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好乡村建设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径分析

2013-04-02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城乡农民农村

李 红

进入21世纪,我国城乡发展日益不平衡已严重制约社会全面发展及和谐社会构建。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既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亿万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1]。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成为党中央、各级政府关心的重点之一。地处中部的安徽省为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道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于2012年9月起实施了美好乡村建设。该建设自实施以来,对全省农村面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做出了有益探索。

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概念及功能分析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概念

城乡发展一体化概念是针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城乡二元结构而产生的。从宏观看城乡发展一体化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处理城乡关系的科学发展观,又是整体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2] 32-33。从微观看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指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动城乡之间人口、资源、资本等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组合、融为一体。内容上包括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空间规划、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一体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与“三农”有机统一起来,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就明确了今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进一步加大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力度、完善与提升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破解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等等,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等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功能分析

由于前改革时代遗留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成为后改革时代的当务之急[3],其功能有:

1.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建国初期我国逐步确立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当前城乡发展失衡的体制原因。在此体制之下,国家对城乡实行完全不同的分而治之的管理政策。这种不平等、不合理的二元结构体制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区隔,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4]。更严重的是由此产生的城乡失衡使当前占全国一半人口的农民无法享受我国改革和发展成果,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有悖于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渐行渐远。因此,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二者发展差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有利于提升城镇化质量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任务。新型城镇化既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也有别于我国原有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内涵上以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原有城镇化模式相比,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城镇化的人本性、协调性和社会性,注重城镇化效益的提升[5]。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力度、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力度,更加重视城乡间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这恰恰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关注的重点,凸显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3.有利于我国社会成功转型

一国社会的转型不仅包括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还包括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变化。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是第三次社会转型,它是在面临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国内外一系列复杂环境下进行的。要实现本次成功转型,必然要处理好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即城乡发展一体化对社会转型起促进作用。因为城乡发展一体化,首先带来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服务业的壮大,三产间的比例更协调。其次有助于经济增长逐步转为主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构筑内生型经济发展模式。前两者都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完善。再次,城乡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发展差距缩小、居民幸福感提高,有利于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社会心理,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同感、凝聚力,使社会转型具备必要条件。

二、美好乡村建设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系

(一)美好乡村建设内涵

美好乡村建设是指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中,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幸福生活指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着力点,通过实施村庄建设、环境治理、土地整治、兴业富民、管理创新5大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美好家园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它起源于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美好乡村建设从2012年9月开始实施力争至2030年全部完成,为推进这一建设,安徽省委、省政府从领导体制、经费投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组织保障上提供支持。

(二)美好乡村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系

1.美好乡村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美好乡村建设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并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整体提升。因为美好乡村建设实施的村庄建设、环境治理、土地整治、兴业富民、管理创新五大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二十字方针相互吻合、对应。例如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上,安徽省前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侧重于一般的基础建设,村庄建设特色性不强。美好乡村建设在此基础上,注重把人居环境与当地的居住风格、周边生态环境相结合,挖掘文化内涵,强调村庄特色发展。如芜湖市无为县汤沟镇直埂村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将该村建设成为建筑统一美观、环境优美宜人、乡风文明和谐的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环湖滨水型民居聚落地[6]。因此,美好乡村建设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与提升。当然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共同点,外延上实施主体和范围不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从2005年起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实施范围广。美好乡村建设工程是在安徽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实施的,范围仅限于一个省。内涵上新农村建设对全国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美好乡村建设具体针对安徽省省情,内容更具体,更符合安徽实际。

2.美好乡村建设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系

安徽省农村建设处于较低水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承载力较弱,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够,影响了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7]。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就是通过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加快农村发展步伐,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逐步形成城乡共享政府公共资源机制,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因此美好乡村建设是安徽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当前中央宏观政策要求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美好乡村建设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是安徽省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具体实践与创新。如铜陵市在实施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通过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对接,促进农村人口、产业有序向城镇集中,提升农村居住条件、环境质量、健康水平和文明程度。在全省率先建成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公交、城市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逐步向农村延伸和覆盖[8]。实施这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说明美好乡村建设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三、美好乡村建设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径分析

