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成语的文言特征

2013-04-02刘晓丹张武英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子罕颜渊句法

刘晓丹,张武英

(常州工学院图书馆,江苏 常州 213002)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重要经典《论语》,是先秦时期文言文的典范作品。两千多年来,《论语》中的许多语言单位依靠其特有的语言形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被频繁、广泛使用,最终以结构上具有定型性、意义上具有格式塔特征的成语形态进入现代汉语语汇系统中。这些能在《论语》中找到明确来源和出处的成语,称为《论语》成语。为数相当可观的《论语》成语保留了古代汉语书面语所具有的浓厚的文言特征。

一、《论语》成语的骈偶化文言特征

自先秦以来,文言文就形成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的骈偶化特点。这种刻意追求语言文字布局对称的骈偶化美学特征,在《论语》成语中有明显的表现。这种骈偶化文言特征,或者通过四字格短语的形式体现,或者通过句子形式体现。比如,《学而篇》中“巧言令色”“节用爱人”“慎终追远”,《为政篇》中“导德齐礼”“温故知新”,《公冶长篇》中“听言观行”“安老怀少”,《雍也篇》中“居敬行简”“乘肥衣轻”“箪食瓢饮”,《述而篇》中“愤启悱发”“暴虎冯河”“用行舍藏”,《泰伯篇》中“菲食卑宫”“托孤寄命”“好勇疾贫”,《子罕篇》中“钻坚仰高”“博文约礼”“不忮不求”,《乡党篇》中“鱼馁肉败”“屏气敛息”“訚訚侃侃”等成语,都是骈偶化文言特征非常强的四字格短语形态的成语。《为政篇》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公冶长篇》中“朽木不雕,粪墙不圬”,《雍也篇》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述而篇》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泰伯篇》中“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子罕篇》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乡党篇》中“立不中门,行不履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颜渊篇》中“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浸润之谮,肤受之诉”,《卫灵公篇》中“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微子篇》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成语,则通过句子的语言形态使骈偶化文言特征得以体现。

在近640条《论语》成语中,具有骈偶化文言特征的约占13%左右①。《论语》成语所具有的这种注重文字布局对称、音韵和谐的骈偶化文言特征,是汉语传统美学思想的典型表现。

二、《论语》成语保留古音读法的文言特征

《论语》成语中的部分字词保留了文言文的古音读法。比如:

期月有成(《子路篇》):期,jī。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邢昺疏:“……期月,周月也,谓周一年之十二月也。”指推行治理国家、社会、环境等的措施在短期内便取得成效。

乘肥衣轻(《雍也篇》):衣,yì,穿着。驾驭肥壮的马,身穿轻暖的裘衣。

告朔饩羊(《八佾篇》):告,gù。古代天子每年冬季以明年朔政分赐诸侯,诸侯于月初祭庙受朔政称为“告朔”。比喻姑存形式,以虚应故事或留做标识,以备恢复。

胜残去杀(《子路篇》):胜,旧读 shēng。克服残暴,免除刑杀。指以德服人,使残暴的人不再作恶,因而可以免除死刑。

文过饰非(《子张篇》):文,旧读 wèn,文饰,掩饰。以各种借口来掩饰过错、错误。

周而不比(《为政篇》):比,旧读 bì,勾结。关系亲密但是不相互勾结。

在一般的成语工具书中,“期.月有成”“乘肥衣轻”“告朔饩羊”几个成语加点的词仅标示古音,“胜残去杀”“文过饰非”“周而不比.”几个成语加点的词则标明“旧读”,反映了语言发展过程中古音变化的痕迹。这些保留文言文古音读法的词语,必须追根溯源才能准确地把握其意义。

三、《论语》成语的文言用字特征

部分《论语》成语表现出文言用字的特征,具体而言,就是古音通假和古今分化字的使用。

(一)古音通假现象

所谓古音通假,通俗地说就是古人写“别字”的现象。古人在使用汉字时临时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本字,从而形成通假字。如:

祸起萧墙(《季氏篇》):萧,通“肃”。萧墙,门屏,古代宫室里用以分隔内外的当门小墙。《辞源》:“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比喻祸乱潜藏于内部。

