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晚唐颂圣诗之创作心态

2013-04-02成妮妮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年1期

成妮妮

(陕西理工学院中文系,陕西 汉中 723000)

颂圣诗即歌颂皇上,颂扬其德行教化、恩泽和皇威或太平盛世等带有明显歌功颂德的诗歌。颂圣诗作为政治性很强的诗歌,必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正如“汉儒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指,社会政治作用于人心,人受其刺激从而发而为诗,其效用在“动天地,感鬼神”,带有明显的天人共感以天统君的政治色彩,而非个体感受的性情心志[1]。它从表面上看都是抒发对皇帝的赞美之情,但是这种是真情实意,还是虚情假意,就要进一步判断。

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2],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不能不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作者的生活经历、自身修养、审美习惯、艺术追求与他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3]。普列汉诺夫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他的心理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他的境况造成的。”[4]中晚唐的颂圣诗人的心态深受其时代和境况的制约,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两种心态,真心颂扬和曲意奉承,曲意奉承居多。

一、曲意奉承

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普列汉诺夫曾说过:“要了解某一国家的科学思想史或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以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而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学科的历史中,如果没有它,就进一步动不得。”[5]社会心理决定着作品题材的选择和艺术风格,一个作家的心态也必然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其作品风貌。中晚唐颂圣诗绝大多数是对皇帝曲意奉承,带有很强的时代烙印。中唐时期国运维艰,政治动荡,经济萎缩,在武宗时虽有回升,但昙花一现,便迅速跌落。步入晚唐社会政治更趋腐败,君昏臣暗,藩镇割据严重,社会更加动荡不安[6]。皇权不振、藩镇割据、外族侵扰、吏治黑暗等各种社会矛盾都暴露出来,衰败混乱的现实使统治者再也不能像盛唐的君主一样,在一种蒸蒸日上的良好的局势中,常与学士文臣们“飨会游豫”“感即赋诗”[7]5748,以文华相娱,君臣关系不再会像先前那么融洽,真心歌颂的也随之减少。再者,在中晚唐君主依然加强中央集权,君权的特殊性决定了君主会不断追逐更高层次的君主集权,实行对国家强有力的控制,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同时也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政局的稳定,从这个角度讲,君权扩张有一定合理性和必要性,于是君主便加强对皇族监督管理,加强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控制,可是这种君权扩张的结果却将其推入尴尬的境地,恶化了后继君主的生存环境,削弱了后继君主的权力。一是妨碍皇族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影响君主的素质与治国的能力与水平。二是造成权力泛滥,宦官专权现象严重,最后君权衰微,皇权没落,社会动乱[8]122。在儒家进仕思想的影响下,文人们怀着建功立业的激情,一方面要受封建专制集权的控制,一方面又面对着这腐败混乱的社会,大臣官员们也是如此,经过正常科举秩序而入仕的官员感觉自己的命运与君王息息相关,更加听从皇上,服从其安排,于是便有了曲意奉承皇上,虚情假意的颂圣这一社会现象。

最有力的体现便是应试诗,文人们为了实现人生抱负,也大力渲染皇上的权威与恩泽。如黄颇、戈牢、金厚载、王甚夷的《风不鸣条》:

卷552 风不鸣条(一作舒元舆) 黄颇

五纬起祥飙,无声瑞圣朝。稍开含露蕊,才转惹烟条。

密叶应潜变,低枝几暗摇。林间莺欲啭,花下蝶微飘。

初满沿堤草,因生逐水苗。太平无一事,天外奏虞韶。

卷552 风不鸣条(一作章孝标诗) 戈牢

旭日悬清景,微风在绿条。入松声不发,度柳影空摇。

长养应潜变,扶疏每暗飘。有林时袅袅,无树渐萧萧。

慢逐青烟散,轻和瑞气饶。丰年知有待,歌咏美唐尧。

卷552_33 风不鸣条 金厚载

寂寂曙风生,迟迟散野轻。露华摇有滴,林叶袅无声。

如今,作业电子化已成为越来越多老师的选择,一些企业也推出了相关手机应用软件。调查发现,不少类似应用软件存在种种问题,有学校推荐使用的应用软件甚至会自动弹出游戏链接,相关乱象亟待整治。

