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2013-04-03张云峰王海东管强刘增庆
张云峰 王海东 管强 刘增庆
[摘要]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PGE1,凯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90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给予PGE1 粉针剂;治疗组给予凯时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均为30d。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主观症状及体征、间歇性跛行距离、踝肱指数( ABI)等变化。结果 两组ABI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以及两组间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凯时的不良反应少而轻微。结论 凯时注射液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显著, 安全性好。
[关键词] 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动脉硬化闭塞症
[中图分类号] R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1(b)-0067-02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的局部表现,根据我国调查报告,60岁以上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达79.9%;61~70岁为87%,70岁以上为100%。男性多于女性[1]。
凯时和PGE1 粉针剂是目前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常用的药物,为了探讨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PGE1,凯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及安全性,该研究回顾性抽取该科2007—2012年收治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90例进行研究,对比两种药物在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上的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研究该院住院病人190例。临床症状: 病人有下肢乏力、发凉、静息疼、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踝肱动脉指数< 0.9[2]。其中男113例 女77例,年龄41~86岁,平61.8岁。其中100例应用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90例应用PGE1 粉针剂。
1.2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包括:活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降压、降脂及功能锻炼等。对照组治疗90例,应用PGE1 粉针剂;治疗组应用凯时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30 d。
1.3 疗效判定
显效: 间歇性跛行距离较治疗前增加2倍或2倍以上,静息痛、肢端冰冷、发绀或麻木感明显减轻或消失;有效:间歇性跛行距离较治疗前疗效增加1倍或1倍以上,静息痛、肢端冰冷、发绀或麻木感部分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1.4 监测方法
踝肱指数通过测定踝关节血压与手腕血压之比。采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定,测定严格按照心血管病和介入放射治疗协会2002年的标准[3],正常值应> 1.0。选取较低的一侧作比较。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 ABI与有效率的变化
两组治疗后AB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ABI改善程度更为显著。通过研究显示,治疗组ABI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凯时与PGE1 粉针剂相比,治疗更有效。见表1,表2。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头晕、食欲不振等症状者较少,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经对症处理缓解。试验组轻度静脉刺激发生率为6.45% , 对照组不同程度的静脉刺激发生率为54.55%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包括局部脂质、复合糖类积聚, 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 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和局部血栓形成,最终导致下肢动脉血管狭窄。乃致血管闭塞,引起临床双下肢行走无力、疼痛,严重时可致肢体坏死等表现[4]。
前列地尔(PGE1)是一种活性极强的生理活性物质,有明显的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理作用。然而,PGE1在体内代谢很快,在肺部氧化酶作用下,每通过一次肺循环,即有60%~90% 失活,凯时注射液是将PGE1 封入直径为0.2 um的脂微球中,脂微球是理想的药物载体,对病变血管有特殊亲和性,可将PGE1运送到特定的病变部位,同时在脂微球的屏障保护下, PGE1在肺部的失活率明显降低。凯时的给药剂量仅为PGE1粉针剂的1/10,降低了不良反应。
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凯时和PGE1粉针剂均为有效药物。治疗组ABI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头晕、食欲不振者较少;凯时的静脉刺激发生率明显低于粉针剂。
综上,凯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好,不良反应率低,是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 王爱红,许樟荣,许永杰,等.前列腺素E脂微球载体制剂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5,3(4):22-25.
[2] 许樟荣,敬华.糖尿病足国际临床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45-47.
[3] Sacks D.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use of the ankle brachial index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J].J Varselnter Radio,2002,13:353.
[4] 陈伯楠,候玉芬,周涛.周围血管病中西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50-253.
(收稿日期:201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