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3-04-03杨武军刘拥军陕西省华县下庙中心卫生院陕西华县7400陕西省华县中医院陕西华县7400
杨武军,刘拥军(.陕西省华县下庙中心卫生院,陕西 华县 7400;.陕西省华县中医院,陕西 华县 74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患者严重发病状态,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剧烈胸痛、胸闷,出现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症状,实验室检测结果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升高,以及急性循环功能障碍,经心电图检测显示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等特征[1]。笔者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尿激酶溶栓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123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符合WHO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标准[1],根据临床体征、实验室和心电图检测确诊。随机将其中63例临床具有溶栓适应证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60例不具备溶栓适应证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41例,女22例;年龄45~76岁,平均(62.2±8.7)岁;梗死部位为广泛前壁19例,前间壁17例,下壁14例,下壁和后壁13例。对照组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44~75岁,平均(61.8±9.2)岁;梗死部位为广泛前壁18例,前间壁17例,下壁13例,下壁和后壁12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梗死部位和病情等方面进行综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全部患者确诊后均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CCU),进行持续心电图监测,做18导联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并对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时间等项目进行监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做好体征维持和相关疾病控制,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剂量为:6 000 U/12 h),根据患者情况口服阿司匹林(剂量为:第1~3天300 mg/d随后改为100 mg/d),或硝酸甘油、β-阻滞剂和钙拮抗剂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初期实施尿激酶溶栓治疗,具体方法为将150万U尿激酶于100 ml注射用水中稀释后,对患者进行静脉推注,推注时间控制在30~60 min内;其余方法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以14 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记录相应监测数据,防止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进行观察分析,对观察组患者溶栓时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溶栓后胸痛缓解情况、溶栓后2 h心肌酶改变以及溶栓前后18导联心电图ST-T演变情况等进行观察;统计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和不良反应情况,并对死亡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进行统计。冠状动脉再通标准:溶栓后2 h内胸痛明显缓解或消失,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心肌酶峰值提前出现(CK-MB于14 Hmw或CK于16 h内);溶栓后2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现象。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发生。观察组患者出现5例(7.9%),一般性出血症状,停止药物后缓解;对照组没有出血病例发生;均未发生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统计对比[例(%)]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闭塞而导致血液供应中断,心肌由于持续出现严重缺血而造成部分急性坏死[2]。溶栓治疗是临床实现血管再通相对简捷安全的有效方法,对于濒死心肌及缺血心肌患者的再灌注恢复具有可靠疗效。研究证明,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对患者实施溶栓治疗,能够将心肌梗死范围缩小,达到保护左室心功能和改善预后的目的[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心力衰竭发生率,无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发生。
[1] 符史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8):3508.
[2] 王 磊,张敏州,张 军,等.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及初步评价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7.
[3] 钱德芳.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9):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