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3-04-02张加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业余后备竞技

王 飞,张加军

(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从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到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我国体育代表团实现了历史性地突破,充分展示了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的优势及在经济科技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各国竞技体育竞争的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又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如果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作为支撑,那么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和提高便成为无源之水.因此,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2 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由于受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及对竞技体育培养观念的影响,国外与我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代表性的国家如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

2.1 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1978年,美国制订了《业余体育法》,实行以普通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来培养后备人才,属于典型的“学校体制”,即中小学——大学——职业队或俱乐部,全国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政府机构也没有专门的体育主管部门,而是通过自愿组织起来的中小、大学体育联合协会(NCAA)来进行管理的[1].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在那里孩子们的运动天赋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长期以来,学校形成了一种崇尚运动的良好氛围,学校鼓励学生在运动方面不断挑战自我,并对优胜者给予较高的奖励;此外,家长也非常乐意孩子在体育运动方面有过人的表现,一部分家庭更希望通过体育,让孩子获得较好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为大多数美国大学愿意接受体育特长生,并对其中的优秀者给予优厚的奖学金.大学是培养运动员的高级阶段,但依旧保持其业余性的特点;在各自的体育项目管理上,学校享有最高的管理权限,其特点是强化了教育和体育的结合,突出了青少年体育业余的性质.现阶段,美国大多数运动项目的后备人才数量十分庞大,仅以中学生和大学生为例,大学生运动员35万余人,中学生运动员(9—12年级)650万余人.如果将职业运动员或能参加国际比赛的业余选手列为一线队伍,大、中学生分别列为二、三线队伍的话,美国的篮球、橄榄球、棒球、田径、游泳等项目的一、二、三线的比例将在1:20—200:400—4000[2].如此庞大的后备人才队伍也为美国在大部分运动项目的选材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在运动训练方面,美国学生运动员在训练时间和精力上相对于我国运动员来说处于劣势地位(因为美国青少年运动员的首要身份还是学生,其主要任务还是以学习为主),但美国由于学校竞技运动的高度发展,规模庞大,运动员每年参加的比赛比我国同层次的运动员要多,竞争也更加激烈.

2.2 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德国的培养模式是体育俱乐部,德国在立法上允许俱乐部和体育联合会在组织上的高度自治,确立了俱乐部的相对独立地位.政府只通过立法来管理社会各类体育组织与体育活动,具体管理则由社会体育组织担纲.在德国,学校有各类俱乐部,主要服务人群为学生、教师;社会上也有各类体育单项或综合俱乐部,其服务人群主要是附近居民;此外还有一些职业体育俱乐部或高级体育俱乐部.1997年,德国的体育俱乐部已达85000个,会员人数已达2500万,差不多每3个居民就有1个加入了俱乐部.规模较大的业余体育俱乐部都设有青少年部,负责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开展竞技体育运动.职业俱乐部除拥有职业队外,还拥有大量的业余体育爱好者和青少年后备人才[3].由于职业运动员是十分稀缺的人力资源,俱乐部在引进时往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有些俱乐部感到难以承受,这刺激了俱乐部非常重视自我培养.一旦培养出高质量的体育后备人才,不但可以直接吸收到俱乐部职业队,也可以通过转会的形式转让到其他俱乐部,赚取高额的商业利润.一个职业俱乐部往往有若干支青少年队伍,配有专职的教练员和辅助人员对青少年进行培训.如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除了有一支职业队、数支青年队外,还有许多学校中小学生组成的少年队和儿童队,他们每逢周末各校之间进行规模盛大的足球比赛.学校的课余训练也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俱乐部有校内和校外之分,但具体运作模式与社会体育俱乐部相似,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学生到俱乐部参加业余训练,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又可以把新兴的运动项目带回学校,吸引更多的学生来俱乐部参加训练,在此基础上,选拔有天赋和发展潜力的学生,进行正规系统的训练.从总体上看,不同的人群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俱乐部.德国的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之间相得益彰,彼此没有严格的限制,这使得作为竞技体育发展基础的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能够充分发展,并可以为竞技体育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2.3 俄罗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俄罗斯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仍然保留了前苏联的不少做法,大多采取“少体校——专项少体校、寄宿体育学校、专项训练中心——高级运动技术学校——国家训练基地”的训练网络.俄罗斯最基层的培养形式是少体校.在初步训练的基础上进行选拔,再进行高级训练,后来考虑到这种培养方式周期长、经费消耗大、成材率低等原因,于1961年创办了专项少体校,与教育部门合作,把学生运动员下放到普通中学的体育班,平时和普通学生一样进行文化课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再集中进行专项训练,一些项目放在附近的体育俱乐部进行.寄宿体育学校与专项体校同时产生,它实行的是集中住宿、集中学习、集中训练的“三集中”形式.文化课学习同普通学制相同,训练时间通常安排在下午或晚上,它通过公开招生和开运动会进行选拔.专项训练中心是为进一步提升运动技术成绩,专门参加奥运会而设立的.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在第20届奥运会上游泳成绩下滑,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成立了游泳训练中心,在其影响下其它项目训练中心和高级技术学校也相继成立起来.训练中心和高级技术学校每年能够为国家培养一批优秀的后备人才,同时,被录取的学生每日可领取生活补贴.俄罗斯全国现有3500余所少年儿童体育学校,近900所专门的高级运动技术学校和奥林匹克后备力量学校.