造次颠沛(《里仁篇》):颠,通“蹎”,仆,倒;沛,通“跋”,拔起。《辞源》:“颠沛,言树连根拔起而倒仆。因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形容仓促匆忙之中,困顿潦倒之际,无处安身。

犯而不校(《泰伯篇》):校,通“较”,计较。别人侵犯、欺侮了自己也不计较。

举直错枉(《颜渊篇》):错,通“措”,放置。选拔正直的人,放置在邪枉的人之上。

亿则屡中(《泰伯篇》):亿,通“臆”,猜测,揣度。料事能中,意料事情都能与实际相符。

观过知仁(《里仁篇》):仁,通“人”。通过观察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忠告善道(《颜渊篇》):道,通“导”,引导。忠诚劝告,善意引导。

华而不实(《子罕篇》):华,通“花”,只开花而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而内容空虚。

暴虎冯河(《述而篇》):冯,通“淜”,涉水过河。《说文》:“淜,无舟渡河也。”清段玉裁注:“徒涉曰冯河……淜,正字。”空手搏虎,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道听涂传(《季氏篇》):涂,通“途”。在路上听说,在路上传播。多用来指没有根据的、传闻的话。又作“道听途说”。

久要不忘(《宪问篇》):“要”通“约”,穷困。指做人必须以信义为重,不管如何艰难困苦,也不能忘记自己的信念和约言。

《论语》成语的古音通假现象,是其出处相关词句古音通假现象的保留。由于通假字通常被视作古人写“别字”,所以《论语》成语中的某些“别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被“正字”所代替。比如,《为政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颜渊篇》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道”在这两段话中都是古音通假现象,通“导”,“引导”的意思。源自这两段话的“导德齐礼”“忠告善道”两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则分别采用了“正字”、通假字(“别字”)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再如,“举直错枉”“举枉错直”两个成语出自《为政篇》:“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手足无措”出自《子路篇》:“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错”在这两段语句中同属古音通假现象,通“措”,“放置”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举直错(措)枉”“举枉错(措)直”两个成语,“错”可以采用通假字(“别字”)、“正字”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而在“手足无措”这个成语中,就只有“正字”一种写法了。

(二)古今字现象

古今字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用字现象。所谓古今字,也叫古今分化字,在上古时期某一个字形兼表几个不同的概念,后来造出另一个或几个汉字(多数以原来的古字为声旁)表示其中的某个或几个不同概念,从而分化原字表达好几个概念的做法。习惯上,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各司其职的字称为“今字”。部分《论语》成语保留了古今字的文言用字特征,比如:

一仍旧贯(《先进篇》):贯,同“惯”。一切依照惯例。又作“悉仍旧贯”“姑仍旧贯”,多写作“一仍旧惯”。

上知下愚(《阳货篇》):知,同“智”。天资最聪慧的人和天资最愚笨的人,都由先天决定,不可改变。多写作“上智下愚”。

善贾而沽(《子罕篇》):贾,同“价”。善价,高价。有好价钱才卖出去。比喻有才能的人遇到真正赏识自己的人才肯发挥才干,或得到高职位才肯出来做官。又作“待价而沽”。

无适无莫(《里仁篇》):适,同“嫡”,亲近。指对人对事毫不偏颇,没有亲疏、厚薄的区别。

随着直流输出型能源和直流负载的日趋增加,共直流母线分布式发电方案将会得到进一步推广。本文针对目前还较少被报道的光伏直流模块的防孤岛控制进行了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共直流母线分布式发电系统的理论体系,并提升其实际应用价值。文中分析了孤岛效应,并详细介绍了所提出的基于注入电流扰动法的防孤岛控制策略。进一步地,搭建了一台基于“Boost+FB-LLC”隔离型功率变换方案的光伏直流模块,并在孤岛实验平台上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防孤岛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论语》成语的古今字文言用字现象,是其出处相关语句文言用字特征的孑遗。比如,“无适无莫”出自《里仁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为了词义理解上的方便,有些存在古今字文言用字现象的成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多采用今字的写法,比如“一仍旧贯”多写作“一仍旧惯”,“上知下愚”多写作“上智下愚”。《论语》原文中的某些古今字,在现代汉语成语中则分别采用古字、今字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子罕篇》:“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贾”和“价”是古今字,“善贾而沽”和“待价而沽”两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分别采用古字、今字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无适无莫”中的“适”则仅保留了古字写法。