(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气象

从整体看,我国农村占据着绝大部分国土面积,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人居环境质量。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美好乡村建设主要实施环境整治和村庄建设两大工程。具体路径有:首先以农村清洁工程为基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重点解决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配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在此基础上建立保洁队伍,探索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其次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配套设施建设,如休闲广场、路灯、道路硬化等,改变农村面貌、提升现代农村的的品质和品位。再次注入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地,如乡村道路、河道、庭院、房前屋后进行造林绿化。最后村庄建设根据全省各地域特点,科学规划,引导村庄特色发展。如皖南主要县市以保持徽风皖韵为特色,通过开展改徽建徽工作,实现保护与利用古村落、古民居相统一。皖西等地根据本身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使村庄建设与山区自然风貌相融合,建设中国原生态的乡村。总之,美好乡村建设实施以来全省村庄面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房屋建筑错落有致、特色显著、周边环境整洁美观。全省农村面貌的焕然一新和居住环境的明显改善为农民实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居住条件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提升和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及供给力度,有利于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我国重要的公共政策目标[9]。目前,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美好乡村建设通过实施村庄建设工程和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上作了尝试与探索。综合看:美好乡村建设把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职能上的主导作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增强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职责。具体看:首先,村庄建设工程按城市配套标准和新型农民社区标准逐步配套农村的道路、供水、供电、网络、文化场所等公共基础设施。如合肥市加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实现全部行政村通水泥路和农村公交,近郊17个乡镇都覆盖了城乡供水网络[10]4。其次管理创新工程不断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网络,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体、科技、法律、社会治安等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社区延伸拓展。如合肥市正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在全省率先实行城镇居民医疗、养老、失业、失地保险,实现城镇医保和新农合“两保合一”[10]4,为推动全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发挥积极示范作用。此外管理创新工程还着力拓宽公共服务领域和途径,完善为民服务代理机制。美好乡村建设注重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使得全省示范中心村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城镇差距大幅缩小,当地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质量、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助于构筑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支撑

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与强大支撑,美好乡村建设以兴业富民工程为中心,把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相结合。首先通过土地的集中连片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便利,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强调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如皖北地区及部分皖东地区结合整村推进,以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推动土地集中流向农场、大户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区域农业集聚区,改变传统、单一的粗放经营模式,解放农村生产力。蚌埠市在此过程中加快土地流转,完成了47万亩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和44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11]。其次全省各地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依托当地资源特色和地理优势,让特色产业成为美好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连锁效应,促进村域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加,扩大农民消费需求。三是在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带动下,部分地区根据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自然和人文景观,发展农业旅游产业、农家乐等附加值高的新型农业产业,拓宽农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农民增收。

(四)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绘制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和谐画卷

生活品质集中显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品味和质量,具体包括经济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和环境生活品质[12],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大建设一一对应。美好乡村建设在提升全省农民生活品质方面具体体现在:一是五大工程的实施在改善全省农村面貌、提升农民居住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这些外在的硬件设施建设直接提升了全省农民的环境、社会和文化生活品质。二是产业富民工程使得全省各地出现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为农民提高收入、提升经济生活品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三是管理创新工程注重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保障农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是提升政治生活品质的直接体现。建设中各地成立的农民理事会,激发了百姓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农民理事会主要承担着三大功能:一是发挥全省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增强了他们的家园归属感、自豪感和幸福感。二是协调政府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化解矛盾纠纷,减少民怨。三是服务监督,重点监督美好乡村建设工程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以及资金使用情况。最后,美好乡村建设在提高农民素质、培育乡风文明方面使农民的幸福感增强。如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开展一系列“讲文明、树新风”等相关素质教育活动,改善了农村社会风气,充实丰富了农民生活,有效解决了留守人群增多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为美好乡村建设注入新内涵。总之,农民幸福指数的提高,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增强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绘制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和谐画卷,为社会成功转型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工程的实施,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探索,此举对安徽全省农村面貌改善、农村产业发展、农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今后进一步对这一战略从理论上进行深入分析和丰富完善,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探寻更多路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 考 文 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光明日报,2012-11-18(3).

[2] 王景新.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 倪 楠.后改革时代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提出、内涵及其现实依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3(2):95.

[4] 陆学艺,杨桂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7-11(优先出版).

[5] 盛广耀.新型城镇化理论初探[J].学习与实践,2013(2):13.

[6] 付君兰.建设美好乡村共享发展成果[N].芜湖日报,2012-09-14(2).

[7] 陈扬年.开展美好乡村建设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J].工程与建设,2013(1):19.

[8] 陈 炜.建设美好乡村 推进城乡一体[N].铜陵日报,2012-12-25(1).

[9] 高 萍,余琦路.缩小湖北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思路与重点[J].湖北社会科学,2008(8):60.

[10] 江 洪.把握内涵 健全机制 合肥全面加快美好乡村建设[J].决策,2012(11).

[11] 胡 垒.蚌埠农村土地整治成效明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04-27(2).

[12] 黄祖辉,张栋梁.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轴的新农村建设研究——基于1029位农村居民的调查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90.

猜你喜欢

城乡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