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与对策
2013-04-02宋振平
宋振平
(平顶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61)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与对策
宋振平
(平顶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61)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系统的探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效益和发展经济一体化的对策.提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利益为中心,共同市场协调发展为前提,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健全相应法律法规,促进统一规划的思路.
区域经济;经济一体化;理论综述;经济效应;对策
1 引言
二次大战之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推动着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一个整体.而在这经济高度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期,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显得更为重要.我国在改革开放深化的历史阶段,如何运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发展和建设我国国内的、国家之间的甚至于全球化的经济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在这全球化的时刻展翅腾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区域经济一体化衍生于关税同盟理论,西方发达国家之间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形成的生产分工、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经济整体而组建的一个组织.经济一体化指的是各厂商通过协定,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及兼并等方式组成的工业联盟组织,一体化的结果既包括了竞争者之间的合并也包含了生产中供求和需求的结合.一体化的效果是显著的,社会化的大分工,人力物力的资源调配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同的区域的经济实力、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不同,所以一体化产生的背景、发展的模式和过程是不同的,但是促使经济一体化的经济规律是相同的.
3 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效应
3.1 区域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效应
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提出,一般都认为是基于关税同盟理论,瓦伊纳所提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概念基本已经被每一位研究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所接受.贸易创造效应就是指关税同盟之间从一国购买高成本产品到购买另一同盟国低成本产品加上贸易转移的费用之间的差额收益.而贸易转移指的是产品进口自较低成本国转向高成本国.
3.2 区域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生产转移效应
生产转移指的是随着生产分工、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区间贸易壁垒消融,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产业由区外向区内流动,资本投资也自然由区外流入区内.区域一体化的程度越高,市场效应越强烈,边际生产转移效应越大.
3.3 区域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打破了原先市场孤立的局面,使得原先分散的各个小市场融合为一个大市场,通过高度的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同时大市场相对各分散的小市场而言更为稳定,减少了市场中的很多不确定因素.
3.4 区域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经济效应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由于各区域面临这其他各区域同类企业所带来的竞争,使得各成员区域之间竞争更加激烈,从而必然导致竞争力弱的企业被淘汰,竞争力强的在区域内形成垄断,更帮助了区域类同其他区域经济的竞争.
3.5 区域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资源配置效应
在区域经济形成之前,各个国家、小区域之间的贸易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贸易壁垒,从而使得双方之间因贸易而产生的行政成本,企业也必须去收集和了解其他区域的行政手续和流程,因而付出的时间、人力及财务成本.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后,贸易壁垒的消除、生产要素和商品自由流通、行政手续的协调简化,必然会大大的降低成本,引起自由的重新配置,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4 区域经济一体化实施的对策研究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要从各区域的共赢为出发点,抓住利益为问题的核心,找出可能阻碍经济一体化的问题,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寻找新的思路.
4.1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要以利益为核心,建立利益共同体协调机制
经济融合也是利益融合,没有利益的协调,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的一体化.在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开始就必须把利益分配问题作为主要问题.市场化便是利益的合理分配,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区域一体化的建设也就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首要任务便是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4.2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为区域经济体系提供法律保障
无数国际一体化发展的经验证明,健全的法律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我国目前各个地方,区域在招商引资、经济建设、政府政策上都不一样,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法规与制度,如果不能首先解决这个保障问题,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道路必然缺乏保障,发展缓慢.所以,通过制定共同公约,这个问题才能解决,这样区域经济一体化才能得到保障.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区域产业发展为准则,开放市场,促进每个城市之间的人才交流;其次建立协调的基础设施网络与交流;然后统一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最后建立协调与管理制度.这样为了区域经济体系提供法律保障,从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4.3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要解决区域交通网络建设,完善区域交通体系
加快建设城市、区域间交通道路连接建设,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因素.一直以来,我国城市建设速度迅速,但城市间发展孤立,经济发展也以城市为主,无法发挥其扩散效应,经济效益无法及时传达给各个区域.因此,建设功能协调的区域结构经济体系有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4.4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必须推动区域规划的统一性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中要注意技术产业的统筹协调,以免出现区域产业同构化,区域内竞争恶性化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要发挥城市的长处,强化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和规划性,实现区域经济规模化.
