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农村中学生体质成因及对策分析

2013-04-02张庆珍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质青少年

张 敏,张庆珍

(阜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青少年身体形态的正常发育,不仅仅受遗传、人种等先天因素的影响,而且与其生长的地理区域以及后天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经济状况和参与体育活动等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综合前期的研究数据显示[1],皖北农村中学生体质状况总体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形态发育较为迟缓,肺活量较低,身体素质各要素中速度和柔韧素质较好,但是上下肢力量和爆发力都显著低于全国同龄均值.综合各因素分析影响农村中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所在,为目前的研究热点青少年体质变化提供一定的指导和依据.

1 皖北农村中学生体质健康分析

1.1 皖北地理环境和家庭生活环境

皖北主要指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县市,国土面积约占安徽省1/3,人口总数达安徽一半,属于发展中的区域.地处黄淮海平原,工业相对落后,是传统的农业为主地区,史志上曾这样描述这片土地“襟带长淮,东连三吴,南引荆汝,其水洄曲,其地平舒,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淮南内屏,东南枢辖.”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旱涝又是比较集中的自然灾害,农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为了生计大部分的壮年男女劳力在农闲季节都陆续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其中阜阳地区是全国知名的人力资源输出大市.据2009年11月份的统计数字显示:阜阳市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初中生14.1145万人;寄住学校的留守初中生3.6004万人;独自生活的留守初中生2.7877万人[22].大量劳动力在面包与情感的矛盾中外出就业,只能将孩子寄予在亲戚或老人照顾.许多的农村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悉心照顾,日常生活根本不注意个人防御能力,饮食卫生习惯更差.在家庭劳动主力缺失的情况下,很多孩子在节假日必须帮助家里干农活,艰难的生活压力致使他们身心劳累、营养摄入不足,正常的生长发育得不到基本保障.从青少年身体形态发育指标身高、体重和皮褶厚度等数据差异说明了这一点,同时农村青少年的握力和速度较好也与她们从事体力劳动等有关.

家庭对于孩子的体质健康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祝高峰研究分析显示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营养膳食和卫生条件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2].农村中学生处于隔代监护或寄养环境下,较低的物质生活水平、贫乏的营养保健知识,更少涉及合理的饮食方法和教育引导方式以及较差的卫生状况极其不利于农村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据2002年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资料显示:中原地区城乡居民的摄食总热量低于全国标准水平[3],尤其农村学生对鱼肉蛋、水果蔬菜的摄入量偏低,导致人体所需各类维生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的含量不足.农村学生由于牛奶或奶制品的摄入量不足,导致农村中学生体内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和维生素D等营养元素的缺失,进而影响他们的骨骼生长及发育,直接关系到农村学生的身高发育普遍迟缓.综合大量文献:学生营养不良可以导致肌力、耐受力、记忆力下降和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诱发各种感染性疾病[4].此外,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家庭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为孩子的生活水准提供物质支撑,但由于监护人缺少营养膳食调配知识,过多摄入垃圾食品或快餐食物,直接影响留守青少年体重偏瘦或过胖的现象.

