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学原理与外语教学漫谈
2013-04-02李永雄
李永雄
(赤峰学院 李黑工作室,内蒙古 赤峰 024000)
1 暗示学原理
1.1 暗示的概念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放某种信息,而个体接受了这些信息后无意中作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简言之,暗示现象,就是“不加批判地服从”.给个体创设一定的暗示环境,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个体心理活动的变化.暗示可以由人施授,也可由情景施授;暗示可采取言语形式,也可以用手势表情、体位动作及其它暗号等方式来进行;暗示的种类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和反暗示;从功能上又分为暗示正效应(正暗示)、暗示负效应(负暗示).《三国演义》中,士兵在炎炎夏日于中午行军,饥渴难忍,曹操在马背上用马鞭遥指远处山顶上的一片梅林,士兵因之精神大振,于是而“望梅止渴”;这就是暗示正效应.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某财主在埋银之处插一木板,并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及其后,偷银者又在旁边写上“隔壁阿二不曾偷”等等,则是负暗示,即暗示的结果与预期的目的违背,起了帮倒忙的作用.
反暗示则必须引起被暗示者的反抗,才能达到暗示施行者的目的.如某人本来主张一种观点,但是在发言时却提出相反的观点,听众中立即有人起来反驳、辩论,于是某人的本意得到了阐明,这就是一种反暗示手法.
在医疗心理学中,暗示心理既可导制疾病,也可通过心理暗示治疗疾病.
例如:“杯弓蛇影”,就是环境暗示与自我暗示叠加,综合产生暗示负效应,导致个体发生了心理疾病.现实生活中,许多神经官能症患者,自述感到有各种病痛症状,而经正规医院用各种化验检测手段,均未发现有任何病变部位.对这一类心因性疾病,常采用暗示疗法:例如,由某名医师给一无器质性病变的偏头痛患者注射蒸馏水,并郑重共事地告诉他:这是进口的最新特效药!结果病痛居然解除.这就是名医师的权威性暗示,以及就诊、挂号、处方、注射等一套医疗仪式的情景暗示,作用于患者的无意识系统,激发了人的生理潜能,振奋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靠自身内部力量的积聚,消除了病症.这是直接暗示,也是暗示正效应.
暗示学有时也被译作启发学,提示学,它研究暗示手段,暗示效果以及暗示手段如何引起暗示效果的规律.暗示学在医疗保健、司法审讯、刑侦破案、军事上的心理战、航空航天员培训以及体育训练、文艺舞蹈、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党政干部心理测评、思想政治工作,等各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1.2 暗示教学法的含义
暗示学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则产生了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Suggestopedia)是由保加利亚教育部暗示学研究所所长、心理学博士格奥尔基?洛扎诺夫(Georgi Lozanov)干六十年代中期首创,其后广泛流传于苏联及东欧各国.七十年代初,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现已遍及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奥地利及日本等国.1971年在保加利亚瓦尔那召开第一次国际性暗示法讨论会,有13个国家的科学家参加.1976年在美国洛杉矶佩帕黛大学召开国际暗示教学学术会议,与会代表一千多名.各国的试验报告均证实了暗示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是富有成效的.【1979】.
保加利亚已把它应用于各科教学.我国也有应用于语文、物理、外语、体育等科教学的报告.由于暗示数学法运用于外语教学能使学员短期速成,故又称之为暗示速成教学法(SALT-Suggestive-accelera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由于它强调师生要在愉悦快乐的气氛和情绪中,进行教学,故我国也常将之称为“快乐教学法”.内蒙古媒体电视节目报道:北师大前副校长,现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主席顾明远教授,(曾任北师大一副中校长、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北师大研究生院院长;1984年曾担任我所在的中学物理教学法进修班的”比较教育学”课程,半年.)前几年曾去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几所中小学,调研考察过,进行类似教学方法改革实验的学校或班级,亦称之为:“快乐教学法”.
2 暗示教学法的脑科学依据
暗示教学法是依据现代心理学关于人脑巨大潜力及两半脑机能分工的原理,综合运用心理、生理、医疗、音乐、艺术等手段,调动人的智力潜能,以实现快速教学的一种新教学论体系.
