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教学观下的中学化学美学教育

2013-04-02赵礼明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情境

摘 要:综观当前的中学化学教育,化学美学应该体现两方面的基本思想,一是客观物质世界在化学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美学属性;二是化学教学体系当中能够引起参与者审美体验的形式和内容。

关键词:化学美学;建构主义;语言;情境;支架式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尤其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始成为国际教育的研究热点,“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组成的四大学习环境要素对传统教学思维与观点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渗透人文思想、与建构主义教学观联系密切的中学化学美学教育又开始重新进入化学教学的视野,所以如何找到合适的结合点,将化学美学教育思维更好地渗透到化学教学活动当中,是包括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在内的所有化学教育工作者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为学科基本内容,化学教学内容的统一与和谐、秩序与多样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科学之美,至于美妙绝伦的化学物质、妙趣横生的化学实验、层层推进的化学思想,都焕发着独具魅力的学科之美,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心底认同、欣赏这种美,并且最终使自身的活动成为化学课堂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怎样的教学活动才能符合化学教学的美学要求呢?

教师首先应该锤炼更“美”的教学语言,为学生搭设恰当的思维台阶,让学生喜欢课堂并且融入课堂。笔者在《化学教学中课堂语言运用艺术新谈》一文中曾经描述分析过化学课堂教学语言具备的四个美学要素,即准确表述的精当美、直观描绘的形象美、严谨论证的逻辑美和思维互动的韵律美。课堂教学语言首先必须是准确精当的,这样,才能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帮助学生养成规范的表述习惯。而从“准确”到“形象”,为此,对教师教学语言的锤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内容“盐类水解”这一部分,常常涉及"两种盐溶液混合"的水解表述,以可溶性铝盐和碳酸氢盐混合为例(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

Al3++3H2O?葑Al(OH)3+3H+,水解使水溶液显酸性;

HCO3-+H2O?葑H2CO3+OH-,水解使水溶液显碱性,两个过程相互促进,水解程度增大,导致有氢氧化铝沉淀和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很多教师用“双水解”概括这种现象,并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从这个实验过程分析,“双水解”只能说明两个水解过程同时存在,不能说明两个过程互相促进、程度增大这一现象,用“水解互促”更为合理一些,而2010年和2011年的高考阅卷也体现了这一点。高考阅卷专家们认为“双水解”属于不规范的化学用语,导致这样表述的考生不同程度失分,这更从考试的角度反映了化学教学语言准确表述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语言体现出的深层的美学意义,意味着通过创设课堂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评价力和审美创造力。化学课堂虽然无法像语文学科那样创设“东风夜放花千树”般的古诗词意境,也不具备地理学科的广览万里河山的美学素材,但对于一位善于发现和挖掘的教师而言,却可以以化学教学语言创建出化学学科独特的美学氛围。

以“原电池原理”这一部分的教学为例,教师则首先提出问题,搭设思维台阶:

师(因势利导):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在原电池工作的时候,铜片上气泡冒出的速率比锌直接与稀硫酸反应时锌片上冒出气泡的速率要快。(展示对比实验录像)

生:思考

师:原电池装置有这样一个特点,可以加快相关反应的速率,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为什么原电池能够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呢?

生:(思考并讨论)

师(创设模型,突破难点):大家可以设想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如果我们上车和下车的人都从一个门出入,那么效率必然大打折扣,而如果我们引导乘客从前门上车,后门下车,无疑速度会快得多--原电池是否就具备了这种特点?

生:(经历了思考与顿悟)对,就是这样!

无独有偶,在讲授“化学反应速率”这一部分的时候,为了说明“在同一个反应体系内,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数值不同,但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有的教师这样设置思维模型:“一台拖拉机,其前轮较小,而后轮较大,这台拖拉机在行进过程中,由于轮子大小不一,所以前轮和后轮转动的圈数(或转速)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整体移动的距离却完全一样。”这种形象的比喻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思维障碍,理解问题的实质。而通过规范的教学语言构筑的思维模型,则很难达到此效果,所以要让学生在思维互动中充分体会化学思维浑然天成的韵律美。

从教学情境的创建角度来看,化学学科不仅可以通过化学实验独特的教学平台来加深学生感受,更可以借助广阔的生产和生活场景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诸多为青年学生所追捧的流行元素如果选取得当,同样可以帮助中学化学课堂构建内容丰富的教学情境。2010年《师道》杂志的课程平台专题,曾经辟出专门篇幅让教师们探讨“流行元素中的教学思维”。针对当前稍显沉闷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笔者从中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歌词的角度,从“挖掘历史,素材多样化”、“着眼日常,视角生活化”、“精心构建,过程主体化”三个角度进行探讨,分析如何让化学课堂也拥有如同流行歌词一般的“诗情画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产生一种“代入”效应,即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内自己主动地预设、讨论、分析、推理,这样,他们最终形成的,才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自主的学习理念,而不是仅仅记住一个个冰冷而僵硬的结果。

曾经有教师做过有益的尝试,将化学活动课设计成更加开放的形式,比如在处理原人教版高一化学“工业三废的处理”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有教师指导学生模拟“环境法庭”,通过让学生分角色饰演法官、公诉人、辩护律师、证人、受害者等,参与到活动课“模拟环境法庭”的筹备当中。学生首先要搜集资料,了解相关知识背景,这一过程无疑将有效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化学课堂的美学要素,不仅包含语言、情境、实验、形式、规律、理论等方面,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念当中,还应包含合作学习产生的冲突、互动、分享直至创造。

以建构主义教学观“支架式”教学模式为例,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搭建支架:确定要建构的知识,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支架:呈现合理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为学生的建构活动提供问题和知识基础。(3)独立探索:让学生借助支架的帮助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探索的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应由大到小、从有到无,直至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也就是逐步消解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最终实现学习目标。(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可能与以前确定的支架概念并不完全吻合,在此过程中应尽量使学生的理解达成一致,以完成对概念比较全面和正确的建构。(5)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三方面。通过类似过程,就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由现有知识水平进入“最近发展区”的自我成就感,而自我成就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课堂美学体验,它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激发课堂因素最终形成了学生从欣赏到创造的过程,即教师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情境、美的情感最终激发学生美的思维,这或许正是教学的深层意义所在。

[参 考 文 献]

[1]赵礼明.化学教学中课堂语言运用艺术新谈[J].师道,2010(4).

[2]窦守法、赵礼明.流行歌词的诗情画意与化学课堂的教学情境[J].师道,2010(7).

[3]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陈卫东.巧设探索情境 激发学习活力[J].化学教与学,2012(8).

(责任编辑:宁沈生)

猜你喜欢

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情境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大学英语听力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索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