2.4 日本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日本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跟美国有较大程度的相似之处,它主要是以学校体育和体育俱乐部为支撑,实行中学、大学、企业的培养模式.国家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少年儿童也会照样身着短装进行室内外体育活动;另外,文体省体育局明文规定,成立一所新的中学,必须具备相应的体育设施.日本的学校体育分为课堂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俱乐部在全国非常普遍,一般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学校积极鼓励学生能在寒暑假进行集中训练,初中以下不主张进行专项训练.另外,私人俱乐部也非常受欢迎,它们招收一批有一定运动技术和发展前途的少年儿童进行训练.学生在俱乐部只需交纳必要的学费和生活费,其它费用均由俱乐部承担,俱乐部聘请教练员前来指导训练.

2.5 澳大利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澳大利亚的青少年体育主要是在学校和社区俱乐部体系两大领域开展.然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明确的,经常以松散的协会形式运作,青年人自己就可以决定体育活动是在学校还是在俱乐部,或者既在学校又在俱乐部进行.

3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3.1 “举国体制”下后备人才的训练、竞赛和管理

“举国体制”是指我国竞技体育仿效“两弹一星”的操作模式,实质就是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充分利用我国人口众多,体育资源丰富的特点,集思广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发展思路和培养模式.

3.1.1 训练体制及其弊端

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体育人才,因此后备力量的培养越来越显其重要性.我国的训练网络创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呈“金字塔”模式,金字塔尖的高级形式是各类高水平竞技代表队,包括国家代表队、各省、直辖市代表队,解放军代表队、厂矿企业代表队和高校代表队;高级形式的主要任务是攀登世界竞技体育高峰,为国争光.处在金字塔中间的中级形式包括体育运动学校、各单项运动学校、体育中学、各省市业余体校;中级形式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和输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与骨干,为社会培养专门的体育人才;位于塔基的初级形式主要有基层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中小学代表队等;初级形式的主要任务是对在体育方面有培养前途的少年儿童进行系统的课余训练,打好基础,扩大体育人才选拔范围,为上一级训练形式输送合格的人才[4].

