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长沙会战与长沙精神

2013-04-02薛其林谭纬纬

长沙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会战长沙精神

陈 婷,薛其林,谭纬纬

(长沙大学长沙文化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3)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了纪念为抗战捐躯的烈士在全国陆续修建了四处忠烈祠(台湾的忠烈祠除外)[1],作为正面战场的主战场——湖南,就有两处:一处在南岳,是我国大陆唯一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大型烈士陵园,其规模虽大,名声却小,更显寂寥;另一处在长沙岳麓山,即第四路军阵亡将士麓山忠烈祠,是为纪念在长沙会战中阵亡的陆军第四路军将士,并成为了浓缩长沙会战悲壮史诗的标志性建筑物。

湖南是中国的心脏,而长沙则是湖南的要冲。有资料将长沙与斯大林格勒、广岛、长崎同列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损毁最严重的四座城市。这是因为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上,发生过的二十二次大规模战役中,湖南占了六次,而长沙及其附近的作战更是占了大半。在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期间,中日双方在长沙进行了三次拉锯式的大规模会战,即长沙会战,其作战时间之长、双方用兵之众、战争规模之大、伤亡数量之多,是抗日战争时期绝无仅有的。

我第九战区全军将士以及长沙人民众志成城,以血换土,以命搏命,以极为惨重的代价最终把侵略者赶出了长沙城,粉碎了日军的侵略意图。这是一场惨烈的战争,同时又是一场捍卫长沙精神的荣誉之战,体现了长沙军民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这种精神又可具化为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和舍身成仁的牺牲精神。

一 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蒋介石曾传授将领抗战必胜的要诀:“我们战争的胜利,不全在乎武力怎样强,或个人的本领怎样高,而最紧要的乃在我们保持民族正气,发扬我国历史文化的精神。正气的力量,实在是任何外力所不能屈服,不能消灭。”长沙会战的总司令官薛岳也认为“必须发扬我祖宗精神,以唤起天下之人心!生为民族英雄,死为忠臣烈士,万世之荣”!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第一次长沙会战,蒋介石派白崇禧、陈城向薛岳传达了为保存实力,可以放弃长沙的指示,甚至还“一夜之间连打九次电话,命令薛岳退出长沙”。可是薛岳反问“长沙不守,军人之职何在?”并坚称“湘省所处地位系国家民族危难甚巨,吾人应发抒良心血性,与湘省共存亡”。正是由于薛岳的坚持抗战,才有了接下来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国际影响的“湘北大捷”。第三次长沙会战,薛岳在下达作战命令之前先安排了三件事,其一就是“若战死,即以罗副长官代行职务,按之计划围歼敌人,总司令、军、师、团、营、连长如战死,即以副主官或次级资深主官代行职务”[2]。

薛岳将军怀着必死决心、必胜信念,以为国赴死的悲壮胸怀拟定长沙会战的作战计划。他为全军作出了最好的表率、最大的激励。保卫长沙城的第十军从军长李玉堂到最普通的士兵都抱着以长沙为坟墓的最大决心,誓死不放弃。时任师长的方先觉在大战前也立下遗嘱:“此次长沙会战奉命固守,若不成功,决议成仁,以报党国,以报领袖及诸长官。”

是什么让这些官兵置生死、置亲人、置前程不顾?是国家、是民族、是人民!薛岳将军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共产党爱国,我也爱国。”在国家利益面前,没有党派之别,没有利益之争,没有个人恩怨,只有一腔热血、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一致抵御外敌、光复中华。

二 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长沙这一炽烈旺盛的民风士气,孕育着保国卫国的历史传统。每当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湖湘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抗争精神就激烈地迸发出来,形成一股无穷无尽的强大的战斗力量,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长沙会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会战之前,他们配合作战部队,进行大规模的空室清野,化田为路,运粮上山,使日本机械化部队难以行进,其运输和补给十分困难,成了盲人骑瞎马,饥兵来应战。会战中,民众更是积极为中国军队运送粮弹、捐款捐物、侦察敌情、充当向导、救护伤员、参军参战、英勇杀敌。第一次会战中,嘉义乡100多名农民自发组成自卫队,袭击从平江撤退的日军敌人。第二次会战时,八旬老翁彭松卿率儿孙协助中国军队参加作战,结果与继妻及媳殉难。第三次会战时,湘阴县一15岁少年,乘日军饥饿困乏之际,击毙日军3人,生擒1人;决战前夕,长沙西乡民众挑肉1万斤、蔬菜200担慰劳守城官兵。三次会战,共有100多万民众被编成运输队、侦察队、交通队、救护队、慰劳队直接支援守军作战。

