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2013-04-02梁同波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针对性目标政治

梁同波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是,目标、方法、对象都过于宏大,缺少具体有效的针对性。一方面,教育目标中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以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都属于“宏大叙事”,这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旨,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这样的宏大目标往往无法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基础,说教性、理论性内容过多,可操作性、实践性的成分过少,所以,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具体落实。另一方面,新形势下教学对象普遍具有性格个性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特点,在社会转型加速、社会变革急速的现实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何在坚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同时,又能够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具体有效的针对性教育,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如学界指出的,在新形势下,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必须首先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才能提高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认同感[1]。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针对性应该具体落实到什么层面上?换言之,如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对此,笔者将展开具体论述。

一、教育目标的针对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置过于宏大,动辄上升到“三个面向”和“四有新人”,这样的目标定位固然符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宗旨。但是,问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正如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三个阶段的划分一样,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第三阶段”的实现,必须首先经历严重依赖自然的“第一阶段”[2]。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是有阶段性和渐进性的,如果我们忽视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渐进性特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点石成金一样的魔石,那么,从表面上看,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一种抬高,但是,从深层上看,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误读和扭曲,是一种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急功近利思想。对此,我们需要将宏大的目标层次化,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将教育目标层次化,就是根据高校大学生实际状况,把宏大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短期可以实现的具体目标。教育目标层次化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加以展开,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坚持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即不能降低思想政治教育教化育人的目的。因此,教育目标的层次化并不意味着降低教育目标,而是将宏大的目标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进行分解。

就前者而言,就是把宏大的教育目标分层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根据不同高校大学生自身状况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实施、落实这些目标。例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的“三个面向”,从理论上说,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达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目标,其实,对于一些地方普通高校大专院校学生而言,想在短促的在校时间内,通过有限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现“三个面向”的目标是非常不现实的。与其让三个面向落空或者流于形式,不如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首先确立培养大学生面向当前现实社会的目标,即针对在校学生的特定年代,以大学生能够适应、融入当下社会为目标。当然,面向现实社会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是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而采取的针对性教育,这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期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实现面向未来这一更高目标的基础。只有短期目标得以实现之后,面向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社会现实的针对性目标,完全是符合大学生现实状况而采取的务实而科学的方法,而并非是急功近利的短视主义。

就后者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目标过于抽象,当前高校普遍把思想政治教育集中在某一个年级阶段,试图通过这段时间的集中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新人”。应该根据不同高校大学生实际状况,分层次、针对性地落实这一目标。例如,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和高年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承担起来的培养目标应该有所区分,针对现实情况,将“四有新人”的目标按照难易程度分层设立,循序渐进,通过整个大学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一步步地实现最终目标。这样比“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宏大目标设置更易于操作,也更利于大学生身心成长。

二、教育对象的针对性

一切教育都是针对教育对象展开的,教育目标的制定和教育过程的实施最终都要落实到教育对象身上去,当教育对象发生了变化,那么,教育的目标和过程也应该随之而改变。与西方国家高校比起来,我国高校发展的历史并不算长,但是,由于新中国经历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激烈转型,再加上不同高校的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基本素质、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可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分层次,“一刀切”现象严重。虽然从整体上说,大学生都处于相同的时代,思想比较开放,个性化突出,但是,在家庭背景、生理特点、思想觉悟等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特别是我国高校连续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比起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学生而言,虽然整体素质在提升,但是,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如果把千差万别的教育对象,用一个相同的教育模式、方法来灌输,那么,既违背现实生活实际,也不可能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宗旨。对此,学界有人指出,如果想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就应该努力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抽象化、形式化转变为活泼的、针对性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且影响深远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顺应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鲜明的个性化思想态势和多元化价值观取向,而这也应该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重点工作[3] 102。

如何根据当前我国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呢?就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一般本科及重点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基础素质状况、思想观念、能力素养等存在客观差异。针对地方大专院校的在校学生,入学文化成绩并不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未来就业大多在基层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立足于教育他们良好的习惯养成、竞争意识、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相处的自我控制能力,以此帮助大学生能够在毕业后顺利从事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针对一般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他们比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高,但是,又没有985、211之类研究型高校引以为豪的光环,他们是国内大学生的主体。针对这个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调整为重视自我管理的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等等。就国内985、211之类的研究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立足于开阔的战略思维和视野、组织和协调团队的领导能力、逆境中自我激励拼搏精神、对社会责任感的自觉担当等,通过这些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挖掘更多的潜能,助推他们在未来社会上走的更高、更远[3]103。

三、教育方法的针对性

在教育上一直存在着“教无定法”之说,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学方法也应该因材施教,切不可用一个僵化固定的教育模式禁锢个性各异的学生。而传统的教育方法过分依赖单向度的灌输教育模式,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缺少紧密的互动关系。对此,学界指出,对于学生想什么,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即使了解,也大多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对于大学生思想深处的了解要么把握不准,要么极其肤浅[4]。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时,往往无法做到针对学生的现实,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而是一味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这样的教育效果往往因为脱离学生现实关注的兴趣点而遭到学生排斥。虽然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得到普及,但是,相比较高校的一般课程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极其普遍,念报告、读文件、开大会等被动的学习方法,依然占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结果往往是老师台上讲的乐此不彼,学生台下听的索然无味。

对此,需要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针对性进行创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教学方法上实行“三贴近”,即教学方法贴近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贴近大学生个性化的兴趣爱好。

就教学方法贴近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而言,主要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实化、明确化,不去讲授那些空洞抽象的大道理,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为宗旨,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健康的心理、人格、人际关系、竞争态度、婚恋观等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精神营养。

就教学方法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而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略了大学生现实中的困难,由此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最渴望、最关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漠视,这样既失去了教育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也往往导致学生的排斥情绪。对此,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现实困难联系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注入到大学生贫困助学等服务工作中,在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生活学习中的困难的基础上,灌输自强不息、回报社会、感恩奉献、诚实守信等思想内涵。如大学生最关注的毕业就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教育大学生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而是应该脚踏实地,从基层工作做起,这样就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现实困难紧密结合起来,既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就教学方法贴近大学生个性化的兴趣爱好而言,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注大学生普遍的兴趣爱好,才能让课程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以“经验型”“灌输型”“封闭型”“约束型”“说教型”为主流的教育方法和模式盛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大多以自己的经验作为评判价值的标尺,既脱离了当下90后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实际,同时,这种经验主义的价值判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背道而驰。不仅如此,在教学手段上,传统的“灌输型”“封闭型”“约束型”“说教型”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激发学生主体地位,反而成为制约大学生思想自由开放的障碍。为此,需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不要把思想政治的理论高度凌驾于师生关系之中,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并不是今天才被学界重视和提起。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象和方法缺少针对性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进,反而在新形势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旧事重提”就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吴亚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1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3] 李东艳.思想政治教育层次化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4] 郑 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新方法[J].教育与现代化,2003(1).

猜你喜欢

针对性目标政治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