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性知识教学的理论假设

2013-04-02沈云林金席卷

长沙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性知识研究性人性

沈云林,许 彦,金席卷

(长沙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3)

自古以来,知识教学的方式有两类:一类是传授性知识教学,另一类是研究性知识教学。传授性知识教学是以学生接受和记忆知识为特征的教学方式,而研究性知识教学则是以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为特征的教学方式。如果说传受性知识教学强调的是发挥教师的个体主体性,看重的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那么研究性知识教学主张的是发挥师生的共同主体性,看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研究的能力。前者是知识未发达时代的主流教学方式,而后者则是知识发达时代的必然教学方式。由于经历漫长的知识未发达时代,传授性知识教学方式已非常成熟,人们也很习惯,而研究性知识教学方式并未成型,人们还比较陌生。本文试就研究性知识教学的理论假设——学生人性假设、未来人假设和知识的可研究性假设做些探讨,以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有利于研究性知识教学方式的推行。

一 研究性知识教学的学生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是对人性的一种预先设定,是人对人的一种预先认知方式。在人与人的活动中,人们总是预先把对方设定为什么样的人。比如,在管理领域里,科学管理学派把人性假设为“经济人”,社会管理学派把人性假设为“社会人”,人本管理学派把人性假设为“自我实现的人”[1]。学生人性假设是教师对学生人性的一种预先设定,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预先认知方式。综观古今,我们可以把学生人性假设归纳为五类:第一类是“中性论”,如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是说人之性既无肯定的善,也无肯定的恶,人之善恶乃环境和教育使然[2];第二类是“性恶论”,如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3],西方中世纪时期的“夏娃原罪说”[4]和赫尔巴特的“劣根说”等;第三类是“性善论”,如孟子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5],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灵魂说”认为灵魂是有慧根的,只是智慧的理念、真理在转投胎时被禁锢了等[6];第四类是“物性论”,如把学生比做“花朵”、“白纸”、“容器”等;第五类是“人本论”,认为“学生是有社会欲望的人、是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人、是愿意负责任和努力追求自我实现的人”[7]。

有什么样的学生人性假设,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比如,孔子的“中性论”和孟子的“性善论”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仁者”、“君子”、“士”和“贤人”,教师应当有“诲人不倦”的精神,要善于“启发”、因材施教和以身作则;以荀子和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性恶论”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士、君子与圣人或者有美德的人就必须强调教师的权威,以善“伪”之,甚至不惜以命令、禁止、谴责和惩罚来管理学生;把学生比做“花朵”者自然要象“园丁”一样浇灌之、修剪之,把学生比做“白纸”者可以任意“图画”学生,而把学生比做“容器”者则强调“一桶水”之灌和“一碗水”之得的法则。

在知识未发达时代,由于知识总量有限,人们只要能够尽量多地背诵和记忆知识就可以立足于社会,甚至成为有学问的人,因此,传统的知识教学多以传授性知识教学为主体。然而在今天这个知识发达的时代,由于知识总量的无限性和变更性,人们仅仅靠背诵和记忆有限的知识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有具备强大的研究性能力,才能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因此,现代的知识教学应当以研究性知识教学为主体。

一般来说,传授性知识教学的学生人性假设偏重于“性恶论”和“物性论”,而研究性知识教学的学生人性假设则偏重于“性善论”和“人本论”。因为只有教师看到了学生的慧根性、责任性和能动性,才能在教育方式上精心构置知识研究的平台、真诚指导和鼓励学生去研究知识,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有指导的研究中掌握知识并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 未来人假设

教育永远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任何时代的教育都必须预测后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描绘后一个时代的人才式样。那么,站在今天的基地上,未来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它对人的素质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1968年,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出版了《学习型社会》一书,率先勾画了未来人的素质框架——所有成年男女都应当学会学习并构建完善的人格。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的研究报告指出:未来人类再也不能依靠刻苦地一劳永逸来获取知识了,应当建立终身学习的机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8]。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进一步指出:21世纪是一个学习型的世纪,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大门的钥匙。

