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与社区共建和谐文化社区的探讨

2013-04-02李道琳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社区建设文化

岳 敏, 李道琳

一、高校与社区共建和谐文化社区的现状

高校与社区在地理位置上有同生存共呼吸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有共同创建和谐环境的目标。高校的参与是加快社区建设的最方便、有效的动力。高校与社区共建和谐社区,使高校与社区形成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和谐社会氛围,无论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还是社区提高居民素质、加快社区文化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据我们的研究,滁州地区高校与社区共建和谐文化社区的大致情况如下:

(一)高校与社区实现资源共享

1.资源互补。实现资源共享是共建和谐文化社区的前提和保证。资源共享可以整合高校与社区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价值。学校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设施、人才资源、文化资源,这些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高校作为能力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对周围社区具有很强的影响传播功能。高校教育资源对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高校"青年志愿者"对提高社区服务水平,高校艺术团体演出对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等,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这样,高校在无形中会影响和带动社区和谐发展。而社区拥有的众多机关、企业、事业等单位,也正是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教育成果转化和实习就业所必需的阵地。社区内的纪念馆、文化馆、科学馆、历史遗址、风景名胜等可以成为高校德育和实践的第二课堂。

2.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最大便利。高校根据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类教育、文化、科研、体育等资源,最大限度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学校图书馆、音乐厅、运动场馆及游戏娱乐等设施,向社区开放,为社区居民健身、娱乐提供最大便利。同时,支持社区居民的职业文化教育和各种培训,组织社区居民到高校进行各种文化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使社区居民充分利用高校资源。

3.利用社区资源优势,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高校鼓励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融入社区、服务社区。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基地建设、文化社团演出等为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高校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区文化建设

1.大学生志愿者、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团队等服务社区文化建设。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和学生社团等是学生中最活跃的群众性组织,通过他们与社区内居民、中小学生等结对共建,是高校与社区共建和谐社区的有效途径之一。他们的活动具有自发性、责任性,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内涵丰富。比如在进行各种社会调查、一对一启蒙教育、服务社区交通秩序、环保宣传、救助站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关注留守儿童、敬老院服务、文化演出、科普宣传等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他们关注社区的弱势群体,维护社区秩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这不仅让他们体验了社会,加强了道德修养,有效地将志愿者服务落实到实处,也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发展与文化建设。

2.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区文化建设。高校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起到了双赢的效果。以滁州学院为例,近年来,各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与社区合作,不仅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加强了和谐社区的建设。音乐学院利用专业优势,每年都组织高雅艺术进社区、花鼓艺术团演出、爱心义演小分队等,深入社区、军队、学校、广场、敬老院,为人民群众献上文化艺术大餐,不仅有效提高了群众的文化艺术欣赏水平,也调动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在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中,各学院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美术专业学子利用专业特长,为试点村绘制内容紧贴群众实际生活的“文化墙”;体育学院开展全民健身知识宣传,增强人民体质;化工学院开展室内环保知识宣传以及室内甲醛污染和预防知识的调研活动;信息学院开展面向农村儿童普及电脑知识的活动;地信学院赴琅琊山对琅琊榆的生长环境和现存状况进行了考察;外国语学院爱心家教开展“爱心学堂”实践活动;经管学院走进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参观调研了试验区的生猪养殖和西瓜种植区;青年志愿者总队对某玩具有限公司进行产品质量调研,参观了生产工作车间,了解毛绒玩具的生产工序与产品质量检验程序;文学院新闻专业调研“大滁城”建设,举办“大滁城”建设摄影展览。高校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自身优势为人民群众送去了科学知识、先进理念和真切关爱,不仅激发了广大学子关注社会、关爱民生的意识,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有效地跟社区进行互动,加强了社区的文化建设。

3.高校教师服务社区文化建设。高校教师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与相关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深入社区进行文化慰问演出;举办文艺大讲堂、书法绘画展。高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学科面广,通过到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合作,不仅在实践中充实、锻炼了教师的能力,也很好地体现了教师服务大众的原则。同时也加强了与社区各方面的联系,促进了社区经济文化建设。

4.继续教育服务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推动和谐文化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需求,高校在坚持普通高等教育职能的基础上,必然会越来越多的承担社会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职能。[1]高校充分利用人才和资源优势,广泛开展继续教育、网络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文化生活教育及各种技能培训,使高校成为社区居民再教育的基地,为提高居民生活和文化素质水平服务。