暗剪丛芳发,空传谷鸟鸣。悠扬韶景静,澹荡霁烟横。

远水波澜息,荒郊草树荣。吾君垂至化,万类共澄清。

卷552_35 风不鸣条 王甚夷

圣日祥风起,韶晖助发生。蒙蒙遥野色,袅袅细条轻。

荏弱看渐动,怡和吹不鸣。枝含馀露湿,林霁晓烟平。

缥缈春光媚,悠扬景气晴。康哉帝尧代,寰宇共澄清。[9]

这些诗歌辞藻华丽,借“祥风”“瑞气”“旭日”“花香”“雨露”“绿枝”“绍辉”“春光”等这些美好的意象来歌颂圣朝的太平、和气、丰收、康乐,中晚唐当时真有那么“太平无一事”吗?“荒郊”真是“草树荣”吗?当时的君王真是“垂至化”,“万类共澄清”吗?真能与“帝尧”相比,美称“唐尧”吗?其实不然,虽然也有一些值得称赞的,但总体来说,当时政治腐败,君王奢糜,称不上这样的美颂。可是又何出现这样的美颂,可见文人入世之激情,也微微透露出受专制思想控制之严重,为了自己的前途,尽管当时君王昏迷堕落,政业荒乱,朋党之斗,外患严重,内心也略有愤恨与忧思,但是也极力地歌颂,在这些复杂思想的交织下,曲意奉承之心不断滋生蔓延,稳固地形成了颂圣诗创作的一大心态。中晚唐兴起的谄媚之风对这种心态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处也归结到颂圣诗产生的原因里,也正是由于各种谄媚,导致奸臣当道,“媚君”“谀君”者虽然奸恶,乃至因追求私利而危害社会整体利益,但是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把君权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满足了王权独尊的要求,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奸臣总是得志的根本原因[10]。这种现象反过来又刺激了官臣文人们更加的阿谀奉承,增强曲意颂圣之心态。文宗朝的奸臣郑注可谓极好的例子,据记载,唐文宗喜欢诗文,曾读杜甫诗《哀江南》中的“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9],知道天宝以前曲江沿岸有楼台行宫府署等,心里很羡慕。郑注猜文宗想在曲江建造亭榭宫室,便在太和九年(835年)正月,上言秦中有灾,应兴工役以禳灾。经郑注上言,文宗以此为由,即命左、右神策军差人疏浚曲江、昆明池,并修造了紫云楼、彩霞亭等。郑注又让公卿在堤上列舍,使唐文宗大为欢喜[11]。他处处迎合皇上心意,最后深受文宗重用,可见谄媚之重要。

二、真心颂扬

真心颂扬中包括歌颂当朝皇帝,也包括对先朝皇帝的真心歌颂,借此比拟或讽刺当今皇帝,这种诗歌多包含在咏史诗中。“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13]安史之乱之后,统治者开始思索社会败落的原因,其中包括对科举取士制度特别是进士科的反思,广德元年以杨绾为首的朝臣对初盛唐重视文辞取士的弊端进行集中攻击,提出要恢复汉时察举制,试策要“皆问古今理体,及当时要务,取堪行用者”[14]67。他认为:“幼能就学,皆诵当代之诗,长而博文,不越诸家之集。递相党与,用致虚声,六经则未尝开卷,三史则皆同挂壁,况复征以孔孟之道,责其君子之儒者哉!”[15]他提出的试策要注重经史、“问古今理体”的主张对中晚唐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以后以经史为考核内容成为定制。《新唐书·选举志》载:“先是,进士试诗、赋及时务策五道,明经策三道。建中二年(781年),中书舍人赵赞权知贡举,乃以箴、论、表、赞代诗、赋,而皆试策三道。”[7]1168刘禹锡《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中写道:“(韦淳)及壮通《六经》,旁贯百氏……,世称有史才而能谏诤,入尚书为郎,历礼部考功,皆人望所在。”[16]可见知史懂史对文人入世之重要,这也是当时士子们的文学追求。当时中晚唐统治者也重视经史之学,好学嗜古,寻求历史经验以借鉴。

