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的人才群落 功业彪炳千秋
——评曹操家族及其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贡献
2013-04-02高星斗许文秀
高星斗, 许文秀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国家几度分裂,几度统一,无数英雄豪杰叱咤风云,在王朝交替时显赫彪炳。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一词里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逐一评说。后来毛泽东又在著名诗篇《浪淘沙·北戴河》里专写了魏武帝曹操。他写道:“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1]英雄者,是雄性冠上之英。魏武帝曹操既有文采又有武略,这是前述英雄们所不具有的,展现了毛泽东对魏武帝曹操的赞赏之情。因为,魏武帝曹操家族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贡献,在群雄里是少有的。但是,历史是复杂的。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经济基础是极为稳固的小农经济,精神上是君权神授、皇权至上,思想里是忠君事君,人们在其主导下常以自我小我的既得利益为中心评价历史及其人物,某些艺术作品为宣扬君君臣臣纲常大义,不惜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按其需要设置情节,编造故事,为历史人物涂抹耀世的油彩,以标示其喜恶爱恨。魏武帝曹操及其家族极具历史性功业却被泼上脏水而尘罩垢埋。解放后学术界曾进行过讨论,郭沫若、翦伯赞诸先生也作过翻案文章,然而缺乏基础,收效甚小。新、老版电视剧《三国》都播放过,人们褒贬不一,但仍是先入为主,对曹操及其家族的评价上,还在“小农经济”的古人的喜恶圈子里转。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兴旺什么最重要?国家的安定、民族的统一最重要,它是全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石,是展宏图启大业的最起码的条件。当前,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大谈中华梦、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是因为我们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无数先烈的生命鲜血、无数人民的寿命精力,以豪迈的气魄、无畏的胆识外驱强虏以洗百年中华民族的屈辱,使外敌不敢窥视我们的疆域一步;以平等民生为主旨内除分裂动乱的残余势力及封建专制和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压迫,使人民得到生存的权利与自由,使中华民族达到空前的安定、统一,为我们民族的今天的发展复兴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柱。我们当代的历史证明了民族统一、国家安定的重要性。以此,我们以史书记载的史实,来梳理曹操家族功过,看看他们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做了些什么!
一、曹操家族是稀世的人才群落①
古往今来,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个人才群落带领人民去创造业绩、书写历史。但是在东汉末年沧海横流时出现以魏武帝曹公为核心的人才群落在历史上是仅有的。他们既能运筹帷幄、行兵布阵、身亲介胄、冲锋务武,又能经国济世、安民兴业,还能发聋振聩开一代诗文先河。史书记载:曹操是汉相曹参的后人,而曹参是高阳帝的后裔。曹操的祖父曹腾任桓帝的中常侍大长秋。在沛谯(今安徽亳州)曹家与夏侯氏是世交。曹腾因是宦官,于是要了夏侯氏之子为养子,即曹操的父亲曹嵩。曹操实与夏侯惇、夏侯渊是堂兄弟。曹操除四子外,曹姓大将如曹仁、曹纯、曹洪、曹休、曹真等皆是从弟或族子。这样形成了以曹操为核心的部族人才群落。曹操为恢复国家的统一,求才若渴,唯才是用,敢于打破传统的陋习,不问门阀、资历和德行,甚至敌对阶层的将才、名儒、学士都擢而重用,从而形成了以曹操为轴心的国家人才群落。他们之中有善于谋略之士,如:毛阶,颖川的苟彧、苟攸,郭嘉,钟繇,扬州的杜袭、赵俨、陈群诸人;有武艺精湛、治军有方、勇谋兼备的大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颌、徐晃、许褚、典韦诸人;有文章贯通古今的著名文学之士,如:王粲、徐斡、陈琳、阮瑀、孔融等人。这两个人才群落在当时不管是混乱割据之时或是三分天下之日,不管是孙权-方或是刘备一方都没有这个整齐的阵容,都没有这个优势,通观古今历史也是罕见的。这两个人才群落以曹操的思维为核心,极大地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动性并影响到一般士民阶层,产生了巨大的效益能量。他们虽非完全亲旧肺腑、结义弟兄,却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既为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物质基础,又为社会的安定发展创造了心理基础。
二、曹操家族的文才武略造就了一个时代,决定了那个时期的历史走向——结束动乱,国家统一