蒋介石曾在总结长沙会战胜利的原因时高度评价了战地群众“深明大义,志切同仇,协助杀敌……无论男女老少,一直随军进退,且皆听从军令,一如士兵”。曾来长沙协助薛岳指挥作战的陈诚也为之叹道:“此次会战,湖南民众功劳最大。我敢说湖南一省民众力量就可打倒日本军阀。”可见,就如长沙弹词《长沙会战凯歌》所唱:“长沙会战打胜仗,千言万语只有一条,那就是:党政军民心一条,众志成城力量去。”长沙广大人民群众爱国爱乡、舍身忘家、支前杀敌的顽强抗争精神,是会战取得胜利的重大因素。这也印证了毛泽东同志的理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三 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长沙会战期间,军方领导一直在进行军事总结和战局分析,先后召开了三次南岳军事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具有独特见解、符合中国国情、富于高瞻远瞩的战略政策。如阐明了“民众重于士兵”、“精神重于物质”、“宣传重于作战”、“行动重于理论”、“政治重于军事”、“建设、创造重于战争”等先进思想;针对长沙大捷后不少军官渴望升迁保举的浮华之风,提出了“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宜以各人各位为念,而应专心作战,建功立业”的成功之道,并指出“军人之正气乃‘仁、义、礼、智、信’五德之表现,凡我革命军人,均须发扬五德,养廉明耻,精勤学习”的个人修养要求。

而薛岳将军也根据前两次长沙会战的实践,摸索创造出了享誉中外的“天炉战法”。所谓天炉战术,其实就是一种“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诱敌战术,在预定之作战地,构成纵深网形据点式阵地、配置必要之守备部队,以伏击、侧击、截击、尾击、诱击、堵击等策略逐次消耗敌军,挫其锐气,以空间换取时间,然后于决战地使用优越兵力,施行反击及反包围,歼灭打击敌军[3]。这也归功于薛岳的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他利用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全军将士锐不可当的气势及舍身成仁的决心、全民作战的优势,让日军的各兵种、各先进装备都无法发挥,只能被动挨打。

“天炉战法”在当时被形容为“足以法天地之幽邃,穷宇宙之奥秘,为鬼神所惊泣,人事所难测,无以名之”,这未免过于玄虚。但第三次长沙会战能获得空前成功,此战法确实发挥了极大的威力,至今仍被世界各国军事家奉为陆军野战之经典,而薛岳将军经此一战后也被誉为“长沙之虎”、“抗日战神”,成为了消灭日军最多的抗日名将,并荣膺美国总统杜鲁门所授的自由勋章。

四 舍身成仁的牺牲精神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长沙会战中的不少战斗,其激烈程度堪比上甘岭战役,第九战区全体官兵人人抱着必死决心,个个怀有必胜信念,在长沙城的这片热土上洒下了军人的热血,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在进逼石壁桥的三次拉锯式肉搏战中,连长赵超怀着歼敌必尽的雄心,身先士卒猛力冲杀,最后生擒敌兵7名,此时弹落如雨,赵连长和7名俘虏同归于尽,死后他还紧紧抱着敌兵的尸身不放。在百羊田战役中,陈国梁连长接连受了两次伤,还是不肯下前线,坐在地上指挥,最终为国捐躯,遵守了“虽牺牲到只余一人一弹,也一定要贯彻上峰交下的任务”的军令。预备十师葛先才团,与敌军近身肉搏,战况激烈时勤务兵、饲养兵、炊事兵、传令兵、看护兵、号兵都参加了白刃战,最后全团自团长到伙伏,仅58人幸存。在新墙河战役中,营长王超奎率全营官兵与实力悬殊的日军激战两天一夜,最后他身先士卒,最先跳出外壕与敌军肉搏,最终与大部分官兵壮烈牺牲。军事委员会为了表彰其英雄业绩,将新墙乡改为了超奎乡,将其牺牲的地方杨公岭改为了王公岭。还有胡春华营、史思华营、吕海群营,还有苗振华、夏绍武个人,还有更多的现在已经叫不出名字的无名英雄,他们都是宋美龄所称的“中国五千年以来传统的‘军人魂’……(这)在中国士兵中是极其寻常的”[4]。

郁达夫曾经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尊重英雄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为国家独立、为民族尊严而舍身成仁的国民党爱国将士的牺牲精神,与同为抗击日本侵略军而壮烈牺牲的无数共产党员、我军将士以及人民群众一样,应该永远为后人所缅怀和崇敬。

[1]方旭.结合长沙会战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J].历史教学,2011,(5).

[2]李岱峰.试论抗日战争时期薛岳的几个问题[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马仲廉.第三次长沙会战[J].炎黄春秋,2005,(8).

[4]董学生.长沙会战(上册)[M].长沙:岳麓书社,2010.

猜你喜欢

会战长沙精神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虎虎生威见精神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长沙之旅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库尔斯克会战
我眼中的长沙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