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派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3-04-02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黄梅戏艺术文化

周 剑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2)

一、鄂派黄梅戏传承发展现状分析

建国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安徽省黄梅戏从民间走向全国艺坛,成为轰动全国的五大剧种之一,无论为推动文艺的发展,还是促进地方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的提升,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目前主要由省黄梅戏剧院和各市县艺术团构成。安庆市作为黄梅戏艺术发展基地,共有1所学校、2个市团、8个县团、1个剧院、1本杂志、1座博物馆和1所高校的专业院系,从业人员达到1000多人,这还不包含200多个民间剧团。近些年来累积投入达6个亿,形成较为完整的艺术生产体系,共举办5届黄梅戏艺术节。创作成果较为丰富,仅2009年复排传统剧目8个,新剧9个,专题记录片1部,演出8000多场。可以说,在有限的资源和创作能力下,黄梅戏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新时期以来,在全国戏曲艺术整体滑坡的背景之下,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也遇到瓶颈,出现不同层面的困难,尤其是各市县专业剧团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一是戏曲演出活动明显不足。黄梅戏虽然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但演出主体处于被动状态,难以开拓市场。尤其是县剧团每年演出场次不足演出能力的40%,除了一般的接待活动和会馆演出,纯粹商业演出的比例较小。二是专业演职人员老化严重。目前活跃在市县剧团的骨干演员,处于四十至五十岁的年龄段,优秀突出的年轻人才尚未担当重任,人才梯队青黄不接。三是一线演职人员待遇低。由于现有的体制问题,以及政府财政补贴不足,使得一线演职人员生活艰难,有的县剧团骨干演员上街炸米花、卖鱼,导致大量优秀戏曲人才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四是专业戏曲人才缺乏。剧团发展的尴尬处境,难以吸纳专业编剧、导演、舞美、配乐等专业人员,制约戏曲精品的创作与表演。

民间班社也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如怀宁民间班社大约20多家,常年活跃于乡村田间,丰富农村百姓的业余生活,但都处于散兵游勇状态,人员配置不齐,整体素质普遍不高,演出质量较差。

二、湖北黄梅戏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取得的成就

多年来,湖北黄梅戏艺术工作者创作演出了多部大型黄梅戏,如《银锁怨》、《於老四与张二女》、《请让我做你的新娘》、《奴才大青天》、《未了情》、《双下山》、《李四光》、《布衣毕升》、《邢绣娘》等,并先后获奖。1995年,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未了情》和古装戏《双下山》,在安徽举办的全国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上获得优秀演出奖,主演杨俊、张辉获表演金奖。《未了情》还获得第五届中国艺术节文化新剧目奖、文化导演奖、文化音乐创作奖。1994年,该院赴乌克兰基辅参加了第三届国际短剧艺术节,在节会上以精湛的技艺,受到东欧各国艺术家的高度赞扬,叹称黄梅戏是“中国的歌剧”,是“东方神奇的艺术”,被大会组委会誉为“中国演员的表演是最优秀的、是无与伦比的”。同时,在黄冈市涌现了张辉、杨俊、余万能、周洪年、王慧君、段秋萍、吴红军等一大批黄梅戏表演人才,他们在历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中获得表演大奖,张辉、杨俊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湖北黄梅戏艺术表演的发展,对于黄梅戏艺术理论研究提出了现实需求。简而言之,黄梅戏艺术研究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推动黄梅戏在湖北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成立研究中心,为黄梅戏研究工作者打造一个平台,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研究的场所,同时,成立黄梅戏研究中心,是落实教育部戏曲进课堂,让师生欣赏黄梅戏、提高高师音乐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黄冈市长期以来坚持开展鄂东文化艺术特别是黄梅戏艺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黄冈市有一批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研究队伍,他们热爱黄梅戏事业,积极投身黄梅戏理论研究。通过成立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能把黄冈市乃至湖北省从事黄梅戏表演及理论研究的人才团结整合起来,形成黄梅戏研究团队。黄冈市委、市政府对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的申报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寄予厚望。政策扶持、市场开发、体制创新是改善黄梅戏生存环境、实现发展振兴的三大要素。市委书记刘善桥提出了“唱响黄梅戏,打造文化牌,提高知名度”的口号;湖北省文化厅与黄冈市决定每三年举办一次黄梅戏艺术节,推出一批创作演出的黄梅戏新剧目,锻炼培养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市长刘雪荣在2009年9月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武汉新闻发布会上登台演唱了一曲黄梅戏;最近,黄冈市决定投资1.2亿建一座现代化的黄梅戏大剧院。这些措施都将有力地推动黄梅戏的艺术实践和学术研究。

三、鄂派黄梅戏在传承与发展中形成的特色

1、充满时代气息的思想内涵。近30年,戏剧创新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戏剧创新的探索一直方兴未艾。前辈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众多传统剧目,受时代的局限,许多剧目现在看来,不仅难以打动现代的观众,甚至会引起反感。戏剧创新的核心在于思想创新,戏剧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表现当代的审美趣向和思想情感。鄂派黄梅戏在挖掘戏剧的思想内涵上一直与时俱进。《双下山》取自连台戏《目连救母》,原本有着浓厚的因果报应色彩。余笑予改编后,使全剧闪现着蔑视神权、追求人性自由的思想光辉。《未了情》表现的是无私奉献的人间大爱。《李四光》表现的是追求真理、矢志为国的爱国情怀。可以说,在湖北黄梅戏舞台上,舞台上的人无论是宽衣长袖,还是西装革履,他所表现的都是我们现代人的认识和追求。

