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道至简 返璞归真——绿色建筑设计的知与行

2013-04-04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建筑设计管理 2013年4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修 龙

当前,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方兴未艾,发展势头一浪高过一浪,绿色建筑及相关技术产品也迅猛增加,已成为建设行业发展的主流,并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有力抓手。大好的发展局面得益于社会的广泛认知、从业人员的努力,以及各级政府孜孜不倦的强势推动。

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转型期,绿色建筑的兴起有其历史必然性。作为建筑行业的从业群体,多年来我们一直关注着绿色建筑的发展,认真思考与研究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挑战。本文仅就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挑战,从行业全局的层面,以建筑设计的角度为切入点,就重中之重的几个问题浅谈几个观点。

绿建发展遭遇瓶颈

绿色建筑发展到今天,呈现漏斗式失衡局面———两头大中间小。

“两头大”即前端理论研究和科研较受重视,也取得一定的进展;后端绿色成果及评价也受到政府和舆论的高度关注与重视。然而,从探索绿色到实现绿色的关键中间环节———建筑设计,却恰恰被政府和舆论所忽略。如果没有工程设计这个转换环节,再好的科研成果也很难得到很好的应用、普及和推广。

因此,当前绿色建筑发展中,科研队伍十分活跃,而设计人员却没有主动地学习与掌握绿建设计技术,往往需要聘请专业顾问来完成设计及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因为不能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本质,甚至出现了简单地将各种绿色技术和产品进行堆砌的情况,例如太阳能、地源热泵技术不考虑其适用性的盲目应用,反而造成新一轮的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因此可见,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抓好和强化设计环节的时候,这是保障绿色建筑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见图1)。

图1 建筑设计是连接科研与绿色建筑的关键环节

要解决绿色建筑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方面政府及社会应对设计给予高度重视和投入,另一方面,建筑设计需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设计的一个点、一条线、一个理念,可直接带动成果应用的一个面,并直接影响建筑未来多个方面的绩效。设计的差别,经常导致建筑绿色程度、建造成本的巨大不同。优质的设计将带来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资源节约和舒适度,劣质的设计也能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不便。

当前我国建设速度飞快,建设总量巨大。最近几年每年竣工面积约为15~18亿m2,而美国加州总建筑面积还不到4亿m2,相当于中国每年都建成4~5个加州。不过,我国上市销售的住房大多仍为“毛坯房”,土建装修一体化比例很低,需进行二次装修才能满足使用要求,为世界各国所少见,是粗放型住宅建设模式的典型体现。

根据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有限抽样调查,95%住户进行过隔墙拆改,80%进行过电路改造,68%进行过水管改造。平均每户拆改约产生垃圾1.5~2 t,而2010年我国住宅竣工面积8.68亿m2。由此推算,由于设计不周而产生的拆改垃圾量十分惊人。这些不可降解的建筑垃圾,浪费能源、破坏环境,并给建筑造成安全隐患。

此外,建筑整体的大拆大建也导致极大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建筑平均统计寿命不到30年,很多建筑不断拆建,这个过程中所浪费的水泥、陶瓷、玻璃等建材,都是高碳的产品。因此,减少不合理的大拆大建,也是最大的低碳与环保。

规划设计环节对减少不合理拆建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与水平,包括绿色可持续技术的推广 (如SI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二次装修和拆改,可以十分有效地减少建筑资源的浪费和能源消耗,其潜力非常令人期待。

绿建设计的路径思考

我们一直在思考,什么是优质的设计,绿色建筑的本质是什么,以及绿色建筑如何通过设计来实现。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精髓在于因地制宜。绿色建筑不能只追求花哨的噱头和技巧,而丧失了其最根本的本质,即大道至简、返璞归真。

绿色建筑设计回归本质,应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建筑师应该认同并积极参与。这是当前我国推动绿色建筑事业的一个重点问题。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到今天,一直未能改变一个现状:建筑艺术的从业者———建筑师对绿色建筑虽有关注,但整体投入和研究不够;而建筑技术从业者———建筑物理研究人员和机电工程师热情高涨。这就导致绿色建筑的“特点”往往体现在一些“新、奇、特”技术的应用上,绿色建筑也大多变成了“信马由缰的建筑设计+各种技术措施的混合体”,难以让使用者真正感受到绿色建筑的“好用、耐看、节约、方便”。如果建筑布局、体形等方面存在问题,“四节一环保”的绿色理念仅靠其他技术措施很难弥补。

二是建筑设计应该从“标准工况”向“运行工况”转变。以往建筑设计考虑更多的是设计条件下是否节能,而绿色建筑实践提醒我们,由于实践运行条件与设计条件差异很大,一些设计工况下节能的技术也可能在实际运行条件下变得高耗能。例如在一些地区、部分项目上地源热泵系统的“滥用”,不考虑当地条件的适用性,使得节能技术适得其反。

三是建筑设计应该向更加精细化发展。各种技术模拟分析手段的应用,使得设计师在设计阶段就可以分析、预测项目建成使用状态下的实际表现,促使设计更快地向精细化设计转变。通过更合理的更精细化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实现绿色建筑的本质。

建筑设计追求绿色本质,需要建立几个全局观。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表1 绿色建筑设计需建立的几个全局观

这6个方面在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且能灵活应用。其实这些方面都是互相交织、互融互通的。因此我们在推动先进技术理念的同时,切莫忘记挖掘传承中华文明的智慧。

建筑师在考虑建筑美感和个性的同时,切莫忘记建筑的本质———人类生活的载体、人与自然互动的平台。将建筑设计得奇特,固然能获取一时的关注,但如果不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考虑人们使用的适用性,则很难汇聚人气。建筑的绿色环保,不仅仅是节约能源、节约材料那么简单。其本质是建筑的道德,是建筑对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文化的责任。绿色建筑的因地制宜,就是要研究如何与本土相连。祖先的“土”东西所具备的美和智慧,从苏州园林到西双版纳竹楼、从藏区石碉楼到蒙古族毡房、从中原粘土屋到西北窑洞,都是因地制宜、低碳环保的典范,都具有顺应自然的大智慧。我们并非倡导回到窑洞或蒙古包居住,而是倡导那些建筑里所包含的祖先的智慧,不应该失传,而应该为我们所用,由我们发扬光大并传承给下一代。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绿色建筑
绿色低碳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探讨居、商、景一体化的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