4.5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制定协调制度,促进领导协商
城市综合体的合作是集体意识,成为将来城市发展的方向,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建立领导协商制度,从几个方面来说:一是要领导观念意识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具体落实.建立领导协商制度是观念到位的重要切入点,在协商制度内首先总体规划思路,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方向,再次城市各个项目重大规划方案,进行协商、交流、沟通等方式进行合作.决定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深浅就是建立领导协商制度.另外,在城市相关对口部门进行领导协商,成立专门的组织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进一步深度合作,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
4.6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进行产业整合,形成产业延伸
为力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行快速应变,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转变,首先单个产业转变多个有价值的产业链的发展,其次政府立场转变到企业,再次从区域内转变到全球化的视角,然后个体企业转变企业集群,最后重视硬环境转变软环境的发展.区域经济产业整合一体化包括,产业结构、组织的市场化整合.它的整合,根据全球化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个时期,与城市的发展定位相配合,结合每个城市自己的优势,增强产业的分工与整合.这种调整与市场经济为前提,通过引导,实现科学的、合理的产业结构,根据相关政策,进行市场化整合.
4.7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与优势新型产业协调发展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重点内容是进行统筹发展,形成产业结构良性竞争.在现代全球经济发展前提下,技术创新是城市发展新型力量.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区域产业集群来实现高技术创新.世界分工格局使得地方创新生产成为可能,某个区域成为创新产品的中心,汇集大量的某个产品技术研发企业和机构,掌握了某个产品创新的核心技术,成为整个产品发展方向.在全球化经济下,使得企业获得知识和技术不再局限当地,而是全球相互交流,使创新的机会更多,再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技术和知识突破地理位置的交流障碍,进行沟通.所以需要共同研发产品和中试平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需要规范城市的市场环境,开放企业技术研发的条件,使企业的企业进入次中心城市,另用中心城市的优势,合理城市布局,提升竞争实力.这样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重要渠道.
4.8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需要构建信息一体化,实现城市数字化网络
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高效的、快捷的城市数字化网络.各个城市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最基本方式就是交通与信息.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使得各个城市之间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实现.利用网络数据库,使得城市之间技术和知识的交流和沟通成为立体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信息化发展加强了区域经济协调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所以,为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我们关键需要与区域中心城市为榜样,运用它的信息网络化体系,建立信息平台.首先需要建立个人与企业信息网络平台,其次建立区域信息交流网.从而完善信息快速传输,进行短时间了交流和沟通,建立城市信息数字化、全球化的网络服务体系.
5 总结语
由于经济利益的缘故,国家与国家之间,甚至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都存在着商业壁垒和行政阻碍,它们阻碍了生产要素和资本的自由流通.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有效打破诸多弊端,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社会福利的利益最大化.自50多年前关税同盟理论的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趋势,经过人们群众不断的研究与实践,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理论,但国际上的一体化模式与我国的一体化模式存在很大区别,对现阶段我国经济改革发展指导作用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同时鉴于我国国情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与发展过程的差别,而我国本身在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尚早,研究理论不完整,缺乏操作性,故而我们在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应借鉴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研究.
〔1〕王德忠.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缘起与发展[J].开发研究, 2011(2).
〔2〕陆孟庆民,陈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机制[J].经济研究,2010(1).
〔3〕李瑞林.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涵、效应与实现途径[J].求是学刊,2005(1):6.
〔4〕王慧轩,朱忠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5〕李巧,朱忠旗.我国城市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5(2):25-30.
F114.46
A
1673-260X(2013)09-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