四、《论语》成语用词上的文言特征

组构成语的句法成分以单音节词为主,并且保留了大量古语词,是《论语》成语在用词上保留的文言特征。

(一)《论语》成语主要由单音节词充当句法成分

先秦时期文言文的词语以单音节为主。不管是以短语的语言形态出现,还是以句子的语言形态出现,《论语》成语的句法成分都秉承了上古汉语单音节词为主的文言特色。除去少数专有名词、同义复合词、叠音词作句法成分的情况外,其他成语均由单音节词充任句法成分。

以双音节或三音节专有名词作句法成分的《论语》成语共有3条。《雍也篇》中“伯牛之疾”、《卫灵公篇》中“史鱼秉直”、《颜渊篇》中“司马牛之忧”3条成语,分别由“伯牛”“史鱼”“司马牛”几个双音节或三音节的表示人名的专有名词充任句法成分。

以双音节的同义复合词作句法成分的《论语》成语,共有5条。《公冶长篇》中“瑚琏之器”(瑚琏,古代祭祀盛粮食的器皿,圆形的叫瑚,方形的叫琏),《公冶长篇》中“缧绁之忧”(缧绁,古时捆绑犯人的大绳索。缧,大绳索。绁,绳索),《泰伯篇》中“故旧不遗”(故旧,故交旧友),《季氏篇》中“社稷之臣”(社,土地之神。稷,五谷之神。历代封建王朝必先立社稷之坛;灭人之国,必变置灭国的社稷。因以社稷为国家政权的标志),《卫灵公篇》中“蛮貊之邦”(蛮,我国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貊,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蛮貊,泛指少数民族),这5条成语中加点的词都是双音节的同义复合词,充当了组构成语的句法成分。

以叠音式的双音词作句法成分的《论语》成语,共有12条,分别是“文质彬彬”(《雍也篇》)、“战战兢兢”(《泰伯篇》)、“洋洋盈耳”(《泰伯篇》)、“空空如也”(《子罕篇》)、“循循善诱”(《子罕篇》)、“侃侃而谈”(《乡党篇》)、“訚訚侃侃”(《乡党篇》)、“滔滔不绝”(《微子篇》)、“硁硁之愚”(《子路篇》)、“切切偲偲”(《子路篇》)、“兄弟怡怡”(《子路篇》)、“栖栖惶惶”(《宪问篇》)。双音节叠音词作句法成分,使得《论语》成语在语音上具有回环往复的美感。

先秦时期文言以单音词为主,《论语》成语明显继承了这一特征。除去前面列举的20条由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充任句法成分的情况外,其余600多条《论语》成语都体现了单音节词作句法成分的文言特征。当然,现代汉语语汇系统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构成《论语》成语句法结构的大多数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展为复音词,比如《泰伯篇》中“学如不及”的句法成分,已经由单音节词发展为现代汉语中的复音词:“学—学习”,“如—如同”,“及—赶得上”;再如《阳货篇》中“色厉内荏”的句法成分,也体现了相同的发展规律:“色—脸色”,“厉—厉害”,“内—内心”,“荏—软弱,怯懦”。