由此看来,人类很长一段时期的历史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史,面对这样一个时代,人们要顺利适应社会的剧烈变革和飞速发展,就必须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未来的人应当是学习型的人。学习型的人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其一是能动性。学习可以分为指导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两种类型。指导性学习主要是学生时代或称学校教育时代,一般18岁左右就结束,这段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个体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自主性学习主要是成年时代或称职业时代,可以延续到60岁以后,这段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个体根据职业和生活需要自主学习。人类个体更长的时间是处在职业时代,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欲望、自主的学习决策、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学习型人的意识特征。

其二是研究性。自主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为特征的学习,需要个体用研究的方法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吸收知识和创造知识。因此,学校教育应当从传授性知识教学为主体转到研究性知识教学为主体上来,为未来人的职业生涯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决策,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学会学习方法,在吸收学习方面懂得如何借助学习工具或其他媒介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在创造学习方面知道怎样选题、设计研究方案、会实验、会调查、会统计、会分析、会形成研究论文或报告;学会学习控制,要养成学习习惯,善于安排学习时间,学会克服困难,有坚忍的毅力。这是学习型人的行为特征和能力特征。

其三是适应性。学习型的人有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能够不断吸收新知识和创造知识,因此他们不仅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且能够适应职业变换的各种需要。这是学习型人的效能特征。

三 知识的可研究性假设

在讨论知识的可研究性之前,有三个观点是先要言明的。其一是研究性知识教学并非人们常说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课程规定的知识体系设置研究性专题,指导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并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其二是本文所指的知识,是特指由课程性质规定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是人们学习任何一门课程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其三,事实上大量人们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采用传授的方式教学是非常节时和高效的,因此,本文作者倡导研究性知识教学并无否定传授性知识教学之意,目的在于唤起人们对研究性知识教学的重视。

其实,从上述关于研究性知识教学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知识教学方式是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第一,它符合知识教学的内容和依据的要求。课程规定的知识体系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依据,研究性知识教学的研究性专题设置立足于课程规定的知识体系,自然满足了课程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原理,当然,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也可以寻找一些必要的研究性专题,但那仅仅是一种补充而已。第二,它符合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规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研究性知识教学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依托于课程规定的知识体系的掌握,避免了“形式教学论”和“实质教学论”的错误。第三,它符合现代教学主体论的理念。在研究性知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课程规定的知识体系设置研究性专题并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发挥了教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和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发挥了学的主体功能。那么,课程规定的知识系统是否具有可研究性呢?这是研究性知识教学强大生命力的前提。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从教学史上看,先贤们已有许多有真知灼见和躬行实践。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以文、行、忠、信教弟子,其中文包括诗、书、礼、乐,这是教学的知识体系,孔子认为应当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培养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能力[9];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家苏格拉底倡导并实践了“产婆术”教学方式,他认为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知识广博的人,而那些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无知的人,他乐意就社会生活、人际关系或伦理道德诸领域的问题,与学生对话,替新思想“接生”,培养学生的“雄辩”才能[10];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在柏林大学实践“课题教学法”取得很好的成就,他认为,现代大学是“知识的总和”,应当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大学生要独立地去从事“研究”,至于教授的工作则是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11]。先贤们的论述和实践表明,课程的知识体系是具有可研究性的。

其次,从作者本人的研究和实践来看也是完全可行的。作者曾就大学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模式、原则和方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并在《管理学原理》等课程的教学中作了一些实践探索。比如,作者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中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知识体系设立过这样一些研究性课题:“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之比较研究”、“目标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管理方格理论的实战运用研究”。学生要研究这些课题就必须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查找相关的资料,构建相关的研究方案,开展相关的讨论,形成相关的“作业论文”,进行相关的“成果交流”。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也就自然掌握了课程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并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反应多数是积极的。

总之,研究性知识教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还比较薄弱。笔者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研究性知识教学沐浴着新科技革命的春风,一定会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

[1]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3][5][9]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4][6][10]王天一,方晓东.西方教育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7]沈云林.大学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现代大学教育,2004.(5).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11]冯增俊.现代研究生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性知识研究性人性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复杂陈述性知识结构的程序化设计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人性的偏见地图
功能与人性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