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谎言的道德价值

2013-04-02羊芙葳

长沙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说谎者谎言动机

羊芙葳

(湖南警察学院管理系,湖南长沙410138)

在生活中,“说谎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1],“不说谎”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谎言。对于说谎这种现象的道德价值,应该视其出现的必要性、谎者的动机、谎言的效应而论。

一 必要性

(一)非说不可

说谎是人类智力的体现,是人类最普通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说谎的方式与手段日益增多,隐蔽性日益增强。因此,说谎成了日常社交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每个人几乎每天都可能说谎。没有说谎能力的人、完全拒绝说谎的人是不可能在复杂的人类社会生存下去的。“说谎也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2],在谎话盛行的时段与地段,迫于环境的压力,为了生存、自由、尊严、爱与友谊,大多数的人只能选择随声附和。只有极少数的英雄与先知,以个人的全部牺牲换来了社会的进步,譬如“地心说”时代的哥白尼等。

(二)可有可无

说谎是军事斗争的必要手段,这已因千百年来人们的共识而被常态化。在其他领域,比如说商业竞争中的说谎行为,并不因其普遍化而得到原谅与认可。医生对危重病人的说谎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支持者认为,这是舒缓病人紧张与焦虑的必要手段;反对者认为,知情权是病人的基本权利。日常生活中的谎言,如果不是非说不可,如果在说谎之外,还有别的选择,这是否可以得到宽容,要视谎言的内容与被谎者的心胸而定。反之,说真话如果只会带来一时的误会与不便、对身心无大碍的惩罚,那么,还可能收获长远的信任与敬意。

(三)没有需要

说真话是话语的常态方式,谎话只能是迫于情势的变通之计,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尽可能不说谎,这是人们公认的话语准则。如果说真话不妨碍问题的解决,当事人却出于对形势的错误判断或者缺乏直面真实的勇气而选择说谎,他的智力、能力与品行都将会遭到被谎者的怀疑与不屑。而对于习惯性说谎者来说,说谎没有任何实际的企图与意义,说谎本身就是目的;撒谎几乎是一件不需要思考的事情,甚至是一件习焉不察的事情。可是,话语是用来交际的,习惯性说谎者在生活中的角色最终不外乎两种:要么被沦为笑料,要么被人厌倦、疏离。

二 动机

不管什么形式的谎言,一定有它出现的内外因,而内因就是谎者的动机。

(一)善意

意在利他、利集体、利民族、利国家、利社会的动机是善意的动机。国外心理学家所谓的“利人谎言”就是一种善意谎言。

1.出于爱。谎言有时候是出于对个人或集体的“爱”。当被谎者的利益与说谎者的利益完全一致,或者说谎者把被谎者的利益看得高于自己的利益时,说谎者宁愿背负说谎的所有成本。譬如身患绝症的母亲为让孩子安心参加高考而强颜欢笑,是出于对儿子的爱;丈夫想方设法对妻子隐瞒窘迫的经济状况,是出于对妻子的爱;子女向父母隐瞒在外工作的辛酸绝望,是出于对父母的爱。

2.出于善良。出于善良的谎言的受益者除了是与谎者关系密切的人与集体,还包括与谎者毫无关系的人与集体。在没有利害冲突的时候,人格正常的个体,本性是与人为善、不愿伤害他人的。善良的谎言从本质上来说尽管依然是一种欺骗,但即算是说谎者的一厢情愿,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能得到当事人的理解与原谅。

(二)恶意

意在误导、愚弄、侮辱、侵犯、剥夺他人的动机是恶意的动机。“black white”就是一种恶意谎言。

1.出于自私。自私的谎言是损人利己的谎言。人们倾向于对自己不太熟悉的人,而不是关系密切的人说自私的谎言,因为跟我们关系密切的人对我们和我们每天的生活有更多的了解,对他们说谎,冒的风险更大,侥幸成功的可能性更小[3]。相对于那些琐碎的、微不足道的谎言而言,人们更加强烈地反对极端自私的谎言[4]。