(二)《论语》成语中保留了大量古语词

《论语》成语中保留了大量包括文言词和历史词在内的古语词。

文言词是古语词的重要构成成分。文言词所表示的事物、现象或概念至今仍存在,一般情况下已为新产生的词所取代,但文言词因其特有的文言色彩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论语》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如“杀鸡焉用牛刀”(《阳货篇》)、“虽多亦奚为”(《子路篇》)、“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篇》)、“何所不至”(《阳货篇》)等成语中,疑问词“焉”“奚”“孰”“何”的使用,“过则勿惮改”(《学而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篇》)、“莫敢问津”(《微子篇》)、“大言弗怍”(《宪问篇》)等成语中,否定词“勿”“莫”“弗”的使用,“彼哉彼哉”(《宪问篇》)、“空空如也”(《子罕篇》)、“岂其然乎”(《宪问篇》)、“不亦乐乎”《学而篇》、“如斯而已”(《宪问篇》)等成语中,语气词“哉”“也”“岂”“乎”“而已”的使用,“吾日三省”(《学而篇》)、“予末小子”(《尧曰篇》)、“为仁由己”(《颜渊篇》)、“使之闻之”(《阳货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篇》)等成语中,人称代词“吾”“予”“己”“之”的使用,“不亦乐乎”《学而篇》、“过犹不及”(《先进篇》)、“君子固穷”(《卫灵公篇》)、“亿则屡中”(《先进篇》)、“四海皆.兄弟”(《颜渊篇》)等成语中,副词“亦”“犹”“固”“则”“皆”的使用,“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篇》)”、“斯文扫地”(《子罕篇》)、“逝者如斯”(《子罕篇》)等成语中,指示代词“是”“斯”的使用,“反求诸己”(《卫灵公篇》)、“如指诸掌”(《八佾篇》)、“盍彻之规”(《颜渊篇》)等成语中,合音词“诸”(之于)、“盍”(何不)的使用,简直就是一部使用频率极高的文言用字大全。其他再如《八佾篇》“告朔饩羊”(“朔”,每月初一),《颜渊篇》“驷不及舌”(“驷”,四匹马拉的车),《卫灵公篇》“没世无称”(“没世”,死),《尧曰篇》“罪己责躬”(“躬”,自己),《微子篇》“无人问津”(“津”,渡口)、“杀鸡为黍”(“为”,做),《子罕篇》“欲罢不能”(“罢”,停止)、“功亏一篑”(“篑”,竹筐),《宪问篇》“大言弗怍”(“怍”,惭愧)、“无怨无尤”(“尤”,责备)等成语,由于时间阻隔,理解这些加点的文言词会有一定难度。

在特定历史年代产生的历史词也是古语词的重要构成成分。历史词所指称的事物或概念已经随着历史变迁不复存在,一般只在涉及历史事实的文本中偶尔见到。《论语》成语保留了大量的历史词,比如《尧曰篇》“简在帝心”(“帝”,天帝),《八佾篇》“告朔饩羊”(“饩羊”,做活牲的羊),《颜渊篇》“盍彻之规”(“彻”,周朝十分抽一的税收制度),《季氏篇》“祸起萧墙”(“萧墙”,国君宫室的屏风),《子张篇》“宗庙社稷”(“宗庙”,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宪问篇》“披发左衽”(“左衽”,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前襟向左掩的装束)、“九合诸侯”(“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通过对积淀在《论语》成语中的这些历史词的了解,可以掌握古代的相关历史事实、典章制度和风土人情。

五、《论语》成语的文言句法特征

文言文所具有的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介词省略等重要句法特征,在《论语》成语中并不鲜见。

(一)词类活用

词语的词类归属及其在句法结构中的作用,在上古汉语时期就已经基本固定。在文言文中,某个归属于一定词类的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常常临时改变其用法,从而具有了其他词类的句法功能,词语的这种临时灵活运用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论语》成语有着丰富的词类活用现象,主要表现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比如:

秀而不实(《子罕篇》):实,果实,种子,活用为动词,结果实。比喻有才华的人早年夭折。

君子不器(《为政篇》):器,器具,活用为动词,像器具一样。君子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

暴虎冯河(《述而篇》):虎,打虎;河,过河。“虎”“河”都属名词动用现象。空手搏虎,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粪墙不圬(《公冶长篇》):圬,本指涂泥的工具,活用为动词,粉刷。用秽土筑成的墙壁难以粉刷好。比喻很难教养。

吾道将东(《阳货篇》):东,东方,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传到东方。我的学说将要传到东方去。后来用以表示自己的学术主张得到推广。

贤贤易色(《学而篇》):贤,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贤良。认为贤良的人贤良,看淡姿色。后多指用尊崇贤德的心来改变好色的心。

不耻下问(《公冶长篇》):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羞耻。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虚心求教。

