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统孝德在现代道德重塑中的作用

2013-04-02陈大勇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人伦孝亲孝敬父母

陈大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1]

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优良的文化传统支撑着华夏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滚滚向前、生生不息。特别是凝聚了民族智慧、德行与力量,集中体现了民族生机与活力的道德传统,更是成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的精神家园。几千年来,孝德为中华民族塑造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忠义之贤。虞舜不计遭害之嫌仍恭顺父母弟兄,终成王者大业;木兰为父解难,代父从军十二年;岳飞承母训报国于疆场,令金虏惮于踏入中原之地……这些民族英雄入能扇枕温席、卧冰求鲤,出能精忠报国,顶天立地,谱写出一卷卷民族文明的壮丽篇章。孝,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是民族精神的动力源泉。反之,那将是危险的时刻,价值颠覆,人情冷漠,道德低下,社会动荡必将随之而来,还将影响到子孙后代的思想品格。《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2]3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一切美德善行的根本。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历史事实看,都证明了孝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今天欲解决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和谐因素,就应该从孝道入手,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这是从根本上提高民族文化道德水平的最扎实、最本质的做法。

一、孝亲的人,才能敬长

《孝经·广扬名》:“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3]31先圣先贤非常明确地告诫人民,一个人在家里能做到孝敬父母,他的由衷之诚敬就可以推移到他的领导者身上。即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能由衷地尊敬他的官长。也只有治理家事有能力、有方法的人,才能做好官。由于孝敬父母,避免使父母遭至不恭敬,那么自己首先要对他人恭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温、良、恭、俭、让”的修养情操。到社会上,自然尊重君长,维护君长的正常权威。一旦为官,也会将孝敬父母的情怀延及所辖父老,同情老人、关爱老人,再扩展为关爱天下人。

二、孝亲的人,才能“爱人”“泛爱众”

《孝经·天子章》孔子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3]4爱亲、敬亲就是孝亲。孝亲的人对人们不怠慢,不得罪人,对人们努力做到爱、敬,以德敬民,以德化民,为人们作榜样、作楷模。孔子说:“仁,就是爱人。”孟子说:“仁者爱人。”凡仁者必须以孝亲为基础。所以孝亲的人,才能“爱人”“泛爱众”。

不孝亲者,就是缺乏常人与生俱来的“仁、义、礼、和”四个善端。又由于缺乏教育,后天没有教育的补充,使其继而缺失善性。一般讲缺失善性的人,就不能做官,就不能管理他人。古人说:“欲求忠臣,必于孝子”。国家欲求得忠心耿耿的优秀人才,就必须培养孝子,培养有情义,有事业心、责任感的人。有了这样的富有亲情友情、忠诚不苟之士,国家就不愁缺乏候选人才了。这样的人,才能爱人亲民,才能时时为人民的利益与情感着想。无论古今,凡爱人亲民的仁人志士,无不是奉亲至孝者。

三、孝亲的人,才能“恭、宽、信、敏、惠”