2.1 人脑巨大潜力
人脑大约有一百亿,约合10吉(G)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与周围几千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共可建立1014个“开关电路”;即大脑信息容量为100亿乘于1024倍,约等于一万吉比特(Gbit,信息量单位)的现代电脑硬盘的存储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们,估算大脑信息容量,认为可贮存5亿本书的信息,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量(一千万册)的50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型电子计算机只有几十万个电子元件和几百万个记忆单元,信息容量仅有几个兆(M)bit的容量.而人脑拥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其部件比大型电子计算机多了一万倍,现代人学习终身,也只动用了人脑容量的5-10%,大部分脑细胞的功能都未得以发挥.如果能找寻到适当的途径,把这些巨大的人脑潜能开发出来,人类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将成百倍地增长.而暗示学(Suggestology)和暗示教学法乃是人类为开发人脑潜力所作的有效的尝试之一.
2.2 人脑功能的单侧化及相互协同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神经心理学教授斯佩里(R.W.Sperry),揭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分工的奥秘:左半球控制右半身的活动,主要具有处理言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和集中思维、分析思维等机能,主管人们的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等活动;右半球则控制左半身的活动,具有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机能,主管识别图形,感知音乐旋律、节奏和理解隐喻、想象、综合、创造以及态度、情感等非言语活动.两半球的功能不仅有分工,而且有一定的互补能力.长期以来,人们根据言语中枢在左脑,而言语又同人类思维等高级机能密切联系,一直认为左半球是大脑中占支配,统治地位的优势半球,而右半球则被称为处于从属地位的劣势半球.最新脑科学成果推翻了这一观点,证明了右半球在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的想象、直觉、发散、整体综合等都是右脑的机能.而暗示教学法则正是通过无意识的暗示手段,力图将右半脑功能激发起来,并使左、右半脑协调一致,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实现快速学习.
3 暗示教学法的其他理论根据
3.1 环境是暗示信息的重要而广泛的发源地
它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的观念、情感、行为、习惯.常言的所谓:情境、心境,或者说:潜移默化、陶冶;以及现代社会所常言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等等,都是这层意思.也就是要重视环境和氛围对于人的影响.
3.2 理智和情感的统一
理智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活动的.同样一件事,发生在张三身上就令人同情,发生在李四身上却可能令人反感,这是因为有感情的干预.个人的见解、动机、记忆受感情的影响很大.常言道:通情而后达理;无论是品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工作,亦或是文化知识教学,都须注意:先通情,而后才能达理.
4 暗示教学法的三条主要原则
4.1 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
现代心理学认为:“凡是被试(学生)认为不愉快的事,不如被他认为愉快的事记得牢.不愉快的事往往不经意识就为知觉所抵制.”②暗示教学法要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享受,教室的气氛始终充满了乐趣、欢快,轻松和舒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情感和教学是相通的,认识是情趣的基础,情趣是认识的体验、动力;烦恼、紧张、害怕,反感、压抑等消极情绪是抑制智力的;心境愉快、心平气和、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能强化智力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方式,各种途径,诱导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
4.2 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观念,只是重视理性的力量、单纯的讲授,也就是词语的作用,只相信学生有意识活动的学习能力.这样只是发挥了大脑皮层结构和左半脑功能,而没有调动大脑皮层下结构和右半脑功能,没有顾及无意识的调节作用.对现代西方心理学有重大影响的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无意识(亦称“潜意识”或“下意识”)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基本动力,“所有的创造乃是基于能自由通往自己的潜意识.”虽然这种观点不一定妥切,但说明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暗示教学法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理性和感情同时在活动的整体,注意使有意识和无意识高度统一.所以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地采取暗示技术以调动无意识潜能,要采取各种艺术手段——音乐、诗歌、短剧、朗诵、讲故事、游戏等等,让笑发挥它的润滑剂作用,促进无意识活动和有意识活动的协调.在暗示法的外语课上,教师首先要简介人脑巨大潜力和暗示教学的基本要求,告诉学生只要按暗示法的要求去做,学外语并不难;还发给他长达八至十页的对话课文,这就是在暗示学生,你的能力是强的,只要按照暗示法学习,你能学得更多些.而在传统的外语教学课上,教师往往一股劲地劝说学生不要畏难,甚至尽可能挑短的课文,其实这正是在暗示学生,他的能力薄弱,从而动摇其信心.这也就是“负暗示”.所以洛扎诺夫的追随者、美国人类研究社社长卡尔-施莱歇尔说:“如果你认为学习另一种语文很困难,你就会感到困难.但是你真的把精神放松,相信你的教师,并且懂得学习是你头脑要做的最自然的事情之一,事情就会比你可能想到的情况还容易.通过启发使学生相信这一点,然后实际加以证明,这就是这种方法的不可思议的力量所在.”