2、以抒情为主的人物塑造。戏剧离不开塑造人物,传统的戏剧塑造人物主要通过故事,《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无不如此,这也造就了一线穿珠式的传统戏剧结构。但从《未了情》开始,鄂派黄梅戏就不再依赖于完整的故事来塑造人物。通过陆云与兄、陆云与妹、陆云与卖龟人、陆云与学生等几个片段,《未了情》集中展现了陆云的真善美,形成了以主人公为扇柄、其他人物为扇页的并列式剧情结构,达到了以抒情来塑造人物的戏剧目的。《李四光》选取了50年中李四光创建冰川学说、创建地质力学、追求民主反对暴政、为国找油、预测地震等几个片段,以爱国情为基调塑造了一代科学巨匠的光辉形象。如果说,徽派黄梅戏重叙事,总有一个美妙离奇的传说,那么鄂派黄梅戏重抒情,就像一首首旋律动听的音乐。

3、自由活泼的舞台表演。程式是传统戏剧最突出的艺术特征,这些程式又都是从古代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以当代人的眼光来看,像趟马、水袖、捋髯等这样的程式,既令人费解又难以接受。鄂派黄梅戏借鉴了话剧和影视艺术的做法,用内在的激情配合生活化的动作来取代程式,让舞台表演更活泼自由,更接近于生活真实。在表演中,鄂派黄梅戏还大量吸收了其它艺术形式的精华,如《双下山》出现了东北二人转的甩手帕,《未了情》出现了霹雳舞,在《李四光》中出现了萤火虫的灯舞,使舞台表演更丰富、更绚丽。

4、楚韵浓郁的戏曲声腔。黄梅戏剧是一个年轻的剧种,它的声腔主要是歌曲联合体声腔。鄂派黄梅戏在创作和演出实践中,有感于它板腔体太弱,不能表达复杂多变的情绪和情节,于是在《双下山》中不仅引进了汉剧的“二流”板式,还引进了京剧、汉剧的滑稽唱法;在《未了情》中又大量吸收了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旋律;在《李四光》中还出现了歌剧中才有的吟唱。在这一步步的演进中,鄂派黄梅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腔,其特点是:保留黄梅戏的基本韵味,形成了完整的板腔体,赋予浓郁的荆楚地方特色和强烈的现代音乐特征。

5、一物多用、一物多义的舞美设计。传统的黄梅戏,其道具常是“一桌两椅”,真实不动。在《双下山》中,舞台上出现了三个平台,一会儿是打坐的蒲团,一会又是隔江的两岸,实现了“一物多用”。在《未了情》中,六块景片在舞台上活了起来,在同一场戏中,通过景片的活动展开了现实和记忆的两个空间,令人拍案称奇。在《李四光》中,三块流动的弧形地图更是在电脑的控制下不断穿梭,既代表了李四光的事业和追求,又寓意着他的爱国情怀。鄂派黄梅戏的舞美设计就是这样既简单实用,又具有多重深意,亦真亦幻,亦实亦虚,妙用无穷,美不胜收。

四、黄梅戏传承创新发展应对之策

2006年黄梅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黄梅戏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作为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黄梅戏不仅属于安庆,也是安徽省“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文化强省”战略中的一极,在推动安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戏曲出现衰微,曾经辉煌的黄梅戏也逐渐陷入发展的困境之中。面对这种现状,一大批有识之士呼吁:要保护黄梅戏!要象全国其他优秀剧种所采取的措施那样,培养年轻的观众;培养年轻的演出人才;培养一支高质量的创作和研究队伍。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年轻的观众群?如何培养年轻的高素质演出人才?如何培养一支高质量的创作和研究队伍?如何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如何抵挡流行文化的冲击?笔者认为解决黄梅戏这一著名戏曲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展创新黄梅戏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研究,并以此指导黄梅戏改革的实践,构建起黄梅戏传承发展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希望从根本上解决黄梅戏创新发展的问题。

第一,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树立黄梅戏文化生态系统的大黄梅理念,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创新黄梅戏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推进黄梅戏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黄梅戏来源于乡野,植根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黄梅戏的曲目、音乐、表演、唱腔,黄梅戏的编导、演员、职员,黄梅戏的观众、票友、演出机构,黄梅戏的教学人员、研究人员、学生,黄梅戏文化产品、市场、消费者,等等,原本就是处于同一个系统之中,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影响着黄梅戏的兴衰成败。因此,大黄梅理念是传承、振兴、发展黄梅戏的理论原点。