(三)社区文化团体服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与社区在共建文化社区时是相互融合、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社区文化团体、知名的文化艺术家、有爱心的离退休人员等都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外在力量。高校邀请老年大学艺术团体到高校进行演出、凤阳花鼓传承人现场指导授课、文化艺术家到高校进行讲座及作品展览、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进行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礼仪讲座等,不仅让社区文化团体和个人发挥余热,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增砖添瓦,也让高校师生更直观有效的受到社区文化的感染,提高道德修养和技能素养。

二、目前共建和谐文化社区存在的问题

局限于某些客观条件,目前和谐文化社区的实践活动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还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意识淡薄,参与的主动性有待加强

从目前来看,参与支持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还是以离退休人员、业余爱好者为主,参与年龄段上偏大。大部分居民相互之间关系疏离,没有凝聚力,把公共社区文化活动当做一种生活调味品,可有可无。这就使社区居民参与的主动性、互动性、参与人数、参与面受到影响,没有使社区文化成为老百姓参与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经费、场所保障不足

随着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社区文化资源匮乏,缺乏足够的经费保障和人员管理,也受到活动场所的限制。特别是有些老社区,没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有些活动由于受到这些限制而不能更好的开展。这不仅打击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也让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难以更好地实施。

(三)高校参与文化社区建设的力量有限,缺乏长期性和固定性

高校参与文化社区建设师资力量、学生力量等,受工作、专业、学习的影响,参与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大都是临时性或者是阶段性参与,缺乏长期性和固定性,也没有考核奖励机制,难以形成有效的共建力量,不利于和谐共建的顺利开展。

(四)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社区文化建设需要专业文化人才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但从目前来看,参与支持社区文化建设的力量以及涉及的社区范围有限,也难以保证持久性。而参与和谐共建社会力量如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不多,不能给以更多的支持。这就使社区文化活动成为一部分人的自娱自乐,从而缺乏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和系统性。[2]

三、共建和谐文化社区的改进措施

通过多年来高校与社区文化共建的实践,不仅有力的推进了社区文化的发展,高校也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培养了创新合作精神,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但是,高校与社区的合作还有一些局限性,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应该使这种合作制度化、长期化,规范、有效地走向良性发展之路。我们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加以改进。

(一)总结寻找更合理有效的合作模式

根据现有实际情况,做好社区现状、居民思想状况、合作模式、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这有利于活动开展的针对性,节约资本,少走弯路,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覆盖面。在调查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分析,及时进行总结和探索,结合自身优势,与社区共商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找到一种合理高效的合作模式。

(二)建设合作基地

加强高校与社区的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实践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等的建设,签订协议书,有效的整合高校与社区的资源,促进人员的交流和沟通。不断扩大和提高基地平台的数量和质量,使基地和平台成为学校落实素质文化教育的依托、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锻炼社会实习的场所、为社区服务的阵地、文化科技交流的枢纽,努力实现高校、社区、学生、企业、社会的多赢。[3]

(三)建立长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建立社区和高校长效合作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以实现双方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期性和有效性。长效的监督机制,会使社区和高校的合作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求真务实办实事,不盲目,不搞形式主义。在共建过程中,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和动力会大大提高,参与程度和实施效果会大大提高。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对和谐共建情况的总结、评估、价值判断与价值认同的重要方法,更是对高校与社区共建和谐文化社区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宣传,扩大影响的重要手段。[4]把高校与社区共建的成果与学生评奖评优、教师职称评定晋升、优秀社区的评选等挂钩,各项指标的评定要求合理公开、规范科学、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高校与社区的文化共建长久有效的开展下去。

(四)寻求更多的社会力量的支持

只依靠高校与社区的文化共建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探索引进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在新形势下可以探索政府牵头、社会资金投入、学校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市场竞争引进的合作新模式。切实把社区文化搞活,解决群众参与面低、资金缺乏保障、活动场所稀缺等现实问题。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真正服务老百姓,实现社区文化共建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李小梅,蒋爱林.试析高校与社区和谐共建的理论依据[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2.

[2] 马海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意义及对策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6):13.

[3] 张 菊.论高校与社区文化建设联动长效机制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8):126.

[4]孙延斐.和谐共建:高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J].湖湘论坛,2008(2): 112.

猜你喜欢

社区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