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秘鲁华侨对祖国的支援初探
2013-04-02潘澎
潘 澎
(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21)
一 抗战前期的秘鲁华侨
秘鲁位于南美洲沿太平洋西岸,位于赤道与南纬20度之间,面积约有128万平方公里,多山脉、矿产。秘鲁华侨旅居此地至今约有160多年历史,早期秘鲁华侨的形成与西方殖民者在澳门猖獗的苦力贸易密切相关。主要是因19世纪中下叶南美洲开发亟需大量劳力,秘鲁政府在1849年颁布《华人法》,奖励进口华工,但合法的劳力引进根本满足不了秘鲁巨大的劳力缺口,故葡萄牙商人在澳门大肆贩卖广东、福建的“猪仔”,进行罪恶的苦力贸易。这些前往秘鲁的华工中,除1851年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中有部分应招前往外,其他绝大部分是被威逼诱骗出洋的华工。据1889年曾奉命考察秘鲁华工情况的傅云龙统计,“华工之侨秘鲁,自道光十八年始,计至光绪年间,无虑十一万有奇”[1]。第一批华工自澳门乘帆船抵达秘鲁,而后进入工厂、棉花园、甘蔗种植园做工和修路,成为第一批旅居秘鲁的华侨。1874年清政府与秘鲁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签订了《中秘通商条约》,允许华人移民秘鲁且受法律保护,而华工契约期限满后成为自由人,开始了在秘鲁的艰辛谋生。
自1909年以后,秘鲁工党和土著以华侨夺利为由开始进行排华限华,对华侨入境进行严格限制,规定华侨入境人数不得超过本国人数的千分之二,并且归国后不得再前往秘鲁。至20世纪2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危机开始波及秘鲁,农工商业凋敝,华侨人数愈来愈少,据1931年利马和介休两埠人口统计,华侨只有5,704人,加上秘鲁其他地区华侨估计约有一万余人。
秘鲁华侨在商业上主要经营茶叶、白米、猪油、巾纱布料、杂货店等行业。抗战期间,秘鲁全国共有华侨商店二百五十多家,其中以永安昌、伍于赞等进出口贸易最为发达[2]。不过绝大部分秘鲁华侨经营规模很小,收入低微,仅依靠经营一些杂货店以维持生计,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又逢世界经济危机波及秘鲁,失业者过半,有些华侨沦为乞丐甚至自杀[3],广大秘鲁华侨的生存状况尤为困难。但秘鲁华侨的爱国热情并没有因此减退,九一八事变后花邑联合会首先致电侨委会转国民政府蒋介石,促其“速克复失地并息内讧。”[4]面对日军侵占东北觊觎淞沪,尽管秘鲁华侨经济上处于非常困难当中,依然以祖国之后盾为己任,在辽沈失陷后毅然于1931年10月5日成立“旅秘全体华侨对日宣战筹饷总会”,积极筹集抗日军饷,在其出版的总会征信录序言中就明确提到“联合全侨组织战日筹饷总会,一方面执行对日绝交,一方面积极筹战日饷项”,在国难当头时期对筹款态度则是“总之,日贼一日未退,失地一日未复,则我们筹款责任一日未了”[5]。除成立筹饷总会以外,秘鲁侨胞还纷纷行动起来支持祖国抗日,成立了旅秘华侨航空建设委员会秘鲁分会、秘鲁华侨抗日救国总会等抗日组织。
二 抗战时期秘鲁华侨踊跃捐款
秘鲁华侨在抗战初期就已有自发、分散性的临时捐款活动,直到“旅秘全体华侨对日宣战筹饷总会”的成立,才使得秘鲁华侨社会凝聚在其组织下,并尽可能地号召华侨筹款支援祖国,表现出秘鲁华侨的强烈爱国热情。据1933年“秘鲁华侨对日宣战筹饷总会征信录”第一期和第二期收支表记录,第一期共筹得227,628元,第二期共筹得38,607元,两期合计266,235元。这仅仅只是有直接记载的捐款数量,还不包括秘鲁华侨在筹饷总会成立前后的单独性捐款。在1937年前,其捐款数保守估计至少有30万元。此后从1937年至1945年八年抗战当中,秘鲁华侨对祖国捐款数达1,047,840元[6],占整个南美洲华侨捐款数量近二分之一。据国民党中央海外部三十年度每周工作报告统计,海外各地缴到“伤病之友”捐款数额中秘鲁华侨捐款数有9,970,249元,比墨西哥、澳洲及巴西三地华侨捐款数额还多。以人均计算,八年抗战中每人捐款近100多美元,按1940年汇率折算,人均捐款约1400元,可见远离祖国的秘鲁华侨爱国热情并不输于其他地区华侨。
