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宣传阵地在新闻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功能
2013-04-02陈东
陈 东
在过去的10年里,许多地方高校都开办了新闻学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应对学生进行大量的采写训练,从而提升他们的新闻实务能力。但是对地方高校来说,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或主观问题,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实践上存在着普遍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对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校报、新闻网、广播台等宣传阵地的育人作用,选拔新闻专业学生来建设学生记者队伍,使这些阵地成为锻炼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第二课堂和实践教学平台。
一、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与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两难”
自上个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大幅度扩招,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一举跨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随之,高校专业数也在激增。以安徽省为例,2000年全省高校本科专业点仅255个,到2012年激增到1647个;专业种类从242个增加到371个[1]。其中许多专业为新办,师资队伍及软硬件建设没能及时跟上,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近年,国家开始严格控制公办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和发展速度,指出当前的重点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应用型专业来说,就务必要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实践技能。
然而当前对为数众多的地方本科高校来说,新闻学专业学生严重缺乏实习实训场所。以安徽省为例,2003年以前安徽省仅两所高校拥有新闻学专业,但目前已有19家高校开办该专业。6年中,安徽省高校净增17个新闻学本科专业。这些专业所在高校多坐落在地市级城市。受办学条件和区位限制,这些新闻学专业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问题,尤其是专业师资不足、实习训练基地缺乏。在师资上,因为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媒体从业经历,致使学生对媒体缺乏了解;在媒体环境上,由于所在地市媒体资源有限,学生缺乏实训场所,普遍缺少锻炼新闻业务的“实战”机会。
另一方面,高校党委宣传部是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部门,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管部门,负责理论武装、宣传舆论导向、形势政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项工作。最近10年,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师生数扩大了数倍,校园活动日趋频繁,对内对外宣传工作任务不断加重,几乎所有的重要活动都离不开宣传部的参与。但是,作为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其编制一直没有增加。高校宣传部门普遍存在着任务重、人手少的困境,而且绝大多数高校的宣传部还和统战部合署办公。从安徽省高校宣传部来看,多的不过6人,少的只有3、4人。人员的限制严重影响了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校报、新闻网、广播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宣传质量和效果得不到保证。
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对当前地方高校来说都很突出。一个是新闻人才培养缺少锻炼平台,一个是新闻宣传工作缺少人手。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但如果我们将这个“两难”问题结合起来,通过选拔新闻专业学生组建学生记者队伍,使学校的宣传阵地成为新闻专业学生锤炼新闻实务的实践平台,就可实现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和新闻人才培养的“共赢”,使“两难”变成“多赢”。近年来,安庆师范学院在这个方面进行了有力地探索,以新闻学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记者队伍已经成为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力军,锻造、培养了大批业务扎实的新闻专业人才。
二、高校新闻宣传与新闻专业学生培养“合则多赢”
高校一般都建有学生记者队伍,在没有新闻学专业的院校,这支队伍多是从校内各个学院和专业选拔而来。这样做,可以锻炼广大新闻爱好者的新闻采写能力。在有新闻学专业的高校,其学生往往会自然成为学生记者队伍的主体。在安庆师范学院,校报记者团则在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两个专业的学生中选拔。他们的定位是,将校报和校园新闻网等媒体、宣传阵地打造为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校内实训基地,为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供实践平台。这样做有多重好处:
(一)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按照教职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岗位中的不同职责,高校将育人细化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个方面,其主旨为“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党委宣传部作为一个职能部门,提倡更多的是“管理育人”,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舆论引导和鼓舞士气等来进行育人。宣传阵地在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线作用,即实践教学功能,往往被忽视。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建设以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记者队伍,主动把学校的实践舞台提供给新闻专业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就近在校内进行专业实践,通过锻炼奠定较好的专业基础,从而能顺利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近年来的成功实践证明,高校宣传部门不仅是宣传思想的阵地,而且可以实实在在地成为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育人基地。
