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3-04-02林楠楠
林楠楠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2005年4月25日,我国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体现出国家高度重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思想,并就目前的高校体育工作的形势,提出具体的改善意见,其中对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有相应的明确规定: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素质,加强对体育教师敬业精神的培养,重视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1].《意见》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目前高校体育工作中的师资队伍现状,并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都对高校体育工作作了具体指导.
本文结合目前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依从高校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针对性地从宏观的师资队伍结构状况和微观的教师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等方面分析并指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改善意见.
1 高校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1.1 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所谓高师出高徒,所以高素质的体育教育的开展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根据教育学理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需要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等层面来界定[2].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一方面要有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巧的传授,另一方面还要有职业情感的展露、意志毅力的影响和人格魅力的彰显,以达到情感意志教育和人格感染的效果,显而易见,这三者是融会贯通的统一体.
体育专业知识包括体育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目前高校大多数体育教师一般毕业于专门的体育院校,可以说,在体育专业知识方面一般会比较丰富.条件性知识的传达是将体育一般性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运动技能和技巧,这是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具体表现形式.实践性知识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中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是解决体育课堂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的知识;同时,体育教学的实践本身又是体育教师运动精神和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综合起来,有学者认为在新时代下,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以及多个与教学环节相关的能力,例如课程决策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学设计应用能力、教学监控及自我评价能力等[3].
1.2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以及与职业工作相关而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和基本的行为规范[4].可能在初高中学校中体育教师的地位和要求会低于其他的一些主干类课程的教师,但是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这主要表现为良好的师德,包括高尚的品德修养,崇高的敬业精神以及较高程度的专业教育理想[1,5].
这就要求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师在具备较高的体育专业素质的同时,还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爱自己所从事的体育教育工作,对体育工作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和职业理想,简单说就是需要“学高”加“身正”.
2 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发展现状
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催生了国内大量专业的体育院校或者综合院校中的体育专业,这使高校体育有了稳定的师资来源,促进高校整体师资力量结构的优化.但是,高校体育工作本身仍然有不少问题.从高校体育队伍建设工作本身来看,在要求每一个体育教师严格按照相关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标准去完善和提高自我的同时,还要求高校的体育部门从宏观层面去改善体育师资队伍的结构问题.
2.1 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
高校体育教师结构方面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高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职称结构等方面.
闫保庆等人以北京市包括北京大学、北京二外、中国政法大学等18所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该地区的教师结构.结果显示,年龄结构由过去的“马鞍型”转变为“倒三角型”,也就是说,青年教师逐渐成为高校体育工作中的主干力量,整个体育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在另一方面,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严重不达标,体育教师多以本科学历为主,研究生学历人才仅占到9.2%.同时,体育教师的职称比例呈现两头尖,中间大的“纺锤形”格局,中级职称人数比例过大[6].
许凤莲和韦朝贵分别在2004年和2007年的两项不同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7,8].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结构有所改善,也就是在师资队伍的年轻化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是,本科学历层次人数过多,高学历人才不足,以及中级职称比例过大,高级职称人数过少的现实情况,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协调.
2.2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良
素质教育步入新的发展时期,这也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以往,多数学者认为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来自于国内的体育专业院校,但现在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种师资来源的限制对于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并不是全是益处.陶干臣和龙晓东等人认为,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的师资来源的弊端之一就是知识结构不合理[9].从这个角度说,综合类院校能为学生提供更综合性的知识,例如有关体育文化、体育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与体育相关的各类知识,这能大大地解决体育专业学校专业门径窄,知识结构失调的现象.
此外,苏静和张秋芬也认为目前的高校体育专业教师不仅对与体育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了解甚少,从而导致在专业课教学中偏重专业技术教学,忽略基本理论的教授和学生创新思维的挖掘[10].
2.3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有待增强
在许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在学生整个学习中的比重非常有限[11].由于体育课程课时设置的局限,使得学生对体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对体育教师的角色和定位模糊,无法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因素都极大的挫败了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其职业素质提出了更大考验.
韦朝贵的研究发现,在高校,努力工作的体育教师占总人数的73.67%,还有6.72%的教职员工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工作积极性不高[8].可见,一小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出于各种原因,其敬业精神有所挫伤.郝海涛和井玲的两项研究也发现,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生活的压力,其心理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出现了以情绪衰竭和自我成就感降低为主要表现的职业倦怠[12,13].汤国杰从心理学层面调查了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发现随着教龄的增加,不少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情感认同逐渐降低[14].这从一个侧面展示,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随着教龄的增长,对教师工作的热情不断降低,职业理想逐渐被消磨.
3 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 对高校体育教师实行再教育
体育教师的再教育是优化目前高校体育教师整体的队伍结构和提高每一个体育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职人员的再教育,可以充实和完善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根据时代发展更新教育理念,这可以有效地改善高校体育教师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进而提高其专业素质,提升其科研能力.
再教育的途径应该多种多样,各种的脱产进修、在职进修以及其他形式的岗位培训,都能促使高校体育教师由“经验型”逐步向“科研型”角色转化,从而优化高校体育教师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以达到提高和完善师资力量的目的.
3.2 关注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包含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等多个层面的心理因素的介入,体育教师同样如此.因此,高校及社会需要高度关注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防止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等现象.
职业倦怠是目前职业领域出现较普遍的心理不健康的现象.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个体的工作热情,甚至会导致教育教学工作的情绪情感衰竭,不能从教学活动中找到成就感,进而产生对工作的失望和无助,严重影响到正常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应该关注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的应对压力、舒缓紧张焦虑的能力,培养起对工作的积极认同感.
3.3 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
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技巧和能力,还应该是一个高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者、思想者、研究者和专家,这有赖于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于高校的体育教师来说,不仅仅关注学生有关体育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体育文化因素的灌输,还应该以自己对教育的热情感染学生,在教学和平时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渐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运动理念.
此外,高校体育教师还要积极探索并掌握体育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和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积极地促进自身角色从“教书匠”向“研究者”和“专家”的转化,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他是教育理念、艺术修养、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方面焕然一新,集教学和科研与一身、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既熟悉教育规律,又了解教学艺术的综合型教师.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R].2005-4-25.
〔2〕王港,邹保禄.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111-113.
〔3〕方程,李玲.应对体育课程改革拓展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 [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3):120-123.
〔4〕孙丽娜.浅谈教师的职业素养[J].科技信息,2012(12):166.
〔5〕王锡群,王香春.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与培养途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2):135-137.
〔6〕闫保庆,杨秀城,闫保江.对北京市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师资培养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667-668.
〔7〕许凤莲.河北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6(3):68-71.
〔8〕韦朝贵.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35):149-150.
〔9〕陶干臣,龙晓东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22(1):111-114.
〔10〕苏静,张秋芬.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的评价与分析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2):48-50.
〔11〕龚欣雨,王建珍,杨利娟.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J].体育教育,2012(8):69-71.
〔12〕郝海涛.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及其关系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6):111-115.
〔13〕井玲.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武汉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1):82-85.
〔14〕汤国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2):47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