中学生体质健康在营养均衡和科学运动的双重作用下才能达到最好状态,而体育意识、动机及态度均受到家庭成员尤其是直系亲属的影响.吴庆媛研究认为:家庭中存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体质明显高于不锻炼的学生,家庭父母是否坚持体育锻炼是影响孩子体质增强或下降的最主要原因[5].李鹏等调查研究发现:家长受教育程度、从事职业、体育锻炼行为及吸烟状况等家庭背景情况都可能对学生体质健康有影响[6].皖北许多农村家长对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意识缺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过分重视文化课成绩,认为体育运动是浪费学习时间,严重忽视青少年尤其是面临中考的学生们体能的锻炼.工作条件、经济情况、生活压力等种种原因,皖北农村人员既要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又要完成繁重的田间农活,没有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更不要说督促孩子正常身心成长.狭隘的小农思想认为“田间劳作就是锻炼”,工作一天已经很辛苦何必再花时间和体力去做运动,家庭监护人陪孩子运动是少之又少,体育锻炼氛围的缺失影响了中学生的运动机会.农村青少年很少有时间为自己安排适当的体育活动,学习、生活中体力不支等现象多依靠营养品补充而不是体育运动的形式.这说明大部分农村中学生不但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根本没有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功能与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自制力,生活费用多余部分都“奉献给电视、网络、游戏等”,精神萎靡,体质衰减,学生的业余消费和兴趣慢慢离体育运动越来越远了.所以身体素质都处于自然增长阶段,没有依靠体育锻炼来增强和提高各方面的身体素质的认知.在皖北区域农村非独生子女家庭所占比重较高,乡村居民整体人均收入偏低,农村体育工作又比较落后,以至于很多村庄根本找不到正规的体育运动器材.同时农村较差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也限制了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这都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受损的因素.

1.2 学校和体育教育外环境

中学时期是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最好时期,农村中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是在学校.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是影响和制约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罪魁祸首之一,我们不得不考虑农村中学学校体育所扮演的角色.农村中学领导老师的视野相对较小,对体育的功能知之甚少,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带有有色眼镜,缺失体质健康教育方面的文化课教学,形成了上至领导下至学生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课外体育活动更是自由发展.部分较好初中学校每周有一到两节体育课,初三为了追求升学率不少学校把体育课降至一节或者完全取消,有的农村寄宿学校基本没有正规的体育课.皖北农村中小学的经济条件限制,有的农村学校的操场是名副其实的“草场”,个别学校连一块学生活动的空间都很难保证,有学校根本就没有运动器械,这都打击了中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从教学安全角度考虑在开设的体育课程中取消自认为存在危险性的项目或器械,导致部分肥胖或不愿意运动的学生更加远离体育锻炼,造成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课间操和课余体育锻炼也由于受到场地小等限制,不能满足全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而采用分班或分年级轮流做操,变相地减少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平时学校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的形式和频率都很低,有的学校一年仅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

在学校体育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是组织和调动青少年体育参与热情的关键所在,农村中学对体育课程的歧视难以调动体育教师引导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很多农村学校没有专职体育教师,体育课大多在班主任或其他兼职教师的带领下跑跑玩玩,这已成为制约农村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另外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几乎没有进修、在职培训或跨校交流的机会,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很难提高,完全依靠前人的经验勉强混日,体育教学涉及内容简单、无趣,组织呆板、过程单一,致使一些学生感觉比较枯燥;许多可以促进学生耐力和心肺功能发展的体育锻炼项目被取消,出现体育课不是按教学大纲做,而是按照学生的兴趣做的现象,失去了体育课的锻炼意义.如遇阴雨天气则直接改为自习课或其他文化课替代,减少仅有的体育锻炼时间.

1.3 社会人文因素

皖北地区是安徽省经济比较落后的区域,虽然土地肥沃但农业发展缓慢,主要种植是粮食作物没有太高的经济效益,为了生计大批农村年壮劳动力远离家乡进城打工,农村主要居住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孩子.目前政府部门迫切解决的是经济的发展,一切以经济为中心,但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地区经济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文体、教育的投入更进一步被边缘化.地方政府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的体质问题更为省略,间接影响农村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虽然阜阳地方政府从2005年起实施了“留守孩子关爱工程”,也于2010年起开工建设719个“留守儿童之家”[7],这两项民生工程的实施对留守儿童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和教育起到了较大作用,但却忽略了留守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所调研的农村地区,相关体育健身文件执行不够,几乎没有什么健身器材,有的也早已斑驳陆离,面目全非.农村整体的健身意识缺乏,健身氛围不浓,参与健身的人群很少,他们日常的劳作已很辛苦,根本无暇去做合理、科学的健身锻炼了.青少年学生对周围社会关系的依赖性比较强,其生长发育程度受到身边人群的干扰较为明显,在这种环境下,农村青少年的体质状况自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社会舆论方面对农村体育意识的宣传力度不够,要有全民健身的正确导向改变当地人的体育观念,优化农村学生的成长环境,努力营造全员关注、社会重视的和谐氛围,最终改善农村中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8].