然而,这种业余体育训练的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包办建立起来的,这种旧的训练制度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逐渐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受到市场经济强有力的冲击.由于其经济来源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人员机构设置上庞大臃肿,训练上成材率太低,淘汰率过高,供求关系上反映出运作成本太高,项目发展上表现出很不平衡;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业余训练人数下降,业余体校、体育中学等招生困难、生存艰难,后备人才严重缺乏,甚至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1996年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有30多万,2000年仅为15.1万,人数减少了50%[5].另外,由于初级、中级和高级训练形式之间存在着各自利益,所以在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处理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这样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重复培养等问题的发生.这种状况都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业余训练的发展.

3.1.2 现行青少年竞赛制度及其弊端

竞赛是竞技体育的杠杆,它对运动训练的选材、训练、管理等环节具有导向功能.竞赛赛什么,人们就会练什么;竞赛怎样赛,人们就会怎样练.然而,现行的竞赛制度与不同层次的后备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吻合,竞赛机制的错误导向和不同层次的微观或局部利益迫使一些地区单位的领导下达名次指标和任务,这样后备人才训练的目标严重背离,不是以打好基础为主,而是以比赛成绩和名次作为训练成效的主要或唯一的标准,把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目标相混淆了.所以目前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早期专项化、成人化现象比比皆是,这严重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导致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拔苗助长”、“昙花一现”、“早衰”等现象.目前我国三线队伍向二线队伍的人才输送率为6.1%,而二线向一线队伍的输送率仅为1.9%.所以,现行的竞赛制度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后备力量选材和训练的重要因素,搞好后备力量应从改革现行的竞赛制度入手,使竞赛效应和长期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与多年训练和各阶段的任务相一致,与当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相符合,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竞赛制度的种种弊端,使我们的竞赛制度真正成为促进后备人才培养的有力杠杆.

3.1.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现状

现行的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是以对项目进行分类,从国家到省市、地方实施的半封闭状态进行的,在管理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和部分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来实现管理目标,并依靠国家的财政的投入来维持机构的运行;但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体育单项协会、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政府体育主管部门三者时分时合的现象.

运动员的管理从招收、培养到退役仍然带有比较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招生还仍沿用20世纪80年代固定工招生办法,培养经费主要依靠国家投入,退役安置情况由过去的计划安置转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推荐就业和自主择业相结合.

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管理体系在初高中阶段大多独立于国家教育系统之外而形成了一套体育部门的教育系统,而传统的按照普通中小学的课时和课程设置显然不太适合要经常从事业余训练的运动员,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运动员文化课学习跟不上,上课注意力分散、最后厌学逃课等现象,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运动成绩的提高,又为退役后选择就业留下了隐患.

3.2 “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的诸多弊端不断凸显,如过度依赖政府资金支持,运动员综合素质落后;培养成本与成材率之间的反差;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困难等问题阻碍青少年业余训练的可持续发展.在结合我国国情和借鉴国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在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和体育的特殊规律的前提下,实行“体教结合”,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两大部门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资源.2002年7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第四方面第17条指出,努力抓好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开拓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的新途径,为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升学深造创造条件,提高运动队伍的科学文化素养.上海、江苏、北京等省市体育部门的研究也表明,搞好体教结合是解决业余训练矛盾,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培养高文化素质、高水平的新一代运动员的必然趋势[6].当然,体教结合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实际上还涉及到训练体制、竞赛体制改革和建立运动员保障机制等方面,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如何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4 结论

4.1 国内外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模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训练方法和管理模式等方面.

4.2 体教结合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是解决新形势下业余训练问题的根本出路.

〔1〕张红松,张锡庆.中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6):33.

〔2〕潘前.中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7):56.

〔3〕栾开建.关于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19-20.

〔4〕林晓华,连正茂.议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J].湖北体育科技,2005(1):28.

〔5〕郭蓓.2001—2010年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3.

〔6〕卢志成,刘华荣.体教结合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2004(6):13.

猜你喜欢

业余后备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业余也疯狂
竞技精神
花与竞技少女
我们业余,但我们很专业
无后备灵敏度的220kV变压器后备保护整定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