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美学视角探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2013-04-02王容
王 容
(莆田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福建莆田351100)
恰当的片名,能为影片锦上添花,令观众趋之若鹜;不恰当的片名,使影片黯然失色,令观众望而却步。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在翻译美学原则指导下,创造电影片名的译语美,追求其意境美,努力挖掘其时代美。
一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三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缺乏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交流,所以同一部影片往往出现不同的译名,造成了电影片名翻译一定程度上的混乱现象。如经典影片American Beauty的大陆译名为《美国丽人》,而台湾公映时译名为《美国心玫瑰情》,香港则译为《美丽有罪》,与原片名的字面意义相去甚远。这些译名的差异,直观地体现了两岸三地文化的差异,港台电影译名较平民化﹑口语化,其中香港译名往往受粤语方言的影响,而大陆片名的翻译多数习惯于采取直译的方式[1]。这种差别给电影欣赏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有的电影发行商在电影宣传过程中使用多个片名或中途更换译名,也导致一片多名现象[2]。例如影片False Arrest译为《重获自由》,又名《不当拒捕》。
另外,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有的电影发行商故意制造噱头,将影片冠上夸张怪异的译名,造成了一些电影片名的误译。比如电影Third Man译为《第三者》,乍看该译名会以为是关于婚外情的家庭伦理片,其实电影讲述的是一场车祸的目击者。可见,译名的混乱和误译不仅会使观众在选择影片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且还会误导观众,引起厌恶感,从而严重影响影片的推介和观众的欣赏。
二 翻译美学简述
中国的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孔子有云:“尽善尽美”;孟子曰:“充实之谓美”;老子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这些传统美学理论对中国翻译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中国的传统译论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因此,中国翻译理论渗透着古典美学的精神,这成为其一大特色[3]。译经大师玄奖提出了“求真喻俗”,这更加符合文质统一的功能审美价值观[4]。19世纪末以来,翻译新论提出的新观点,如严复的三标准,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论,都深深植根于悠久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蕴含着贵信、贵和、贵含蓄的古典美学特点。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中国古典美学大胆吸收了西方美学心理学的理论成果,为中国翻译美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代表人物王国维的意境美理论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智慧,又有西方美学的内涵。20世纪70年代,许渊冲先生深化了当代实践美学的观点,阐释了“创造美学”的内涵,提出了中国翻译美学的“三美”论原则,即“音美”﹑“形美”﹑“意美”,对翻译实践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90年代后期,刘宓庆教授在《翻译美学导论》一书中把源语和目的语看作审美客体,把译者看作审美主体,在主客体的动态作用中构建起了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5]。
美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和原则的科学。作为一个分支,语言艺术的内涵与形式都具有美的特质,因此,与美学之间存在共性。翻译美学就是运用美学特别是语言艺术美的范畴来衡量翻译过程中语言转换的规律性问题[6]。美学观视角下的翻译是审美主体(译者)对审美客体(原作)的审美要素进行分析、综合,转化加工直至完成的审美再现活动,它既要尽可能如实地反映原作的审美要素,又要跨越因文化和时空的差异而形成的审美障碍,在审美再现过程中将美的信息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使译文读者尽可能获得与原作者相近似的审美感受[7]。
三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美学策略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汉译片名时,应充分发挥汉语的优势,努力创造译语美,追求意境美,挖掘时代美,使译名符合汉语观众的接受倾向和审美心理,令他们领略到艺术的魅力,得到美的熏陶。
(一)创造译语美
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还要达到良好的商业效应,同时,译文应忠实于原文所传递的信息,又能符合目的语观众的审美情趣,唤起观赏欲。因此,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应符合汉语的美学原则和审美标准,其翻译过程就是创造美、传递美的过程。总体上看,汉语具备五美:音美、词美、句美、形美和意美。在此主要探讨如何在汉译片名中创造译名的音美与形美的有效统一。音美即音韵美、节奏美,是指电影片名音韵和谐,节奏简短有力,听起来优美动听,读起来琅琅上口,创造出音乐一般的“美”。译名的形美一方面是指译名应当言简意赅,便于记忆,让观众易于接受;另一方面是指措词造句整齐匀称、简练工整。
那么,片名汉译中音美与形美的统一如何实现呢?首先,译者可以通过同一汉字的重复或同音异形字的再现来达到结构和语音上的平衡对称,创造出形式美和音韵美兼具的佳译,例如:Mission:Impossible《碟中谍》,Outland《天外天》。同时,叠韵或叠词也经常在片名汉译中运用,如Halloween被译为《月光光,心慌慌》,A Few Good Man《好人寥寥》等。这些译名易于上口,富于形美,而且节奏分明,给人以美的享受。其次,译者可以选用恰当的汉语四字格翻译英语电影片名,使译名形式上工整对仗,结构平衡,内容上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读起来更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英语是拼音文字,构字长短不一,而汉字是象形方块字,具有独一无二的视觉意义。如The Fugitive《亡命天涯》,Old Wives for New《旧宠新欢》等。
(二)追求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指“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观众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它包含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和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前者叫做‘境’,后者叫做‘意’,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8]电影片名翻译中追求的意境美,指片名通过汉语词汇的联想意义或构成词汇的内涵组合而烘托出一种意蕴或氛围,浓缩原语观众的感受,并将之传导于汉语观众,使人们产生丰富而美丽的联想,激起人们对于美的向往和追求。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的不同,中西方影片的命名往往呈现不同的审美追求,英语片名一般比较朴直,但汉语片名更能把影片的浪漫情怀、幽婉哀怨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奥斯卡的获奖影片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主要讲述的是华尔街的商业巨子安东尼·柯比如何从充满尔虞我诈和虚伪的商业圈子中解脱出来,最终得到人生感悟的故事。其译名《浮生若梦》出自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译名完美地诠释了片中的人生真谛,营造出似幻如梦的意境,让观众得到了审美体验:人生如梦,个体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如稍纵即逝的昙花般短暂;梦如人生,虽然经历了绚烂,然而却来去一场空。当人们积极追逐名利的同时,是否曾想过,最后我们能带走的,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三)挖掘时代美
挖掘时代美指译者应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电影译名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满足大众求新奇、求特异的猎奇性审美心理。只有充分审视影片的时尚元素,才能更好地展现符合观众审美倾向的语言美,尤其是一些以年轻观众为消费主体的影片片名更应具有新奇幽默的时代美。挖掘时尚元素,创造时代美,一方面可以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广泛应用,使片名形象新颖,生动有趣。如运用对照法将Love Me Tenderly与True Lies分别译为《铁汉柔情》﹑《善意的谎言》;双关法将Alpha and Omega与Brokeback Mountain分别译为《丛林有情狼》﹑《断臂山》;反译法将My Best Friend’s Wedding与Leon分别译为《新娘不是我》和《这个杀手有点冷》,都令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另一方面,译者应增添流行语汇,或取民俗之美,使片名充满亲民气息,又幽默诙谐。如Guess Who《男生女生黑白配》,Home Alone《小鬼当家》,Mrs.Doubt Fire《肥妈先生》,Legally Blond《律政俏佳人》等。
[1]毛发生.两岸三地外语影片片名的翻译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2]谭碧华,陈月红.从“三美”论角度析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张湘梅.“神似”审美粉墨登场[J].福建政治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5]隋荣谊,李锋平.翻译美学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
[6]孙腊枝.论翻译的美学原则[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2).
[7]苗宁.英文歌曲名称翻译的美学思考[J].作家杂志,2008,(6).
[8]赵则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