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的自然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3-04-02李新市
李新市
只要稍微有点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美大体上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自然美是美的物质材料基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美学工作者对自然美的研究一直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视野也相对比较狭窄,比如,学者们在谈及自然美时,似乎无话可说,只是轻描淡写地谈些地球表象化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泊、山川林木、花鸟虫鱼等美的事物而敷衍了之。迄今为止,中国的自然美基础理论研究仍然是一个较为空白性的课题,仅丁来先先生出版过一本《自然美的审美人类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该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有生命的美的自然;自然美的基础——潜自然之力;自然美与人类活动;生态学与审美人类学;自然之美与当代生活;自然之美与艺术创作;保护自然之美;现代文明与自然之美等等。从该书论述的主要内容来看,它并非一部关于自然美的基础理论著作,只是一部审美人类学视野里的田野观感式著作。笔者认为,在当前,中国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美的基础理论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该项活动不重要,恰恰相反,当下中国的自然美学研究与实践,与生态美学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恩格斯的自然美学思想,夯实中国自然美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有助于当前中国美学工作者以特有的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优化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有利于强化和推进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然审美意识和群众性生态文明建设。本文结合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节选)》中阐述的自然美学思想,谈谈他独具匠心的审美思想及对当代生态美学理论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要坚持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解决对自然的审美问题,既要关注审美主体,也要研究审美对象。恩格斯认为,人的自然审美问题,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自然,人对自然的审美应采取怎样的方法,他指出:“自然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和消逝着”[1]267,自然的“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1]259。一下子就把“自然”和人面对自然应采取的审美方法搞清楚了。恩格斯又说,自然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浩瀚的体系,这个体系又是由各种物体组成的,物体既包括宏观的也包括微观的,比如星球和原子,就是如此[1]347,“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1]270。研究自然美既要坚持辩证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又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注意研究特定时空范围内的事物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恩格斯在研究自然和自然美的时候,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顺序,这源自于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对自然美的关照方式。他首先定义“自然”“自然界”,然后形象地描述自然的无限的产生与消逝,再到太阳系、太阳到地球、到人。这些定义,对人在自然界的各种体式的审美追求、审美创造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启迪作用。
对宏观自然认识的科学化无疑可以深化人们对生态美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并确保微观操作的正确性和实效性,“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循序发展”[1]279。为此,恩格斯提出了运用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等方法作为研究自然和自然界的基本方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推进和我国社会文化背景的变更,研究自然美,不能只拘泥于全球无机和有机体的物状,要深刻认识和领会恩格斯自然的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包括诸宇宙、太阳系、太阳、地球和人)的普遍联系的科学,动态地看待生成着和消逝着的自然,要放眼审视“自然”“自然界”的宏观视域,从自然界多事物的广泛联系,从自然界的宏观发展变动中考察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及生态文明建设,强化从宏观到微观的审美意识,近一步夯实“物质”这个自然与自然界的基础,充分彰显思维着的“精神”这个物质的最高精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倡导的精神指导自然美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把坚持自然规律和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
二、科学地界定人与“狭义的动物”的区别,强调人要充分彰显理智美
