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谁是新媒体的“把关人”
2013-04-02邓涛
近年来,我国新媒体发展态势强劲,互联网和手机用户数量持续走高,新的应用和传播形态不断涌现,移动互联网热潮持续升温,传媒业全面进入微时代。具备强大传播功能的新媒体日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其“双刃剑”效应亦日益凸显。新媒体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是大众表达观点的主要平台,更是各种正、负能量交杂的舆论场。新媒体的开放性、及时性、互动性等特征,使得很多突发事件和言论,都会被迅速地放大、扩散,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舆论和社会影响。而现实的情况是,影响力日渐式微的传统媒体把关严格,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新媒体却往往“把关人”缺失。
新媒体该如何“把关”?谁来“把关”?
首先我们来看新媒体“把关”的必要性。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作为高度社会化的新媒体在发挥正能量的同时,存在空前庞大的网络化虚拟空间冲击现实社会秩序、自媒体成为社会风险因素以及信息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等隐患。毋庸讳言,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具有恼人的五性,就是极端性、冲突性、情绪性、群体性和难控性。这五性具有巨大“杀伤力”,严重者会沦为“网络暴力”。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另外,网上的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网络诈骗和赌博、非法网络公关等问题,影响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损害人民利益,社会各界反映强烈。而新媒体“把关人”的缺失,会使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传统媒介而言,由于“把关人”的存在,舆论控制和引导不难做到;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在网络传播中的整体功能明显弱化。
那么新媒体该如何“把关”?笔者认为,新媒体“把关”应该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这三个层面是政府“把关”、网站“把关”和网民自我“把关”。
一是政府“把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作为对新媒体依法管理之执行主体的政府,务必加强新媒体的法律法规建设,此乃一种硬性“把关”手段;网络安全问题无法仅靠技术或道德解决,法律才是保障网络安全最为有效的武器。从立法层面来论,我国尚无针对新媒体传播的专门法律,现有的网络安全立法层级较低,多数系行业主管部门的诸多冠名为“办法”和“条例”的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并非规范互联网行为的正式法。我们需要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制定统一的网络管理基本法,以对网络空间的管理体制、管理原则、管理对象和违法处罚等作出统一规范。
政府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中有义务和责任承担“把关”使命。政府“把关”属于宏观层面,指对网上信息的整体内容来源与导向的“把关”。主要方式有: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扶持重点网站来贯彻自己的意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放大”主导声音等。在“把关”时不忘主导与引导之责。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新媒体的开放性、及时性、互动性等特征,使得很多突发事件和言论,都会被迅速地放大、扩散,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舆论和社会影响。而现实的情况是,影响力日渐式微的传统媒体把关严格,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新媒体却往往“把关人”缺失。
新媒体该如何“把关”?谁来“把关”?
二是网站“把关”。属于微观层面,通过对传播内容的选择、加工、优化结构等途径实现。目前,新媒体的出口最终还在网站,网站“把关”能有效控制新媒体不良信息的传播。但由于责任意识、技术手段、人员力量、资金投入等问题,网站“把关”缺少像传统媒体那样的严格环节和严谨风格,此关口是最需要加强的。要建立健全网站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制作、发布流程,强化监管、惩处机制。对网站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网上公德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对违规发布不良信息、违法经营、利用互联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责任人,要加大惩处力度,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三是网民自我“把关”。可以通过普及新媒体伦理,以提升用户的新媒体素养。值得关注的是,微博的如日中天使得“把关人”和“把关”对象两个角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受众(网民)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参与到微博信息的“把关”过程中。网民可以利用微博平台积极参与到客观环境的建构中,通过聚集碎片化的只言片语,逐渐还原新闻事实真相;“把关人”和“把关”对象角色重合,信息的流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逆转,信息流逐渐变为从受众流向媒体。
其三,“把关”要与“疏导”相结合。“把关”是必要的,但不是万能的。在新媒体造就的滚滚舆论大潮中,要以疏导缓解关口的压力。
一是积极主动地应用“政务微博”等新媒体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确保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搭建政府与网民迅速、高效沟通的有效平台。近几年,不少社会热点事件被微博传播放大,一些政府机构和官员开始尝试利用微博听取民意、汇集民智。2011年、2012年政务微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在短时间内成为网络问政的平台和重要渠道。
二是建设网络事件监测体系,健全网络舆情预测与预警常态工作机制,为有效疏导舆情打好基础。网络舆情监测是搜索引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通过对某一主题相关数据的实时抓取、剔除和分析,对舆情进行动态式观察;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指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进行汇集、分类、整合、筛选等技术处理,再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实时统计报表的软件工具。具体应用时可以通过设立网络监察员等方式,随时了解网络动态,掌握并处理网民共同关注的事件和议题;还可以建立网络舆情分析中心,提高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理技术,实现利用信息技术对网络群体事件进行精准分析与预警。
三是扶植代表正确舆论导向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极传播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过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点是: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态度的能力;在社交场合较为活跃;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团体并有共同爱好和兴趣;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这方面的信息。2012年3月复旦大学发布的《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研究报告》显示,在一系列微博制造的公共事件中,有一个群体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即意见领袖。报告认为,虽然微博的兴起赋予每一个普通人平等发声的机会,但主导网络舆论的权力仍在少数知识分子和商界人士手中。所以要培养“专业型”意见领袖,走精准化道路,集中力量打造特定领域的民意主导者,在保证其拥有基本社会道德的基础之上,更加重视他们在专业的、特定领域内的权威,以期收到正确引导舆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