捐款对象遍及秘鲁华侨社会的大部分成员与组织,除个人性质的捐款外,捐款力度最大的为秘鲁华侨中小工商业者,有些规模较大的公司出力较大,他们往往以自己商号的名义进行捐款,如伍于赞公司,其董事长为伍于赞,其个人捐款数次,并积极参与筹饷总会,身体力行,担任该会执行委员与会计主任,鼓励秘鲁华侨捐款,在这些侨领富商的带领下,许多华商踊跃捐款。其次是以秘鲁华侨的地缘性组织如中山会馆、古同州会馆(台山、开平、惠平、新会、鹤山五县籍人团体)、番禺会馆等社团为名义进行募捐,特别是1908年成立的中山隆镇隆善社,当时成员不过四、五百人,但是他们到1939年已相继筹办过三次募捐活动,由于成绩斐然,当时国内的军政要员纷纷题词,表彰他们的爱国义举[7]。1939年1月,周恩来在重庆特为隆善社题词:“万里外六千侨胞,统筹债捐达二百万秘币,是侨胞之模范,是抗战之光荣”。除上述以外,其余大部分捐款属于个人性捐款,属于捐款的中坚力量,其中有姓名记载的人数达千人以上,“远在南美的秘鲁,华侨为数仅七千人,到1938年底,就捐款二百八十万元,占华侨大多数的穷苦侨胞,捐输更多踊跃。有的华工为了多捐款,宁愿加班加点,每天劳动时间多至十六个小时”[8],虽捐款金额数目较小,但积少成多,在当时整个秘鲁华侨经济处于困难的时期,他们的爱国行为实属不易,难能可贵。
三 抗战时期秘鲁华侨筹款方式及途径
秘鲁华侨为支援祖国抗战时毁家纾难,在筹款方式上除常规的靠宣传鼓励捐款外,还另有新意,例如筹饷总会妇女部和秘鲁中华白话剧社及其他华侨社团通过义演的方式进行募集捐款,这些募捐活动都得到了秘鲁华侨社会的大力支持。秘鲁唐藏戏院在中山会馆、古同州会馆、番禺会馆等各大会馆与众多华商的支持下,在秘鲁各地进行义演,仅1933年2月17日就筹得3110元,秘鲁中华白话剧社在该年1月23日也筹得3986.5元[9]。据秘鲁华人何莲香女士回忆:“当年抗战爆发时她还是利马一中学生,祖国已到生死存亡的关头,秘鲁华侨华人个个心急如焚,我和学校话剧团的同学在老师带领下,走上利马街头,长途跋涉,到秘鲁南北各地,到凡是有侨胞的地方去演出,激励侨胞们积极参加义捐,经过几次高潮,各侨团共筹得上百万美元,受到国内的高度赞扬。”[10]除义演外,还组织义卖活动进行募捐。中山隆镇隆善社在1939年第三次筹捐抗日军饷活动中,从祖国筹集到200多件国共两党军政要员和抗日将领们的亲笔题词,以及文化艺术界名人的书画作品,在秘鲁举办“国家元首及抗日将领书画展览”,展品中有来自周恩来、蒋介石、冯玉祥、白崇禧、张群、孙科等名人墨迹,秘鲁华侨反响热烈,踊跃订购,纷纷认捐,这些展品均被社团及个人买下,义卖活动共筹得200多万元秘币,将款呈“秘鲁华侨抗日筹饷总会”代转汇返祖国供军饷之需,对祖国抗日做出了有力的支援。除常规捐款外,还有一项筹款的主要方式就是购买公债和进行国防献金,公债包括救国公债、国防公债、金公债、节约建国储蓄券等,其中,秘鲁华侨踊跃购买救国公债,虽没有秘鲁华侨购买公债的数据统计,但已有资料显示,秘鲁华侨在认购公债的人数众多,且国民政府1937年颁布的《救国公债条例》规定:“自战事结束后第三年起由国库指拨基金,分二十年还清”,但国民政府根本无力还清,战时华侨认购的债券,其实与捐款无异。
秘鲁华侨对祖国的支援最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捐款方式,其次是与日本经济实行断绝[11],抵制日货,打击日本在秘鲁的商业贸易。除此之外,在秘鲁华侨抗日救国总会的带领下,通过秘鲁的华文报刊如《民醒日报》大势宣传支援祖国抗日,筹集军饷救国。秘鲁华侨直接回国参战人数很少,主要是由于秘鲁华侨在抗战时期人数已非常少,且回国路程遥远所致。秘鲁华侨捐款的流向,从筹饷总会征信录第一、二期进支表可以看出,其捐款流向主要为两个部分:一是汇给马占山部队,二是汇给上海淞沪驻军,两者同为军饷,表现出秘鲁华侨对祖国收复失地和抵抗日军的坚强决心。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对于华侨捐款的接收和保管未予以统一,财政部、侨委会、红十字会等单位皆可接收,但1939年国民政府行政院规定华侨捐款均由财政部统一接收。秘鲁华侨抗战前期和抗战期间的汇款大部分由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接收,再转至马占山部队和辽吉黑民众后援会(会长朱庆澜)及上海驻淞沪部队。除汇款外,小部分捐款用于筹饷总会内部运转费用及宣传印刷费用。
[1]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晚清海外笔记选[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3.
[2]蔡仁龙,郭梁.华侨抗日救国史料选辑[M].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学会,1987.
[3]秘鲁华侨劝国人勿往秘[J].南大与华侨,1930,(10).
[4]案卷号(1)6839[A].海外华侨与抗日战争[C].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5][8][9][11]旅秘华侨概况[J].秘鲁华侨对日宣战筹饷总会征信录,1933,(1).
[6]华侨革命史编纂委员会.华侨革命史(下册)[M].台北:正中书局,1982.
[7][10]陈镇坤.筹款百万美元,鲜为人知的秘鲁侨胞抗日义举[N].中华民族报,2005-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