2.出于恶毒。恶毒的谎言是损人不利己的谎言。恶毒的谎言源于恶毒的人心,恶毒的人心源于挫折、不平、嫉妒与仇恨。该谎言会破坏社会的稳定秩序,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毁灭真、善、美,是一切坏事、错事滋生的手段与工具。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家,都是要预防与严惩这种谎言。

(三)中性

无意于对自身以外的任何人与事物施加任何负面影响的谎言是中性的谎言,这成了绝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日常待人接物必不可少的技巧。

1.出于自保、自利、自娱。DePaulo等人发现,大多数的被试说谎是为了保护自己免于尴尬、否定、冲突,而不是出于对物质与个人利益的获取[5]。人们为了自保而说谎,不仅是跟熟人、亲人;在陌生人面前尤其不敢轻易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出于自利的谎言,目的仅仅是避免挫折、善巧方便、留得安全的退步,对他人没有消极影响。出于自娱的谎言体现了人的趋乐避苦本性。话语有娱乐的功能,说谎是通过语言追求开心的策略之一。这种谎话说得合乎场景,搞得气氛欢洽,就是佳话;可是如果有失得体,也会弄得人尴尬难堪,哭笑不得,甚至带来无法逆转的严重后果。

2.出于礼貌。谎言因不具备语义上的真值而违背了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这种违背如出于礼貌、礼节、客气的需要,其目的是减少摩擦和不愉快,其性质就是中性的。例如:迎宾小姐心里无论怎么痛苦,在上班时间内都得挂着招牌式的微笑;主人尽管忙得不可开交,还得耐心招待不识时务的客人;领导明知道部下水平有限,还得佯装倚重,等等。因此,言不由衷的赞美不能一律看成阿谀奉承、拍马屁,有时候就是一种出于礼节需要的谎言,把心理优势让给别人。

3.出于印象管理。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说谎与身份维护、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有关。的确,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普通人在乎自己的形象。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同与接纳,或者达到自己的某个具体目的,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定位,譬如善良的,可靠的,诚实的,正直的,或者精明的,厉害的,强大的,不容侵犯的。当这个“定位”是自己无法达到的目标,或者当真实的自己偶然背离这个“定位”时,“attempt to control”机制便会通过隐瞒、伪装等方式保持自己在人前的一贯印象。

三 效应

动机与效应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善意的动机可能带来当事人的不快,恶意的动机可能成全当事人的利益,中性的动机可能引发人际、社会的诚信危机。

(一)正面效应

1.维护。谎言能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包括法定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社会利益包括社会稳定、社会和谐与社会正义。谎言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下的心理需求是有所不同的,有时可以实话实说,直言相告;有时则需要投其所好,夸大或隐瞒事实。谎言可以维护当事人的面子。如果是防御性地维护自己应有的尊严,是善的,或者说中性的;如果是扩张性地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强权角色,就是恶的。

2.激励。按照皮格·马利翁效应,纵然是不真实的期待之情,也能使听者的能力提高。1960年,罗森塔尔博士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校长对两位教师说“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其实,这两个教师是随机抽出来的,这些学生的智商也不比别的学生高。有时候,反面的激将比正面的请求还来得有效。因为激将能让听者进入愤怒、羞耻、不服等激动的状态,变压力为动力。

3.创造。积极的自我暗示还有一种创造功能。譬如练气功、自我催眠、祷告中的语言多用到虚假的暗示语,如果方法得当且适度,不仅能够改变身体的感觉、意识和行为,而且还可以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创造出良好的生理与心理感觉。对他人的虚假暗示如果符合情理与文化,带有建设性,有时可以把幻境变成实景,把期望变成现实。譬如母亲谎称老师夸奖孩子长大后会有出息,孩子果然考上了大学;心理老师谎称学生的智力测验分数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果然一跃而上;妻子精心编织18年的“谎言”,患恶性脑瘤的丈夫竟然奇迹般地得到好转等等。