美学工作者如何研究人的自然审美活动,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固然重要,然而,特定时空条件下普通人对自然审美活动的看法、即特定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实践活动恐怕更为重要。恩格斯以“狭义的动物”为重要参照准确地界定自然界的人及其能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确定了人的这种实践活动的生态学边界,他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人的那怕是最不成熟、最不完善的思维,也能导致自然界发生变化,问题是人所导致的这种变化应该是积极的甚至是富于美感的。人比其他物种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能够制造最广义的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人越是远离了“狭义的动物”,就越表明他是在创造自己的历史,所取得的成就越是与他先前的目的相吻合[1]274。恩格斯在这里强调要对人类生存状态予以强烈的审美关照;接着,他又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并列举1873年席卷欧洲和美洲的经济危机作为证据。恩格斯的分析对我们认识当前的西方金融经济危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恐怕西方资本主义诸国家深陷金融经济危机的泥潭,除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之外,从自然审美的角度来看,意识的作用的发挥失之偏颇,生产行为过于短视化、经济建设与生态工程关系紊乱、改造自然的方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严重冲突:蔑视人类共同的生态家园建设,忽视自然界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放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异化,向其他国家转嫁生态灾难,也是西方诸国家金融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今天我们加强自然美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既要注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的物质文化需求,又要注意恩格斯关于人与“狭义的动物” 区别的经典表述,人的哪怕是最不成熟的思维都能导致自然界的变化,作为反作用于自然的“意识”在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时应该适度,甚至应富于时代美感。在理论研究和塑造自然美的时候,既要注重物质生产领域,更要注重个人的生活世界,要充分发挥人对自然和自然界的审美辨别力和主观感知力,把塑造自然美作为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三、彰显人的劳动与自然提供的材料的和谐之美
倡导人的劳动与自然提供的物质材料的和谐之美,是恩格斯自然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视域,他指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这个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事实上,劳动和自然界提供的物质材料相结合,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人们的劳动提供物质材料,劳动才能把这些材料转变为财富[1]373-374。恩格斯在阐释了人与自然界提供的资料相结合才能创造财富的观点之后,又特别强调人类生存的生态学边界问题,将人类在自然界的行为引向一种既科学理性又富于情感的境界,他说,随着人们劳动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的头脑的发展和活动在劳动中占据了主要地位。然而,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人都必须经由自然界提供物质材料,因此,恩格斯主张“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和谐”,在这里指的是,人的需求要与自然界提供物质材料保持和谐状态,他坚决反对“二者的两极对立”[1]386。恩格斯的意思是说,促进自然美的生成,既要考虑人的创造力,又要培育人对大自然的情感,密切关注和珍惜大自然提供材料的能力,树立并不断地强化既热爱生命又热爱自然并超越生命的审美理想和人格追求。
在今天我们强化自然审美意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要真正理解恩格斯的自然审美思想所展示的思想深度,既要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方式,又要密切关注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物质材料的能力,既要诉诸经验研究的事实,也要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进行反思,致力于创新思想,彰显两者动态结合、动态平衡的和谐之美。如果发现了自然生态失衡,就要予以补偿,要积极地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恢复,比如,现代城市汽车尾气污染加重,就要采取绿化、限行、大力发展环保交通工具等措施对自然生态予以补偿,促进其恢复,还要同一切有关两者对立的理论和行为作坚决的斗争。有人不禁要问,那怎么样我们在自然界的行为才算适中呢?从自然审美的角度来看,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物质材料的能力的增强平衡发展,即为最佳最美状态。
四、人要彰显对自然界物体间关系和运动的正相促进之美
在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中加强人的本质力量建设,是恩格斯毕生的自然审美追求。他指出,自然界里各种物体和事物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普遍的规律,要注意在前进中保持平衡。在天体的运动中,运动处于平衡中和平衡处于运动中(相对的),但是任何特殊的相对的运动,都是旨在确立相对静止即平衡的一种追求,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本质条件。在地球上,运动分化为运动和平衡的转换。在活的有机体中,我们看到一切最小的单位和较大的器官的持续不断的运动,这种运动在正常的生活时期是以整个有机体的持续平衡为其结果,并且始终处在运动之中,这是运动和平衡的活的统一[1]363-364,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者对自然美的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渴望。作为自然美的创造主体——人,应该客观冷静地观察自然,以真挚的情感对待大自然中的事物,促进其在运动中、在相互作用中向着美的方向发展。联系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自然美学理论与实践的要求,我们应按照恩格斯的要求,对经济社会建设预先严格地设定方向和范围,既要注意人类与自然界的合作,也要注意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合作与斗争;密切关注其与自然生态系统发生作用的现实情形,致力于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彰显动态发展中的和谐之美。
五、人要节制在自然界的生活,着力塑造严谨之美
恩格斯认为,面对自然和自然界,人必须坚持客观和主观辩证法,要节制自己的生活,不断地培育和强化置身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中的科学严谨之美。他解释说,我们通常所说的客观辩证法,是指在自然界,所有物种都要受到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制约和推动;主观辩证法,就是人们的辩证的思维,是指人们的头脑对自然界的物体和事物在对立中运动的反映。他强调,在自然界中,严格的界限是和进化论不相容的,事物间的一切差异都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1]319,人对世界的投入和世界向人的生成应保持平衡性、协调性,人在自然界中,要节制自己的生活,不能非此即彼,不搞两极对立,不要片面化,绝对化,这是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美的基本要求。