《孝经·诸侯章》:孝亲的人才能做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覆薄冰。’”[3]6有了地位尚不骄横、傲慢,那么在下位的人、无地位的人必然也谦恭礼让。深爱自己父母的人,当然对别人就宽和厚道。孝子深知欲使父母一生中得到敬养,去世得到很好地安葬,又能持续地得到子孙的祭祀,这是一己之力所不能达的,需借助众人之力,众人之情义,才能使孝亲之事圆满。所以孝子对人总是自然而然地满怀情感,像对待恩人一样对待周边的人,一贯地恭敬别人,总是小心谨慎地检讨自己对别人客气吗?有不尊重吗?宽和大度地对待别人,理解别人的小错误、小毛病。《太平御览·人事部·报恩》载:“楚庄王赐群官酒,日暮,灯烛灭,有引妾衣者。妾得其冠缨,持之趋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节而辱士乎?’乃令曰:‘夜饮不绝缨者不欢。’ 群臣百馀人皆绝缨,乃大醉尽欣。居二十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获甲首,却敌,卒胜。庄王怪而问之,对曰:‘臣当死,往醉失礼,王隐不诛也,终不敢以阴蔽之德而不显报。常愿肝胆涂地,颈血湔敌人矣。臣乃绝缨者也。’ 遂平晋军,楚得以强。”[4]从楚庄王绝缨得士典故得出,待人以宽和,其结果是得到各色人马的拥护、爱戴,一旦需要,召之即来。同理,孝子为孝亲,为圆满尽孝,就必须待人以宽。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5]李广“廉、宽、惠、恭”,同备几种美德,最主要的是宽、惠两点。使部下“爱乐为用”,使匈奴称之为“飞将军”。这些优秀品德今日社会尤其重要,从家庭做起,培养孩子孝亲敬长,各级学校与家庭应全面配合,严把孝亲这一基本做人关口,这一关把得好,才会有成人后的“恭、宽、信、敏、惠”。有了“恭、宽、信、敏、惠”,才有好干部,才有高质量地管理,才有广大人民的高素质。当然就有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孝亲的人,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252其意为,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好像去接待高级宾客,使役人民好像承担祭祀大典。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当差,没有怨愤;在大夫家做事,没有斥责。”仲弓说:“我冉雍虽不机敏,但一定去践行老师的话。”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2]369其意为,子贡问道:“有一字可以一生奉行的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于人。”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做人准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既是孔子主张的“恕”道,又是仁道。所以看似平常的八个字,确是中国人做人的基本准则。而这一做人的基本原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在社会实践中反复磨炼,反复考验,反复修正自己,才能接近其基本涵义。而这个反复实践,最主要的是实践孝亲敬长,关爱他人。

把别人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把别人的情感理解为自己的情感。那时,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

五、孝亲的人,才能“明伦守分”

孝亲的人最理解父母、最关爱父母,由此基本人性情怀,扩展开来就能够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就能带头遵守社会各种礼仪、秩序。用今天的话讲,真正的孝子,自然能奉公守法,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各守本分。利益当前,即刻想到合乎道义否?不合乎道义之利,再多也不能取,别人怂恿也不能收,这就叫“明伦守分”。《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6]无论夏朝、商朝、周朝的学校叫什么名字,他们都重视教育,他们办学校办教育目的都是一个,就是 “明人伦”。什么是“明人伦”?就是要明白自己在“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种伦常秩序中的地位、辈分、职责、应有的待遇和对社会整体应负什么责任。要处理好长幼尊卑的各种社会关系。要尽心竭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要由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古人认为领导者“明人伦”,人民群众就会维护他,支持他的工作。《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2]262这里明显地主张各正其名分。谁都要很好完成自己的本职、本地位的工作;谁都不要觊觎他人那份利益。如果能做到这样秩序,家庭自然和谐,单位就会和谐,国家就会和谐。为了社会和谐,天下安宁,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应从孝道抓起,人人知孝、行孝、弘扬孝,无论从事社会何种角色都会容易做到“明人伦”“正名分”,那么,人的素质必然提高,社会必然和谐向上。

面对新的时期、新的形势,我们必须秉承“中国特色的孝德”,重塑道德文明,弘扬孝顺美德。对于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不孝”风气与“不孝”行为,我们要深刻认识,科学分析,抓准症结,按方抓药,这对我们的家庭和睦、民族团结、国家富强,至关重要。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新华网.2013-08-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_2.htm

[2] 刘兆伟. 论语通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胡平生.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 [宋]李 昉等撰.太平御览[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 [汉]司马迁撰.史记[M]. 湖南:岳麓书社,2001.

[6] 刘兆伟. 孟子译评[M].北京:中华书局,2011:125.

猜你喜欢

人伦孝亲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
尊王抑或尊天:基于人伦与性命的晚明治道重建
孝敬父母 知行感恩
天伦和人伦共生伦理永恒——秦汉传统中基于发生角度的伦理分类
在厦金胞张爱华孝亲牵起两岸情
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赡养孤老不为钱孝亲奉献整八年
由传统礼仪看中英传统人伦道德观念异同——以英剧《唐顿庄园》为例分析
渭南市中小学校大唱《孝亲敬老歌》
沅陵傩文化中人伦与平民的主体性伦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