曹操生于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他出身于宦官家庭,社会地位不高。他的父亲曹嵩为改变家庭地位曾用1亿钱为他买得太尉的官职。曹操少机警、好学多才。他既受儒家的文化及治世的思想教育又不为礼教所束缚。他博览群书,尤喜兵策。待人捞物“任侠放任”又“忧世不治”,不为时人称道。二十岁举孝廉,任:洛阳(首都)北部尉(北门治安官),他恪守职责、保护良善、维护治安、不避豪强,使“京师敛迹,奠敢犯者”。他自己出身于宦官家庭,伹对宦官专权,横行不法,极度不满。曹操后任顿丘令、济南国相。济南国是封地赋税区,其中县官们多上通权贵,下结豪强,骗取钱财,又大兴祠庙,鱼肉百姓。曹操为抑制豪强,罢免县官,禁祠毁庙,使百姓得以安生。但却触犯了权贵,危及宗族。为避免家小受累,就托病归故里以独善其身,待观时变再出治世。后董卓专权,国内大乱。东汉政权经黄巾起义已摇摇欲坠。董卓作乱犹雪上加霜,全国已分成十二个大小不等的割据王国。后各路诸候以各种名义兴兵讨董卓,实为等待时机“务相兼并以自强大”②。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中华民族陷入灾难深渊,曹操身心感受,他借古代送葬的挽歌《蒿里行》写时事,揭露各路军阀争夺地盘,灾难深重。他写到:“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雄。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杀害)。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③,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种豪族军阀为争夺地盘,扩充私势的争战严重地破坏了社会平衡,摧残了生产力的发展。治世需统一,只有国家统一,百姓才能生存才有安定。为此,曹操毁家兴兵联合诸路军阀讨董卓。自中平五年(公元183年)至其卒身经数十战,多次身陷险境,或为流矢所中,或被烧伤或马匹被射死,军队走散几不生还。伹他以顽强的毅力,惊人的胆识,过人的谋略,超世雄才,南征北讨仅以数千人军队起家,先后消灭了比他强大的吕布、袁术、袁绍、韩遂、刘虞、公孙赞和刘表等封建割据势力,将北方广大地区统一起来,结束了东汉末年的长期分裂和动乱,人民得到了安定。曾经遭到严重摧残的黄河流域长城内外、大江以北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使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增强。
曹操的儿子曹丕、孙子曹睿继承其志,先后灭蜀伐吴,使国家基本得到了统-。然而其后人,由于未能全面地继承曹操的治世思想,以才用人,抑制豪强,兴农节俭等基本路线,又忙于登基修寺庙、拘兄弟,造成了人才的匮乏,人才群落的离散,大权渐入士族豪强之手。故曹操家族三代之后人才流失,人心焕散,后继无人只好禅让。
曹操在恢复国家的统-、拯民救民的过程中,其治世思想、基本策略符合人民大众的心理态势、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加之他们的奇才谋略,顽强拚搏,故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造成了一个“外部动乱内部小安”的时代:天下虽三分,但却以他为中心的态势,江北广大地区的人民得到短暂的休养生息。曹操故世后,他们的人才群落解体,使那个时代的弱史又走向了动乱和分裂。这是历史之鉴。
三、曹操家族在政治、军事及文化方面的成就,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
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以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著称于世。曹氏家族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作出了无愧于他们时代的贡献。汉代董仲舒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求天人合一,仰天命抑人谋,以玄学为荣,空谈为美,只求章句,死守五经,极大的阻碍了文化思想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曹公则不信天命,崇尚务实,不图虚名,重视人力,注重实效。他不愿受传统思想及形式的束缚。故年少时被时人评为“不冶行业”,他才武绝人,好书法喜音乐,博览群书,亦解方术,特好兵法,并将诸兵法集合抄评注传世。在治世思想上深悉民情,洞察民苦之因,顺民心合民意,大胆突破古制藩篱,自成一格。如抑制强豪门阀,讲求世法平等,力主节俭戒奢,使豪门不得兼并土地,断绝其奢靡之源。因此,百姓赋税减轻,国库得到充盈,民怨暂息。在用人时招贤纳才,不拘一格,使有才之士纷纷投到他的门下。对于投他的人,不问出身德行,以才干而委以重任。如拔于禁、乐进于行伍间;收张辽、徐晃于亡虞内,并将他们列为名将。至于提拔出身低微之人,为州牧者则不计其数。特别在镇压黄巾军时,他不是将投降的士卒坑杀,而是根据黄巾军士卒多因生活无著求生存参加的特点分别对待。大胆地将青壮精锐者改编成自己的主力部队,将老弱者给牛、田、种子以屯垦,既使他们既无衣食之虞又将他们安顿起来:让各方平民百姓安心,他化不利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有的降将出尔反尔并造成一定的伤害,但是只要归顺均仍给予重用,如张燕、张绣等。他在执政的短短年代里四次发布求贤令,甚至提出了那怕有“负(负于人)污辱(有污点被时人贬嫡的下等人)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可被任用。由于曹操广招四方贤才,胸怀大度纳良策重施行,不几年黄淮流域粮丰人壮成为一统。曹操军权在握既不称王也不刻玺而是迎献帝于许都。历史上有人以此为据,认定曹操是奸邪之徒。实乃历史的大冤案。曹操年轻未出仕时登泰华山时写道:“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当他看到、听到董卓造成空前绝后的灾难时,他写下了《薤露行》、《蒿里行》诸诗,表达他对封建割据给百姓带来惨痛生活的哀叹以及对战乱制造者的强烈谴责,对乘乱割据称王的憎恶和鄙视。他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只有恢复统一,人民才能安生,战乱才能停止,世才能得以治,这是最大的济世。当时制止分裂恢复统一的最好办法是有实力而不称王,并以实力恢复皇帝的权力。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权力和国家的象征,拥戴汉帝顺应了民心,遏制了其它军阀的称帝野心,增强了统一的号召力,有利于民安世治,休养生息,其作用正如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矣”。[2]则百姓几多涂炭矣!
