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2013-04-02朱鹤鸣庞玲玲
朱鹤鸣,庞玲玲,林 永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地方高校在近十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们大多由以专科教育为主逐渐向以本科教育为主转变,在发展过程中学生党建工作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面对新任务、新挑战,必须要高度重视,创新思维,构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实现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跨越。
一、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地方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地方高校在办学规模上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也不断增大。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所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努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二)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受到急速社会转型的冲击,对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经济全球化浪潮、社会经济变革和地方高校自身改革发展使大学生经受着更加来自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猛烈冲击,诸多的变革加速了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强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树立。同时受不良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需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来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识别美丑[1]。如何整合急速的社会转型带来的双面效应,确保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是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重大且紧迫的时代课题。
二、地方高校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上的理论灌输、党组织或团组织开展的政治理论学习以及班主任或辅导员有针对性的个别谈心等方式来进行。但随着地方高校实行学分制、招生规模的扩大等,仅依靠上述方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部分党务工作者和教师不能针对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采取灵活多变、形式多样、感染力强的教学方式方法,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在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中能力不足,教学和培训中形式主义的空泛说教色彩浓厚,给人“虚”和“空”的感觉,缺乏现实针对性,不能全方位地有效触动大学生的行为和灵魂,得到大学生的认同。
(二)重党员发展、轻党员教育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不仅仅是将优秀的青年学生吸纳到组织当中来,为组织提供新鲜的血液,更要加强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由于学校在对基层党组织的党建考察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党员的发展情况,所以随着近年来的学校扩招,入党学生人数较多,每年学生党员的发展任务重工作量大,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发展学生党员的各项事务性工作,难以再有精力开展行之有效的党员教育和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工作[2]。在党员教育和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上,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工作梯队,使得入党后的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大多流于形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思想。
(三)党员发展过程中标准的把握不到位
在党员发展的标准上,如何正确处理好入党学生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之间的关系,也是工作的难点。一般学校都会对加入党组织的学生有一个学习上的要求,比如每学年的综合测评成绩排名和学习成绩排名,这些是一个可以量化统计的指标,而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缺少可量化的指标体系,使得具体的考察中往往偏重于学生的业务能力,客观上也助长了学生只顾个人的学习,忽视了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四)少数大学生党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随着地方高校的不断发展,在校学生数量的增多,积极要求入党的学生比例也大幅度提高,同时受社会的大环境和不良思潮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不纯,存在着“功利性”“实用性”“荣耀性”等倾向[3]。少数大学生党员不珍惜自身党员的称号,不能以真正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甚至忽视了自己的党员身份,注重名利,轻实干,严重损坏了党员的整体形象。
三、加强和改进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
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有效途径,地方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要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为落脚点,多形式、多渠道、多阵地、多层次地教育和管理学生党员。
(一)从党建主导入手,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地方高校党委要坚持舆论引导的正确性,弘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事关发展大局中,增强党的建设的主动性。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信仰、价值取向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关系到党的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故而要从党建主导入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4]。
要按照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要求[5],牢牢地把握住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大力开展“责任、诚信、成才”教育活动,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探索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充分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教学单位、党政管理干部以及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积极性,形成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要求实务真、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与创新的作用,把大学生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找准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以及吸引力、感染力,焕发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二)明确发展目标,严格推优程序,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
高校正是优秀的青年学生最为集中的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无疑必须把发展党员当作重点工作来抓。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把好政治关、培养关、程序关和纪律关,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好发展大学生党员的工作。
1.要完善发展大学生党员的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严格把好发展大学生党员的入口审查关,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保证发展的大学生党员质量。学生党支部要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明确培养人,在工作和学习上提出明确要求,定期同入党积极分子谈话,全面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和工作的情况,使发展党员工作有据可依。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中,要把学习标准和工作标准两者有机结合,重点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共产主义觉悟、集体意识和奉献意识。
2.要严格团组织推优。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要充分征求所在团组织的意见。经团组织推荐的团员方可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经校、院(系)业余团校培训的团员方可参加业余党校学习。在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中,党组织一方面要主动听取所在团组织的意见或建议,进一步细化团员推优程序,同时也要对团员推优工作加强指导,认真核实团组织推优的结果,使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3.要进一步把好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关,真正解决好在思想上入党的问题。根据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和身心变化规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其入党动机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有针对性的分层次进行教育引导,促使他们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将正确的入党动机融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6]。
(三)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全面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素质
大学生党员在我们党员队伍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否保持他们的先进性,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能否健康地发展。针对积极要求进步的大学生,应开辟多种教育的新形式、新阵地和新方法,引导他们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要依托校、院(系)团校、党校作为阵地,以开展社会实践为渠道,不断深化理论教育,强化思想锻炼,加强内外监督,进一步深化入党教育和培养,端正入党动机,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要强化实效意识,健全完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和组织纪律不放松,以确保大学生党员素质的提高和示范带头作用的发挥。
(四)创新工作机制,保障学生党建工作有序开展
对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机制的创新,是解决基层党建工作深层次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顺应信息时代要求,主动出击,抢占网络阵地,努力构建好党建工作网站。通过推出特色鲜明、导向正确、体现时代特色、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主页和栏目来激励他们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柔性管理模式。通过加强专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合理整合全校人力资源,及时制定党务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党员民主评议和组织生活会等制度,使基层党支部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
[1] 杨 洋,杨淑兰.德育教育中的信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4).
[2] 张红亮.当前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4):91-93.
[3] 樊小杰,环 蓉.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提升的调查研究 [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1).
[4] 杜 玮.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1(14).
[5]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2).
[6] 萧 莉.加强大学生入党后教育的思考[J].高校党建,2011(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