜。同时,对于有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可以制定实施相关政策,为其提供较高的就业平台或鼓励其自主创业。另外,对于一般的中青年失地农民,应加强有效的就业培训,培训的科目应具有实用性,培训的时间应具有延续性,最终通过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加强失地农民与城市的融合。(3)全面覆盖社会保险与救助,加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首先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强动员宣传,加大财政资金托底的力度,尽快办理失地农民的城镇社保,使之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水平[15],实现社会保险的全面覆盖。此外对于失去土地后收入减少,再就业困难,生活陷入贫困的农民,应建立从基本生活资料救助到就业、发展权利维护的全面的救助制度。此外,还应加强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从近期到远期持续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其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References):
[1] 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3 - 26.
[2] 叶继红.生存与适应: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生活考察[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3.
[3] 黄建伟,刘典文,喻洁.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理论模型研究[J] .农村经济,2009,(10):104 - 107.
[4] 周易,付少平.失地农民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以陕西省杨凌区为例[J] .广东农业科学,2012,(5):192 - 194.[5] 刘晓霞,周军.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化”的成因分析[J] .社会科学战线,2012,(5):164 - 168.
[6] 汪三贵,张伟宾.城镇化如何保证农民生计可持续[J] .人民论坛,2011,(23):19 - 21.
[7] 崔玉玺,张联社.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有效途径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297 - 1298,1304.
[8] 成得礼.对中国城中村发展问题的再思考——基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角度[J] .城市发展研究,2008,(3):69 - 75.
[9] 刘猛,袁斌,贾丽静,等.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09,(1):30 - 36.
[10] DFI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M] . London: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1999: 1.
[11] 潘峰,梁川,王志良,等.模糊物元模型在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水科学进展,2003,(3):271 - 275.
[12] 张斌,雍歧东,肖芳淳.模糊物元分析[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0 - 19.
[13] 周泰,王亚玲.基于模糊物元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评价[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7 - 41.
[14] 张先起,梁川玲.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在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水力学报,2005,(9):1057 - 1061.
[15] 黄贤金.农村土地改革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 . 现代城市研究,2009,(1):12 - 15.
(本文责编:郎海鸥)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Evaluation of Land-lost Farmers Based on Fuzzy Matter-element Model: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ZHOU Jie1, YAO Ping2, HUANG Xian-jin1, CHEN Zhi-gang1
(1. Department of Land Resources and Tourism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2. Nanjing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Center, Nanjing 210008, China)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develop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bout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of land-lost farmers.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we can improve the policy on developing new-type urbanization. After explaining the connotation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the paper takes the hierarchical demands of land-lost farmer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then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hich includes risk resistance, environmental guarantee and social adaptation. On this basis, it uses the fuzzy matter-element model to evaluate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of land-lost farmers in Nanj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ivelihood of land-lost farmers in Nanjing is almost the same as before. But there is still a gap fro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pecifically, the environmental supply is sustainable, while the ability of risk resistance and social adaptation are not. Then through the completion rate of target,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income, employment and education affe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d-lost farmers’ livelihoods.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of land-lost farmers in Nanjing,which include land compensation, employment support and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land administration; land-lost farmers;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livelihoods evaluation; fuzzy matter-element model
F301.2
A
1001-8158(2013)11-0072-08
2013-09-13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科技计划项目(2011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60)。
周洁(1989-),女,江苏镇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管理。E-mail: zhoujie032@126.com
陈志刚(1977-),男,江苏江阴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管理。E-mail: jycz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