曹操为了恢复国家的统一,实现其治世的思想,他一生中无数次的亲自征战(如《赤壁之战》时他已五十多岁了),广采博议,敢于设奇谋、抓战机以弱胜强,留下了著名的为历代军事家、政治家称赞的“官渡之战”,为中华民族的军事思想宝库增添了绝好的战例。当然他也留下他被弱军打败的战役“赤壁之战”。
在曹氏家族中具有指挥才能的尚有其子曹丕、孙子曹睿。如史书载:诸葛亮最后一次出斜谷屯渭南,为求速决羞辱司马氏求战,司马氏坚不迎战的事。此战役方针实为文帝所定。当时诸葛亮实与孙权联手同时举兵攻曹魏。孙权已攻合肥入寿春。在两面受敌时曹睿于东线亲征,西线则定下“拒守以挫其锋,彼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各无所获则必走矣的方针”。孙权闻曹睿亲征急遁走,西线围未解,有人劝曹睿西征。曹睿曰:“权走,亮胆破,大将军以制之,吾无忧也”[3]。其后司马氏不应战,亮病卒于五丈原,其军还。
曹氏家族不仅在政治上是领袖,军事上是统帅,而且还是文坛的盟主。他们对待文学之土,不像其它统治者把文人当作“俳优蓄之”当统治政权的应声虫。因为他们自己是作家,立志要繁荣文学创作要“自造新声”,转变汉以来经学对文学的桎梏、丽词褥章的束缚。故尊重优秀的作家,给予他们很高的政治地位,并把他们视为亲朋,达到“行则连舆,止则接席”日夕相互探讨诗文的得失境地。这样首先转变了世人对文学的看法,推动了文学的创造,促进了文学体裁及文学理论的发展,使文学得到空前的繁荣。他们主要的功绩有:一,以曹丕的《典论·论文》为代表的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著作的出现。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学价值与作用,作品的风格与作者的关系。二,他们继承了《诗经》、《楚辞》及汉赋的优秀传统,面对现实反映现实刨造了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诗体,并将它们推向顶峰,形成了著名的“汉魏风骨”。在书法上出现了著名的“魏碑体”。曹魏家族利用自身地位的推崇并身体力行,汉魏的诗文书法得到极大的繁荣,创造了与我国唐代元和时期相媲美的黄金时期[4]。
曹操家族人才群集,在文学上除举世所知的曹操、曹丕、曹植外,曹操的四子曹彪、曹丕的儿子曹睿都有作品传世。这是历史上所仅有的。汉魏风骨为世人公认、并写入文学史。然而对于他们缩短动乱,减少人民因分裂造成苦难的巨大丰功业绩为恢复国家的统一而献身的精神,为了这一政治目的而实行的策略,无可讳言也造成对一些个人的伤害,然而却被一些文艺作品所曲解,使曹氏家族一直被蒙尘。人们应当能舍弃小我,站在民族大众恢复全民族统一,推动历史前进的立场上扫刮罩在曹氏家族上的尘垢,用全新的视点评述他们的业绩。曹操家族是旷世的人才群落,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所作的贡献,应彪炳千秋!
[注释]
① 群落:是植物学语词:指森林里既有高大的乔木,又有灌木,还有低矮的藤类及匍匐类植物的总称。
② 电视剧《三国》展现了一些,但不充分。
③ 虮:虱下的子。
[参 考 文 献]
[1] 毛泽东.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 曹 操.曹操诗文选集:让县自明本志令[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 陈 寿.三国志·魏书三·明帝纪第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