(二)有利于学校宣传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宣传队伍是宣传工作的关键要素,没有一支稳定的队伍,大量的宣传工作就没有人去做,宣传工作就难以为继。一方面,高校教职工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专业需要钻研,不愿意在新闻宣传上花时间和精力,所以,组建以教职工为主体的宣传队伍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学校又有众多需要通过锻炼提高新闻采写能力的学生,特别是新闻专业学生,迫切需要实践平台。因此,建设一支精良的学生宣传队伍可以很好地解决宣传工作中的人手问题,通过指导学生记者,发挥他们的作用,实际上等于把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力量加倍放大。通过建立起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不断进行新老更替,实现宣传队伍的良性发展,既培养了学生,又保证了学校始终拥有一支能用得上的宣传队伍。此外,因为新闻专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新闻理论基础,以他们为主体建设学生宣传队伍,可以迅速进入角色,将理论付诸实践,较快地获得成长。
(三)有利于增强学校新闻宣传的活力
目前高校规模都较为庞大,中心工作多,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多,校园活动频繁不断,宣传任务也日益繁重。从人手上来说,宣传部工作人员大多有限,分身乏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采写报道新闻。从新闻线索上来说,学生记者来源于学生,身处校园生活的第一线,最了解广大师生最关心和感兴趣的新闻是什么,可以帮助发现、挖掘校园中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新闻。从稿件采写上来说,新闻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新闻敏锐性,能够及时发现重要的、新鲜的、有价值的新闻。他们采写的新闻稿件内容上富有朝气,语言上鲜活生动,为师生员工所喜闻乐见,在营造积极向上氛围,弘扬正气,引导舆论,凝聚力量,鼓舞干劲,扩大学校影响,提高学校美誉度等方面可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通过宣传阵地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具体路径
近年来,安庆师范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生宣传队伍建设,要求把学校宣传阵地建设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基地,并专门以委托课题的形式予以支持。宣传部在学生宣传队伍的管理和教育方面,把他们看成是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力量,同等对待,同等要求,真正把他们放到学校新闻宣传的一线去大胆锻炼、放手使用。在加强高校学生宣传队伍建设、培养新闻专业人才方面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严格选拔,建好团队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学生记者队伍,入口关非常重要,特别是高校校报、新闻网、视频新闻这些阵地,代表了一所学校的形象,要求必须更为严格。因此,在招收新成员中,他们把“具有新闻热情、有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强”“热爱学校、了解学校”的要求放在首位,经过笔试和面试等层层考验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队伍。团队形成后,坚持以“服务学校、提升自我”的理念凝聚队伍,以完善的规章制度约束队伍,以协作采写方式锻炼队伍,以新老成员“传帮带”发展队伍,以例会研讨等方式提高队伍,从而形成充满活力、奋发有为的集体。指导老师对学生记者充满人文关怀,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等各方面给予关怀,使同学们感到记者团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此外,他们每年还组织学生记者队伍外出采风,在毕业离校之际为他们专门召开欢送会,为他们定做毕业纪念品等,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二)加强培训,做好指导
所有学生记者被选拔进来后,都要进行为期一个学期新闻基本技能、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等方面的培训,邀请校内外的专家,特别是长期在媒体工作的新闻专业人士来校,举办系列讲座,提升学生记者队伍的新闻素养、新闻水平和业务能力,帮助他们提升新闻敏感力。指导老师每两个星期召开一次例会,对近期学生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进行集中点评,同时布置下一阶段的采写任务,动员大家集思广益报送新闻采写计划。多种方式相结合为学生记者修改稿件,既注重“手把手”“面对面”的修改,也注重通过QQ等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修改,教师在修改的同时会告诉学生修改在何处、为何修改。这些互动式的指导,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新闻采写水平提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宣传部门应委任在新闻业务上具有专长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指导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进行学习,学习理论,勤于采写,不断提升新闻实务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应该利用寒暑假到报社、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培训。
(三)强化实践,鼓励创新
