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解析

2013-04-02于学勇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观念信息化信息技术

于学勇

(赣南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解析

于学勇

(赣南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与互联网结合的产物,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对于转变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模式,加快教育发展,更新教育管理方式和手段,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和特征、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建设、信息意识、教育观念的更新及师资队伍的培训等方面对教育信息化进行全方位阐释,有利于深度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内涵,以更好地应对全球范围内教育的信息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教育信息化;意识;观念更新;师资队伍培训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迅速得改变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学习的方式.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伴随着信息革命的浪潮,教育信息化也在加快着步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高度强调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乃至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必将对教育体制、教学模式、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产生直接冲击,推动教育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1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和特征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李克东)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得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祝智庭)[1]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南国农)[2]

上述三个定义均从不同角度定义了教育信息化,但笔者个人教育信息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教育信息化是指在信息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共同指导下,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教育信息化为基本任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和表现形态.

教育信息化的外部表现特征主要有三个:其一,是指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方面的;第二,是物质层面的,主要是教学媒体方面的;第三,是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第一方面起决定作用.在这三个外部特征里头,有个教育信息化的内部特征,这就是教育的民主性.这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和灵魂.

古代不讲教育信息化,那时把学生看成是先生的附属品,学生成了先生精神文化层次上的私有财产,学生依附于先生,甚至可以有某种程度的人身依附关系.孔子以72贤3000弟子为荣耀,苏格拉底因为青年思想堕落有无政府思潮倾向而落难.

现在,学校在教育教学上搞信息化了,教师角色变了.教师不再是主体,而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团队的协调者和课程的开发者.[3]教师角色多元化了,教师技能提升了,既是服务者,又是研究者.学生在多元化学习组织中从事多元化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处理者.教与学关系、师与生关系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学校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都要变化发展,时时处处体现出民主性这个灵魂.[4]

2 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建设

教育信息化离不开三个环境建设,硬件环境建设、软件环境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

硬件环境包括各种教育教学媒体,多种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学校的周边环境等,没有这些硬件环境,无法开展正常教育教学活动.

软件环境包括以不同介质记录教育教学信息的软件、软件的构思、内容和质量等.

人文环境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法规,人们的现代教育意识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程度等等.

硬件环境建设是基础,软件环境建设是保障,人文环境建设是关健.没有具备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意识,没有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工作者,没有符合教育规律和中国国情的教育体制、政策法规,没有良好的现代教育社会氛围,再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都将难以发挥作用,再好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都难以配备到位.

3 信息意识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教育应该是首先进入信息化的行业之一,学校应该是信息化的先进载体.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取决于好多因素,而人们的信息素质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而在信息素质中,信息意识由为重要.如果没有形成先进的信息教育观念、意识和思想,那就很难在学校中运用信息技术,即便运用先进思想指导,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5]

信息意识是作为信息社会人人所应具备的观念和意识,包括尊重知识、全新的时空观、未来意识、创新意识等,包括能够理解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正确面对信息化的特征,以及有意识的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并了解其局限性,正确对待和理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后果,还包括敢不敢使用信息技术,在遇到问题时是否想到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

4 教育观念更新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6]因此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还是校长、教师、学生,都应在教育观念上进行一次革命,转变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也不是赶时髦,应有急迫感,同时学校领导也要转变观念,不能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可有可无,可早可晚.学校领导要积极引导,为教育信息化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利用现有设施,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教育信息要求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过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调利用好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今后要增加一个工具,更应该强调通过互联网学习.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利用新技术开发课程课件,一本教案用多年的教师肯定要被信息社会淘汰.

教育信息化就学生而言,肯定不能等同于简单的互联网的概念,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信息网络及技术,变成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工具.[7]这里就有一个观念问题,不能仅认为只有进入课堂才是学习,只有教师讲的才是知识,只有考分才说明能力,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教育信息化.

互联网不仅提供了新的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对于培养人才,转变学习方式,产生新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甚至语言的演变都有重要影响.[8]在整个过程中,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宣扬与传播.如果哪个民族不抓紧这次机会,今后将会使这个民族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 网络互联接入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大学校园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完备.现在,部分地区已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中小学校校园网在解决了通网络的问题后,网络教育资源化,各学校都应提高参与教育资源建设的积极性,而不是自个学校搞“小而全”.[9]在课件软件的开发和资源库的建设工作中,统筹规划,达到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浪费.

6 师资队伍培训是教育信息化的保障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10]因此师资培训就成为教育信息化当务之急.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之一就是: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在教与学的诉求对象上不再有严格的界限,只要你有真知灼见,无论你的社会地位是什么,是谁,都可以“结庐授课”,真正实现了孔子的理想: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的形式不再局限于授课、学习、交作业、考试等等.可以是听讲,可以是讨论,可以是论战,不过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必须依赖互联网提供的学习平台与工具,因此,人的信息化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基础.

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着力于培养教师和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注意纠正重硬件、轻软件和轻人才培养的倾向.

总之,教育信息化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对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社会体系,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更具深远的意义.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及其全方位应用,不仅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措施,是中华民族真正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由之路.

〔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与特征[EB/OL].http:// www.innovealth.com/Article/itedu/200408/725.html,2004-8-26.

〔2〕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3〕方卫华.论教育信息化与素质教育的统一性[J].教育信息化,2003(7).

〔4〕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3-86.

〔5〕南国农.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我国电化教育25年[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6〕谈松华.建设学习型社会与教育信息化[J].中国远程教育,2003(19).

〔7〕郁晓华,张润芝,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竞争力的模型设计与国际指标比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7(高教职教):4-11.

〔8〕刘培俊.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需求、供给与发展的生态循环[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高教职教):20-21.

〔9〕付德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内容与意义[DB/OL].http:// www.doule.net/20040406/1066802.shtml.

〔10〕刘铭,刘延申.解读教育信息化[DB/OL].http://www.etc.edu.cn/show/2003/jiedu.htm.

G40-057

A

1673-260X(2013)05-0234-02

猜你喜欢

观念信息化信息技术
维生素的新观念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健康观念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