在当前,面对整个自然界,我们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方式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要秉持自信乐观、严谨坚强的科学态度,要避免两极式生活:要节制自己的生活,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保持和谐的生活状态,既不过于拘谨,又不放纵自己。
六、人要彰显主观努力与自然界发展结果的和谐之美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因而两者在其结果中最终不能相互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这个事实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1]364。我们还须注意,在恩格斯关于自然美学的思想中,历史性思想是超越一般意义上自然生态状况的一个重要维度。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只以取得劳动的眼前利益为目的。而人们的长远利益则完全被忽视了[1]385,而且,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主观努力与自然界的发展的较远结果不一致,是一个难以靠自身力量消除的积弊。继而,恩格斯更精辟地指出,不要过分地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这种胜利,自然界会进行报复的,这种报复又无情地把人们最初的结果消除了[1]383。在这里,恩格斯显然是在痛斥资本主义的短视的生产方式,他强调“过分”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还须注意,恩格斯在这里用了一个具有强烈拟人化的词语“报复”,实际上是强调,正是资本主义不顾自然界事物相互作用规律的短视行为,才遭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强烈的反作用。他根本不把希望寄托于资本主义社会,不认为他们能够自觉地控制和调节生产行为,根本不可能实现资本与自然生态系统发展的长远结果的统一。
今天,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片面发展中吸取教训。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利用制度优势,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地探索把这种科学先进的理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新方式新方法,使控制、调节社会生产和其他实践活动的行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结果相一致,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未来长远结果相一致。
七、树立和强化人与自然的一体化生存之美
恩格斯强调,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必须牢记,人类是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人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这些规律包括自然界物体的对立统一规律[1]259;人的思维在本质上能够引起自然界变化的规律[1]329;人类社会在前进中须保持平衡的规律[1]363等等。依据这些规律,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必须深刻认识人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存在[1]384。恩格斯坚持人与自然的一体性生存思想,在今天仍然闪烁着熠熠生辉的真理光芒,也是他的自然美学思想的点睛之笔,从而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新范式的健康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他强调,实际上是倡导人类社会进入社会主义时代的人们,我们要不断地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注意人的劳动所产生的长远后果。这些,都是对当前我国的自然审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审美提出的现实要求。恩格斯提出的人“自身与自然的一体性”生存,要求和强化人们树立这样的自然审美观念,自然生态系统不是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而是主客观和谐合一的世界,它具有本真性和协调性两大特点。
“自然观的这种变革只能随着研究工作提供相应的实证的认识材料而实现”[2]364。具体到当前,我们全面优化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应树立“人与自然一体性生存”的崭新理念,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就是对自身的损坏,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就是增强人的体质,当然,这种价值判断仍需科技工作者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用实证材料加以证明并进一步深化,应以此来确定中国自然美学理论的核心和价值体系。
纵观以上情形可以看出,恩格斯所讲的自然辩证法,语境是无限的宇宙,这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继而从太阳系到太阳到人类生存的地球及人类社会,最终揭示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恩格斯的自然美学思想的根本之点在于,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当代性,他关注自然同时关注人类的历史,目的是指导人们用科学的自然审美思想指导现实和长远未来的自然生态系统建设,必将对中国的自然美学理论乃至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新形势下,中国的自然美学理论研究和实践,要深入学习、研究和实践恩格斯博大精深的自然美学思想,要深入理解自然、自然界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不但要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自然规律,而且要探索如何实践才能遵守和更加深入地揭示这些规律,要注意发挥我国自然科学各部门的优势,在自然界的广泛联系中动态地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式,又好又快地实现科学发展,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建成“美丽中国”而努力奋斗。
[参 考 文 献]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恩格斯.反杜林论[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