在安庆师范学院,校报、新闻网、视频新闻、广播台等新闻宣传阵地全部向学生开放,只要是符合要求的稿件都可以登载。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注意及时把一些具有新闻性的报道线索提供给学生记者,帮助学生记者提前构思稿件结构,设计采访计划,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成为学生记者锻炼新闻业务、提高新闻水平的广阔舞台。除了安排学生记者采写新闻报道,还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记者自行采写校园里有影响、有意义的新闻,鼓励他们自报选题。较为宽松的新闻报道环境,激发了广大学生记者的新闻报道热情,他们采写了许多学生感兴趣、以学生学习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丰富了校园报道内容,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他们还要求所有学生记者开通微博,引导他们通过新媒体去关注校园,发现新闻线索。
(四)联系实习,开放培养
高校宣传阵地毕竟锻炼机会有限,和真正的媒体还有很大差异。作为未来的新闻人,早一点认识媒体可以帮助他们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方向以及应该加强哪些技能训练。多年来,安庆师范学院宣传部不仅仅使用学生记者队伍,更是紧紧围绕“育人”这个根本目标,用心培养学生记者队伍,关心他们新闻专业能力的提升。每年暑假,他们都提前联系省市的报社和电视台,通过各种关系,为学生记者推荐、联系实习岗位,让学生记者在更广阔的媒体环境中得到锻炼,更加迅速地成长。报社、电视台的记者经验丰富,采写新闻机会多,采访中遇到的困难也远比学校复杂,一个暑期的实习就可以培养出一名成熟的学生记者。在实习培养中,注重早锻炼、早使用,在大一暑假就将学生记者推荐出去,这样他们在大二上学期就可以成为学生宣传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可以在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发挥更多的作用。此外,还把校报记者团建设为《安徽青年报》的大学生记者站,经常为该报的“大学生周刊”组稿或供稿,有时一期报纸上同时刊发5篇稿件,为学生记者提供了更多的锻炼平台。
(五)推荐作品,表彰奖励
学生记者为了一篇稿件,在采访和写作上往往要付出很多心血,有时为了一篇深度报道,几个人甚至通宵达旦。新闻稿件是他们汗水的结晶,所以哪怕初稿还很稚嫩,指导教师、宣传部门也要认真对待,为他们提出修改意见,或者亲自动手帮他们进行修改、润色。采访成果我们应该优先在校园新闻网、校报等媒体上发表,这样会给他们鼓励和信心。除此之外,还应该根据新闻的价值大小、稿件类型,联系报纸、网络等不同媒体,向他们推荐学生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稿件能够在校外媒体发表,对学生记者来说是一种更大的激励和肯定。今年以来,学生记者采写的2篇通讯、1篇消息相继在《安徽日报》刊登,其后又被许多重要媒体转载。近5年,他们已推荐600余篇新闻稿件在新华网、新浪网、网易、新安晚报等校外媒体发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记者的采写热情和动力。每年记者节到来之际,学校都要对广播节目、视频新闻、文字稿件等进行一次集中表彰,分管宣传工作的校领导亲自出席讲话,并为学生记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六)组织参赛,做好服务
新闻业务比赛是锻炼和育人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比赛可以提高稿件的质量,获奖能更激发学生记者对新闻的热爱和动力。为此,他们及时捕捉各级各类新闻作品比赛的活动信息,积极推荐学生记者参加新闻类的各项比赛。如推荐学生稿件参加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评比,在每年仅有的5个名额中,至少推荐4篇学生稿件参赛。在2010年度和2012年度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两次评比中,10篇学生记者采写的稿件更是全部获奖,获得全面丰收。近五年来,学生记者采写的30余篇新闻稿件在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安徽新闻奖、安徽高校校报好新闻以及安庆市好新闻评比中获奖。2012年,在第九届安徽省大学生记者论坛暨好新闻奖颁奖仪式上,1名学生记者被评为“十佳记者”,1篇新闻作品荣获消息类一等奖。2012年,在新华网主办的“青春视觉”中国高校摄影大赛中,学生记者史阳琨勇夺第一,成为唯一金奖获得者,并被聘为新华网特约摄影师。最近,在腾讯网、浙江摄影出版社等主办的第5届中国大学生现代摄影大赛中,他们精心组织了40多位学生记者250余幅摄影作品参赛,史阳琨同学的摄影作品《我在考研》荣获入围奖,论文《浅谈公民新闻时代的手机新闻摄影》荣获十佳优秀理论奖。在组织学生记者参加赛事的同时,还为学生记者报销报名费、相片冲洗费、参赛路费等费用,为他们参赛做好服务。
2012年教育部等多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所有高校教师都负有实践育人的重要责任”,“学生是实践育人的对象,也是开展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表彰力度,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文件强调,高校要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2]
以前,人们认为高校宣传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抓好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宣传等工作。但是近年来,通过对学生新闻宣传工作队伍的培养、使用,越来越多的人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宣传阵地不仅可以间接育人,也可以直接育人;尤其是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宣传阵地在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是弥足珍贵的实践教学平台。这一重要功能,高校应该予以重视,宣传部门应通过建设学生记者队伍这一具体途径,将校园媒体打造成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基地。这是一个行之有效且多方共赢的举措。
[1] 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安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情况分析报告[EB/OL].安徽高教网,http://www.ahgj.gov.cn/104/view/1630.2012-12-18.
[2] 教育部 中央宣传部 财政部 文化部 总参谋部 总政治部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info/jyzck/201202/t20120203_476041.html.201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