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现状探讨
2013-04-03广东省遂溪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广西遂溪524300
庞 炎 (广东省遂溪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广西 遂溪 524300)
铜绿假单胞菌是老年性慢性呼吸道感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致病菌,可分为黏液型铜绿假单菌和一般型铜绿假单胞菌两种类型。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由于大量产生藻酸盐而在菌体外形成生物被膜,该被膜能使菌体逃逸机体免疫清除和增强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给治疗带来困难,被鉴定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应及时报告,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来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住我院患者送检5 000例痰标本。白细胞≥25个每低倍镜视野,上皮细胞≤10个低倍镜视野为合格痰标本。
1.2 药敏抗生素和菌株鉴定试剂:均为广东省惠州市阳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300020微生物检测/药敏检测卡。
1.3 菌株分离与鉴定:标本培养分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36℃培养24 h,在血平板上生长为无色透明水滴样,边缘不整齐,不溶血细小菌落,48 h长大而融合,黏稠,冻胶样菌落,溶血不典型,用接种针不易挑起,往往紧贴在平板上,无金属光泽,无生姜气味的菌落,分纯后经广东省惠州市阳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S-1000B型细菌测定/药敏分析仪鉴定,均为铜绿假单胞菌,判断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
1.4 药敏试验:药敏试验采用药敏卡肉汤稀释方法,结果按2009年版 CLSI标准来判断。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2 结果
35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1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详见表1。
表1 35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1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
3 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在人体内繁殖时所产生的多种毒性因子在致病机制中起着不同作用,引起病情的严重的程度与细菌的毒力和患者免疫状态有关外,还与细菌分泌黏液样荚膜物质(细胞外黏液)平行。本研究用于分离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痰标本大多属于长期慢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老年性患者,考虑与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免疫力低下、病情严重程度和大量使用抗生素三个因素有关。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大力开展,使得细菌能在短时间内出现耐药现象,导致抗菌治疗失败。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近些年来有越来越高的趋势,耐药率每年也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1]。
笔者探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型菌对13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但是仅在体外进行药敏试验,检测的仅仅是呈浮游态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无法真实反映出生物被膜对抗生素的耐药状况。表1结果表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敏感的抗生素较多,耐药性相对来说较弱,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较高,为经验治疗中首选的抗生素。治疗该菌造成的感染时还需要将生物被膜耐药因素考虑进去。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复杂多变,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分泌的细胞外黏液样物质,多聚糖分解,相邻细菌、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等聚集,最终形成细菌生物被膜。细菌生物被膜一方面使得细菌与抗菌药物直接接触的机会得以大大减少,从而对抗生素产生严重耐药现象,被膜另一方面免疫细胞和抗体与细菌接触发生严重阻碍,从而使得细菌不容易被清除,藻酸盐是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体外研究发现,藻酸盐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除去生物被膜必须设法减少藻酸盐的合成。有报道认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起到有效抵抗生物被膜的作用[2]。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耐药性比较弱,可是由于能产生大量藻酸盐,而在菌体外形成生物膜,体内用药时耐药率较高,因此临床微生物室培养鉴定出铜绿假单胞时,特别注意黏液型,以便医生选择合理的抗生素进行治疗[3]。
[1] 李玉栋,王成军,赵建平.铜绿假单胞菌5种菌落形态与耐药性监测[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69.
[2] Li F,Yu J,Yang H.Effects of ambroxol on alginate ofmatur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s[J].Curr MicrobioL,2008,57(1):1.
[3] 张文元,杨亚冬,唐 靓.十四元环大环内酯类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影响及对环丙沙星的增效作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11):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