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通货膨胀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3-04-02钱金辉

财经问题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货币

钱金辉

(上海施华特有限公司,上海 201208)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1.国内价格的结构性上涨

国际性的粮食减产,库存下降,市场粮食供应紧张,导致国际农产品的价格大幅上升。而且随着石油价格的飙升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调整能源结构政策,开始以玉米加工乙醇作为燃料供应工业,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要。这样一来,农产品的价格开始缓慢上涨,这也导致了与粮食有关的一系列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这种传导使得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对我国商品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2.人民币升值和高额外汇储备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大

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水平乘以产出等于货币供应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因此,从理论上说,货币发行量过大是导致长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近几年来,我国货币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货币供应量增速高于GDP增速。2003—2006年,我国货币量年增长率平均高出GDP增长率5.40%。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中期通货膨胀不同的是,当前通货膨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高额外汇储备迫使央行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以央行公布的2007年6月份的货币量的数值377 832.15万亿元为基准,2007年上半年外汇储备为13 326.25亿美元,即便以7.50的比率计算,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量比总货币供应量的1/4还多。

3.低利率产生的投资和资产泡沫助推货币供应量增加

近几年来,我国的投资增长迅速,投资增长速度过热过快导致了市场货币贷款过多,市场流动性过快。这是导致市场供应量过大的最主要原因。与之前的通货膨胀相比较而言,此次通货膨胀还导致了通货和资产一起膨胀的局面。房租增长幅度大,房价上涨迅速。同时,我国的股票市场的发展空前迅猛,居民对于股票市场的热情也是空前高涨,导致大部分资金流入股市,居民的银行存款日趋下降,使得政府不得不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以满足公民对货币的需求。

4.美国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影响

国际环境也是此次金融危机形成的重要原因。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连续10次降息,隔夜拆借利率由5.25%降至0%到0.25%之间。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至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期间,美联储以“最后的贷款人”的身份救市,收购一些公司的部分不良资产,推出一系列信贷工具,防止国内外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出现过分严重的流动性短缺。在这一阶段,美联储补充了流动性的对象,将其从传统的商业银行扩展到非银行的金融机构。

美国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为我国的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该政策导致美元大幅贬值,引发新一轮资源价格上涨,尤其是石油、粮食和其他重要工业原料,给我国造成输入型通胀膨胀。一方面大量国际热钱的流入加剧了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加剧中国资本市场资产的泡沫化。另一方面面临美元的贬值压力,我国不得不减少美元外汇储备的累积,大量美元外汇储备可能回流美国,从国债投资转向其他领域。

5.居民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强

按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居民通货膨胀预期和产出缺口是决定通货膨胀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通货膨胀预期比较隐蔽,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上会存在短期的非理性因素,这都会对居民消费、投资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未来的真实通货膨胀率。2007年初,由于近期粮油肉等食品价格的上涨,认为物价会继续上行的受调查居民要远多于认为物价会下降的居民,这表明当时通货膨胀预期开始平稳,并且预期通货膨胀率稳步增加。

二、我国应对通货膨胀应采取的措施

1.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央行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窗口指导等工具,大力回收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引导商业银行主动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实施了从紧的货币政策。自2007年1月到2008年6月,央行连续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0%的历史高位;从2007年3月到2007年12月,央行连续6次提高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达到7.47%,1年期存款基准利达到4.14%;央行多次召开货币信贷和金融市场工作会议,加强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控制信贷投放,抑制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同时,货币政策执行出现差异化倾向,为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灾区重建,2008年5月以来涉农比较高、资产规模比较小的中小商业银行不再与大银行同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汶川地震灾区金融机构暂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加大对灾区的信贷投入。

在这些政策工具中,央行尤其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搭配使用央行票据和特别国债频繁地进行正回购操作。2007年上半年发行央行票据2.60万亿元,全年共发行央行票据4.07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1.27万亿元。与2007年相比,2008年上半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流动性的力度明显加大。2008年上半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2.94万亿元,正回购2.35万亿元,截至6月末,央行票据余额4.24万亿元,正回购余额为1 756亿元。