第二,以“黄梅戏教育教学”为基础,促进黄梅戏专业人才培养以及黄梅戏观众群的发展。传承、振兴、发展黄梅戏关键靠人才,而黄梅戏专门人才要靠长期连续、坚持不懈培养。不仅要培养黄梅戏表演人才,也要培养黄梅戏剧本编创人才;不仅要培养黄梅戏音乐人才,也要培养黄梅戏灯光舞美人才。总之,黄梅戏所需要的各类人才都得到精心培养,还应努力提高人才的文化素养和学历层次。安庆师范学院开办的黄梅戏本科表演专业、编导专业就是为此作出的积极探索。与此同时,还应注重黄梅戏观众群的培养,深入持久地开展黄梅戏文化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尤其应注重在中小学生中普及黄梅戏知识,在中小学校开设《黄梅戏艺术欣赏与演唱》课程。不断壮大黄梅戏观众群体的数量和提高黄梅戏观众群的质量。近年来,安庆师范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向大学生开设《黄梅戏艺术欣赏与演唱》课程,深受欢迎,并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第三,以“黄梅戏研究”为动力,促进黄梅戏理论研究出成果以及黄梅戏剧本编创出新作。面对黄梅戏曾经的辉煌,有人直言:是黄梅戏的丰富实践和精彩成果,引发了理论研究的活跃;是黄梅戏研究的深入,推动了黄梅戏实践的升华。由此可见,黄梅戏的理论研究对推动黄梅戏的发展意义重大,要传承、振兴、发展好黄梅戏,就必须加大对黄梅戏的研究。加大对黄梅戏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对黄梅戏曲目、音乐、表演、唱腔、艺术特点等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些基础研究的成果之上,创新黄梅戏表演艺术,编创出更多更好的、更能生动地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剧本曲目。

第四,以“黄梅戏文化产业”为平台,促进黄梅戏演出展新姿以及黄梅戏文化产品大繁荣。黄梅戏文化产业单一化是传承、振兴、发展黄梅戏的最大瓶颈。过去黄梅戏的传播主要靠戏班子、剧团在各地巡回演出,这种状况至今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变。要传承、振兴、发展好黄梅戏,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文化传媒技术手段,努力构建有时代特征的黄梅戏文化产业集群。笔者认为主要有:(1)组建不同类型的演出团体(如国营的、民营的、公私联营的、专业的、群众性的、固定的、临时的、大规模的、小型灵活的等),进行多种多样的黄梅戏演出(国内的、国外的、城里的、乡下的、剧院内的、饭店茶社里的、街头巷尾露天的、正式的、非正式的、专业的、非专业的、营业性的、非营业性的、高雅艺术进校园、送戏下乡等),构建全方位的演出空间。(2)组建黄梅戏影视制作企业,系统开展黄梅戏电影电视产品创作、制作、生产,极大地提高文化市场上黄梅戏商品的绝对占有率。(3)组建黄梅戏文化传媒企业,强力推进黄梅戏文化在国内国际的传播。尤其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加快黄梅戏文化传播的速度、提高质量和效率。(4)组建黄梅戏文化旅游企业,把旅游与黄梅戏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旅游服务黄梅化,让八方游客一踏进安庆(安徽)就能感受到浓郁的黄梅戏文化的气息。努力做到:在各条旅游线路上都能听到黄梅戏的歌声,在各个城市都能看到黄梅戏的演出,在各个旅游点都能买到各式各样与黄梅戏密切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在各个宾馆饭店都能吃到与黄梅戏文化有关的饭菜,在全域内都有参与黄梅戏演唱的机会等等。真正搭建起繁荣黄梅戏的平台。让黄梅戏演出、黄梅戏影视作品、黄梅戏音像产品、黄梅戏图书、黄梅戏旅游产品、黄梅戏饮食产品、黄梅戏娱乐产品等,共同植根于黄梅戏文化产业生态园,繁花似锦。

第五,建设“黄梅戏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促进黄梅戏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破旧立新。要牢固树立黄梅戏文化生态系统的大黄梅理念,以“黄梅戏教育教学”为基础,以“黄梅戏研究”为动力,以“黄梅戏文化产业”为平台,在此基础上,构建黄梅戏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构建黄梅戏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的管理体制,努力探索出黄梅戏自我发展、自我调控、自我完善、黄梅戏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运行机制。通过指导黄梅戏文化改革和传承,构建起由黄梅戏文化研究研发、黄梅戏人才培养培训和黄梅戏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黄梅戏文化经济生态园。

五十多年前的一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象一股明媚和煦的春风,携带着皖江原野泥土的芬芳,吹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乡野小调,迈步走进城市,走进了艺术殿堂,飞上影幕,飞上了荧屏,一直传唱到今天。相信在人们共同关心、共同呵护下,黄梅戏将会永远传唱下去,越唱越响,越唱越亮!

[1]徐世国,郑斌.鄂派黄梅香飘故里[J].黄梅戏艺术,2010,(1).

[2]王平.冲出戏曲困境的艺术探索——论新创黄梅戏《美人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赵晓和.黄梅戏及其产业发展调研 [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4]杨瑾.黄梅戏生存状态分析及应对之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5]汪晓明.试谈对黄梅戏发展的思考[J].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学报,2011,(3).

猜你喜欢

黄梅戏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谁远谁近?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纸的艺术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