洪迈《容斋三笔》中“君臣事迹屏风”条云:“唐宪宗元和二年,制《君臣事迹》。上以天下无事,留意典坟,每览前代兴亡得失之事,皆三复其言。遂采《尚书》、《春秋后传》、《史记》、《汉书》、《三国志》、《晏子春秋》、《吴越春秋》、《新序》、《说苑》等书君臣行事可为龟鉴者,集成十四篇,自制其序,写于屏风,列之御坐之右,书屏风六扇于中,宣示宰臣。”[17]《旧唐书·王起传》亦载:“文宗好文,尤尚古学。郑覃长于经义,(王)起长于博洽,俱引翰林,讲论经史。”[18]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云:“唐宣宗皇帝,好儒雅,每直殿学士从容,未尝不论前代兴亡。”[19]可见中晚唐君主以史为鉴、崇尚经史的思想意识以及当时朝廷的论史之风,当时无论是官臣还是士林都常一起议论历史,史论之风相当盛行。诗歌作为反映这种社会风尚的手段,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就会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论、反思,表现出强烈的历史理性精神,便产生了史论体咏史诗[14]68-69。《全唐诗话 6》载:“长庆中,元微之、(刘)梦得、韦楚客同会乐天舍,论南朝兴废,各赋《金陵怀古诗》。”[20]可见咏史诗之兴起,并在以后繁盛起来。这些咏史诗中有的是对先朝皇帝以及所治盛世的歌颂,有的借以歌颂当朝皇帝,有的却是警戒或讽刺当朝皇帝。如马植的《奉和白敏中圣道和平致兹休运岁终功就合咏盛明呈上》中:“舜德尧仁化犬戎,许提河陇款皇风。指挥貙武皆神算,恢拓乾坤是圣功。四帅有征无汗马,七关虽戍已弢弓。天留此事还英主,不在他年在大中。”[9]卷479这首诗借歌颂尧舜之德来称赞当朝皇帝,“天留此事还英主,不在他年在大中”一句便点明。而李涉的《寄河阳从事杨潜》中写道:

自言生长开元中,武皇恩化亲沾及。当时天下无甲兵,虽闻赋敛毫毛轻。

红车翠盖满衢路,洛中欢笑争逢迎。一从戎马来幽蓟,山谷虎狼无捍制。

九重宫殿闭豺狼,万国生人自相噬。蹭蹬疮痍今不平,干戈南北常纵横。

中原膏血焦欲尽,四郊贪将犹凭陵。秦中豪宠争出群,巧将言智宽明君。

南山四皓不敢语,渭上钓人何足云。君不见昔时槐柳八百里,

路傍五月清阴起。只今零落几株残,枯根半死黄河水。[9]卷477

这首诗一开始歌颂了武皇的恩泽与治世的太平、稳定和谐以及子民的安康,接下来叙述了安史之乱的状况,暗暗折射出统治者的荒淫无能以及当朝的混乱,奸臣乱为,荒乱不堪,折射出自己的无限感慨与忧虑愁思,对武皇的歌颂为之后的讽刺作了铺垫,也起到了一定的对当今统治者的警示作用。

在中晚唐特殊的政治背景下,再加上颂圣诗的特殊政治性,诗人们创作心态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有主观情感的表达,是真心的颂圣,其中一部分还是借颂先朝来讽刺当今皇帝,但是大多是曲意逢迎,附和跟风,心行不一,假意奉和,可见颂圣诗背后之复杂。

[1] 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51.

[2] (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80.

[3] 徐丽卿.李益诗歌创作心态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7):115-117.

[4] (俄)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50.

[5] 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76:272.

[6] 刘文.唐代咏史诗的时代特点[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297-300.

[7]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 202[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 雷艳红.君权、皇权与中晚唐政治[J].学术月刊,2007(11):122-128.

[9] (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 田耕滋.屈原与儒、道文化论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4.

[11]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5[M].北京:中华书局,1956:7 901.

[12] 王元骧.文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219.

[13] (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14] 韦春喜.试论中晚唐史论体咏史诗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66-72.

[15] (清)董诰.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 484.

[16] 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85.

[17] (清)洪迈.容斋随笔·容斋三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21.

[18] (五代)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 279.

[19] 吴文治.宋诗话全编:卷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

[20] 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