卑宫菲食(《泰伯篇》):菲,使……菲薄;卑,使……卑微。使宫室狭小,使饮食简单。“菲”“卑”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指开明君主勤俭治国,不事铺张浪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篇》):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锋利。工匠打算做好活儿,先要使工具锋利好用。泛指要想做好一项工作或完成一件事情,须借助于得力手段或有利条件。

兴灭继绝(《尧曰篇》):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兴起;继,动词使动用法,使……得以延续。原指复兴衰微、灭亡的诸侯国和世家贵族。泛指使衰亡的事物能够重新兴起。

悦近来远(《子路篇》):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喜悦;来,动词使动用法,使……来。使临近的人由于受到恩惠而喜悦,使远方的人也闻风赶来归附。指孔子行王道的主张。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篇》):来,动词使动用法,使……来;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居。既然已经使远方的人来归附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定居。

立人达人(《雍也篇》):立,使……站得住;达,使……行得通。“立”“达”都是动词使动用法。使人站得住,使人行得通。

(二)名词作状语

在《论语》成语中,名词作状语用的文言特征也比较明显。比如:

山节藻棁(《公冶长篇》):山,像山一样;藻,像水草一样。雕着像山一样的斗拱,画着像水草一样的短柱。旧时比喻天子庙饰的华美。

中道而废:中道,在中途。在中途就停止了。

道听途说(《阳货篇》):道,在路上;途,在路途。在路上听来的话又在路上传播出去,指没有根由的传闻。

内省不疚(《颜渊篇》):内,向内心。向内心反省自己,心里很坦然,并不感到负疚。

斗筲之人(《阳货篇》):斗,像斗一样;筲,像筲一样。像斗筲一样气量的人。比喻气度狭小,见识短浅的人。枉道事人(《微子篇》):枉.道.,以邪僻之道。本指不用正道侍奉国君,后指用不正当的手段取悦于人。

以上成语中,加点的词都体现了名词作状语的文言特征。

(三)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动词和介词的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前置。《论语》成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比如,《阳货篇》中“时不我与”、《卫灵公篇》中“未如之何”,属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情况;《子路篇》中“虽多亦奚为”、《微子篇》中“吾谁与归”,属于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情况;《卫灵公篇》中“一以贯之”、《阳货篇》中“讦以为直”、《为政篇》中“一言以蔽之”、《宪问篇》中“德以报怨”,属于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示强调的情况;《子罕篇》中“何陋之有”,属于用“之”提前、复指并强调宾语的情况。

(四)介宾短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一般置于谓语成分前充当状语,文言文中却常常置于谓语成分后充当补语,这就是所谓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的现象。比如,《为政篇》中“为政以德”、《为政篇》中“友于兄弟”、《学而篇》中“使民以时”、《《八佾篇》中“获罪于天”、《里仁篇》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加点部分都属于介宾短语后置的情况。

(五)介词省略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及其后面的宾语组成的介词结构充当补语时,介词“于”常常省略。如《学而篇》中“敏事慎言”、《八佾篇》中“绘事后素”、《里仁篇》中“讷言敏行”、《公冶长篇》中“乘桴浮海”、《雍也篇》中“博文约礼”、《子罕篇》中“未成一篑”、《季氏篇》中“玉毁椟中”、《阳货篇》中“居下讪上”、《子张篇》中“恶居下流”等成语,加点部分是省略了“于”的介词结构的宾语成分。

两千多年前的儒家重要文献《论语》,是先秦时期文言文的典范之作。那些由《论语》语句凝炼而成、且涵纳了丰富文言信息的成语,既是了解儒家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进行文言文教学和研究的重要语言材料,其作用实在不可小觑。

注释:

①根据作者参与的常州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四书’成语研究”统计数字。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刘洁修.成语源流大辞典[K].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 刘万国,侯文富.中华成语辞海[K].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4] 张双棣,陈涛.古代汉语字典[K].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 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K].合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6] 徐莉莉.古代汉语自学考试题典[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子罕颜渊句法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子罕不受玉
子罕不受玉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子罕弗受玉
子罕却宝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