2.改革完善外汇管理体制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将个人年度购汇总额从2万美元提高到5万美元,取消对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限额管理;将投资额度提高至300亿美元,进一步扩大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和领域;2007年9月29日,成立中国投资公司,该公司接受财政部发债购汇的注资,进行境外投资;针对巨额的外汇储备,从2007年8月开始,央行准许商业银行用外汇来缴纳存款准备金,12月央行要求新增存款准备金部分必须通过外汇来缴纳;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击地下钱庄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3.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较大幅度地削减财政赤字,优化中央建设投资结构。2007年财政赤字比2006年减少750亿元,中央财政赤字2 0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下降到0.80%,中央建设投资规模1 344亿元,主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等方面。2008年根据抗震救灾需要,调整支出规模和结构,建立中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大力支持灾区恢复重建。为配合从紧的货币政策执行,2007年,财政部发行15 500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用于购买2 000亿美元外汇,减少了外汇占款,减轻了货币政策的操作压力。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2008年,大幅度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三次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对受成品油调价影响较大的渔业等五大行业实施补贴,积极扶持一些价格矛盾短期内难以理顺的资源性产品生产企业。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对开展中小企业担保业务给予奖励和补贴,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覆盖范围,提高小额担保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标准。两次提高低保补助水平,确保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不会因物价上涨受到明显影响。广泛减免各类税收。2008年,实施企业所得税新税法,降低了企业税负,并且允许困难企业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率等。2007年,储蓄存款利息税适用税率由20%调减为5%,2008年暂免征收。此外,2008年还提高了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暂免征收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个人所得税,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并改为单边征收。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实施了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

促进对外贸易平衡。2007年,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 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了能源资源性产品等511项商品的进口关税,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等222项商品的出口关税;对部分资源性产品、重大技术装备等实施进口税收优惠,出台了对鼓励目录内产品和技术进口的补贴政策。2008年,四次调高了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取消部分钢材、化工品和粮食的出口关税,降低部分化肥出口关税并调整征税方式。

4.实施价格干预措施

2008年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决定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企业实行提价申报;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批发、零售企业实行调价备案。这是中央政府自1993年以来首次实行价格干预措施。主要对生活主食如粮食、食用油等商品的价格进行干预,调控医药价格、成品油价格、涉企收费、农资价格、教育收费等,严厉打击趁乱哄抬物价行为,积极引导经营者遵守相关法律的规定,严格进行价格自律。

三、结 论

1.通货膨胀治理取得的实际成效

一是能够避免在市场上出现恐慌性购买的趋势,迅速稳定物价。二是通过扩大政府投资,加快货币的回笼。政府增加投资不但可以增加经济增长的新点,还可以减少市场资金的流动。同时我国引导社会资金向高投入、高产出、持续稳定的发展项目,会使社会金融体系回到理性的状态。三是增加补贴政策,降低通货膨胀对弱势群体造成的压力。通货膨胀对于普通居民造成很大的生活压力,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出台了相关的补贴政策,具体落实到“人”的方面,如对粮食补贴、对生猪的收购补贴以及对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贴,降低了生产成本及生活压力。四是打破垄断,建立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

2.关于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进一步思考

总结以往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国外的治理经验,完善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为了避免治理通货膨胀的盲目性,保持治理通货膨胀的连续性,要制定有计划和有步骤的治理通货膨胀的目标规划和政策机制。二是要选择合适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时机和力度,保障治理政策的有效。三是选择治理成本较低、效果较好的治理政策工具,合理控制治理成本。四是要对通货膨胀进行必要的监测、预警和分析,以提高制定治理通货膨胀政策的科学性。五是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和防止。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混合型通货膨胀会长期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其形成因素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其主要原因依然还会是成本推动因素、需求拉动因素、外部输入因素和社会通胀预期因素中某几个因素的组合,引起我国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短期内不会消失,我们必须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和教训,未雨绸缪。

[1]匡小平,干霖.中国通货膨胀与股价、房价相关性实证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10):139-142.

[2]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16-22.

[3]杨涛.应对通胀需抓住政策重点[J].经济视角,2008,(7):3-4.

猜你喜欢

货币
货币史话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央行数字货币的那些事
发达国家货币的2019年“下半程”
新兴市场货币:各自负重前行
从国内货币走向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几个历史瞬间
古代的货币
论中国货币史上的毁佛钱
古代的货币
涵盖电子货币虚拟货币新的货币层次划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