4.3 暗示相互作用原则
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发生暗示作用的原则.在暗示教学中,强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学生与小组之间的融洽关系.这在教师就需要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善于建立和维持与学生良妤的接触.教师的态度要亲切和蔼,要小心地处处去鼓励学生的自信力'要特别注意不要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三条原则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有一条不遵守,就不成其为暗示教学法.
5 暗示教学法的手段方法与途径
5.1 教师和教材的权威化
这里讲的“权威”,是指某些人物、观念或教材,经时间考验后取得人们尊重崇敬的信任感.运用这种权威的影响力,使人乐于受教,易于接受直接暗示,增强学习能力.保加利亚暗示研究所曾做过“权威效应”的实验:给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一组在朗读前告诉学生此诗是保加利亚最有名的诗人耶沃洛夫所作,另一组不告诉这是谁所写.朗读完后立即要求学生默写,结果前一组记忆率为56.5%,后一组仅为30%.
教师的权威无疑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教师对学生不仅要严格要求,还要关心爱护,平等待人;不仅专业知识精深,且知识面广博;板书字迹工整,注意教态教貌.
5.2 学员的稚化
通过一些天真烂漫的游戏、角色扮演等,使成年人或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幼年时代的幼稚无邪,使其无须矜持于个人的尊严和社会地位,在课堂上天真毕露,回复到儿童时的感情和直觉力,则可接受性大为增加.一方面是信息源的权威化,另一方面是信息接受者的幼稚化,形成一种“信息势差”,便于突破学员的三道反暗示防线,达到信息接收量的增大,信息接收速率的加快.
5.3 心理的途径
要求教师切实认识到无意识的外围知觉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利用大量的情绪刺激和外围知觉,激发起兴趣和喜悦的体验,创造高度的动机和好奇心、求知欲.学生内在的态度是知识获得与否的关键因素.暗示法采用的各种途径、手段,无非是一种有利于建立学生内在倾向的暗示教学仪式,类似于暗示疗法中“手到病除”的暗示医疗仪式,借以建立学生的无意识心理倾向,促成学生内在态度的转变.
5.4 教育的途径
如前所述,暗示教学法的教材量之大是出乎常规想象之外的.它跟传统教学认为知识只能一点一滴地接受,正形成明显的对照.因此,暗示教学法要求按大的单元重新编写教材.为了排除学生对课文的困难感和畏惧心理,要求教材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暗示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充分利用母语的权威性和可迁移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借助翻译,搞外语课文与本族语译文的直接对照,对比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加速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上课时要一开始即把教材内容梗概介绍给学生,从不让学生注意个别的单词或词组,而是把注意力引向完整的句子,使学生在已有的背景下抓住整句的含义.教师的力量首先用在创造明确的情景上,而句子的意义则在这一定的情景中会自行显示.现在一般的阅读教学是逐词翻译,这种翻译式的分析阅读是左脑的功能,结果是越读越慢,理解更难,学生感到兴味索然.暗示法通过幻灯、挂图、交际游戏来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通过上下文来判别理解,在脑中形成情节表象,使文字变成图画,这就使右脑发挥功效——形象思维和整合功能,从而实现快速阅读.
综观上述原理、原则,方法和途径,我们可以看出在暗示教学的课堂上除了引进音乐这一个新因素之外,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都不是新鲜的,独创的,在别的教学法流派中都曾运用过.但它是一系列方法的有机结合,贯穿着引起强烈兴趣、激发内在动机、调动无意识功能以挖掘人脑潜力这样一条主线.正如同样的电子元件可以组装一个低功能的计算器,也可以组成一部复杂的电子计算机(电脑).关键在于这些元件的不同组装方式,而使系统产生截然不同的功效.所以洛扎诺夫说:“暗示法并没有创造新的‘构件’(新的成分),而只是创立了新的组合(其中大部分是旧成分).这样,就产生了新型教学过程,它有它自己的理论、新的任务和新的结果,有它自己的心理、生理规律性和新的前景.” 这正印证了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现代系统论观点.总之,暗示教学法是一种教育哲学,是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学派.暗示教学法不是一部验方集成,更不是什么新发明大全,没有一本现成的书规定暗示法的课应当怎样上.
注 释:
① Γ. И. Kaлитнова, A. H. щyкин: Cobpe:eины обучения русскому языку иностранцев,1979.
②勒什兰.心理学[M].巴黎大学出版社,1977.
③林秉贤.社会心理学[M].群众出版社,198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