(二)负面效应

1.逃避。说谎最原始的动因之一是为了逃避惩罚。据调查,孩提时代的说谎,90%是为了逃避惩罚,譬如在父母面前否认自己打烂了饭碗,在老师面前否认上课做小动作等等。因多次成功经验的积累,长大以后把说谎作为逃避惩罚的不二法门。有时候是为了逃避义务与责任,譬如装病、装傻以逃避参军、工作、劳动的义务,改变自己的年龄以逃避受教育的义务,谎称工作忙以逃避管教孩子的责任,谎称收入低以逃避赡养父母的责任,等等。

2.窃取。“窃取”是指采取自以为不使人发觉的卑鄙方法获得。要窃取不正当的利益,必有谎言先行。一是窃取本来不属于自己的利益,比如通过自我吹捧谋取不符合实际的名声,通过奉承恭维骗取信任与重用,通过作弊获取读书资格,等等。二是窃取于己于社会都有害的利益,比如偷偷生产、买卖、隐藏和使用枪支弹药、毒品,不仅危害社会安全,而且把自己送进监狱;背着家人嫖娼狎妓,不仅影响社会风气,而且有害自己的身体;为了起居方便而隐瞒甲流感病情,不仅引起社会恐慌,而且不利于自己病情的控制等等。

3.阻抑。谎言阻抑社会效率。理论经济学有一个传统的假设,即说谎是可以接受的、不花钱的理性选择;既然说谎是不花钱的,那么人们可以投机性地随意说谎;而谎言的甄别、真相的探求耗费人力与物力。另外,谎言阻抑自我。因为谎言伴随的畏怯与恐惧会诱发多种疾病,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谎言塑造虚妄的自我假象,影响人的心理健康;谎言影响自己的形象与声誉,断送自己的政治生命与事业前程。还有,谎言压制他人。因为说谎者妄自揣测他人的心理,否定他人的才华,瞒而不报他人的贡献,中伤他人的人格,诽谤他人的德行,污蔑他人的名誉,当事者因此心情受抑,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就遑论才华的施展了。

4.破坏。谎言破坏自身诚信。因为谎言明显地背离了求真的原则,即算是善意的谎言,也是一种腐蚀人们诚信的慢性毒药;说谎的惯性深藏于潜意识,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倚重的投机途径;不管是研究人员也好,外行也好,都对跟他们说谎的人持有一种不良的印象。谎言破坏他人利益。因为谎言最根本的动因还是利己,利己的谎言必定损人,轻则使他人损失财物,重则使他人名誉扫地,甚至付出生命代价。谎言破坏人际关系。因为根据“消极相互作用准则”,人们受到不合宜的对待以后,往往会报以同样不合宜的方式;同样,说谎是一种影响双向的行为,当人们发现他们受骗时,往往会以骗报骗。谎言破坏社会秩序。因为信息是社会赖以正常运作的基础,如果信息出现虚假,以此为基础的各种决策、行为就有可能会出现误差甚至错乱,就可能引发社会纠纷,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总之,关于谎言的道德价值,不能一概而论,标准是相对的。一个人不可能不说谎,必要的、适度的、非恶意的说谎是可以接受的;频繁的、刻意的、不必要的说谎令人反感与厌恶;恶意的、造成负面影响的说谎要予以严惩与打击;只有在为环境所迫的情况下,心怀善意且取得正面效应的谎言,才有积极的道德价值。

[1][美]保罗·艾克曼.如何戳穿谎言[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2]何家弘.测谎结论与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J].中国法学,2002,(2).

[3]Monica T Whitty,Siobhan E Carville.Would I lie to you?Self-serving lies and other-oriented lies told across different media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8,(3).

[4]Peterson J L,Seeto D.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ideas about lying[J].Child Development,1983,(6).

[5]DePaulo B M,Kashy D A,Kirkendol S E,et al.Lying in everyday lif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5).

猜你喜欢

说谎者谎言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真与说谎者悖论
说谎者
说谎者
动机不纯
真实的谎言
谎言
揭穿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