2 皖北农村中学生体质现状的应对措施

2.1 从家庭视角关注留守青少年体质健康

合理健康的膳食搭配是青少年学生身体形态正常发育的基础.关注农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首先从最基本的膳食营养着手.各种营养元素是青少年学生生长发育的前提,是物质基础;身体运动是青少年学生正常生长发育的推进器.农村的医疗保健人员应加强营养健康的宣传力度,既要进行基本的医疗保障,又要更通俗、广泛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加大合理饮食、健康饮食意识的普及,开具可行的健康膳食搭配处方指导民众.现代健康指导模式主要是对生活方式的干预,是营养学知识与摄入能量基本平衡,从饮食上调理,弥补膳食营养中摄入不足的维生素、矿物质、钙、铁等微量元素,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坚持“治未病”.组织社区或农村服务自愿者下乡指导,除了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的宣传以外,更要充分强调膳食营养的问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原来“吃不饱身材矮小”的问题,过量的食用高热量、多添加剂的食品对于青少年身体也会有很大的负面作用.通过培训指导可以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中学生生活、学习和体育锻炼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助于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引导,全方位提高孩子们的体质健康.尤其是在青春发育期,适宜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促进身体形态的健康生长,体育锻炼可以使瘦体重增加,从而改变身体成分和形态,身体形态得以协调匀称发展.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和形成正确的运动观念、机能和习惯,增加和同学伙伴的团结互助精神,真正去享受和体验体育运动.同时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在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不能将辛苦赚来的钱完全用在为子女盖房、购置汽车等奢侈品上,而是应该为家庭成员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医疗保障,为子女提供完善的教育环境.农村家庭应改变观念,增加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消费投入,在保证合理营养的情况下增加体育器材或体育消费的投入,多方面督促学生进行业余体育锻炼.目前很多农村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是积极,但对体育的投入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体育花费上的力度还是较小的,他们需要科学引导.

2.2 学校与教师教育

从学校角度考虑,皖北农村学校方面尽量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偏差,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坚持认真贯彻两个《条例》,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确保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一定制定的任务多么科学、运动量非达到一定限度,重点是真正做到循序渐进而逐渐达标.学校还应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健康的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各种互助制度以及激励方式保证学生的体质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可以在留守青少年较多的地区,加大力度培育高质量的寄宿学校.学校餐厅应改变传统供餐模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营养顾问,合理安排学生的膳食搭配,实行营养配餐制,从而为学生提供科学的饮食结构.另外,农村寄宿学校还可以为学生配备生活老师或由班主任兼任生活老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最为关键的是转变教师的观念,尤其是领导者要率先改变观念,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引导全体教职工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每一位教师充分感受体育在强身健体、培养情操、弘扬民族精神和启迪智慧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发挥体育运动的功效.每天抽出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跑步,并不会过多占用学习时间,关键是如何把握.简单的运动形式和方式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全面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根本不用考虑场地、器材的问题.另外要使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真正承担起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社会责任,加强学生体育活动由“赶鸭子上架”向“习惯参与”转变.

农村中小学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贯彻落实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力度,与发达地区中小学结成联谊学校,促进本校体育教师提高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创造机会为体育教师提供在职培训,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和提高技术水平,使他们突破陈规、积极创新、因地制宜推进体育课程的改革.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地形、地貌等条件,合理开发利用简单易行的对器材要求不高的运动项目,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或健身运动.学校体育设施的增加要体现出适合中小学生年龄和身体发育特征,有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能体现学生体育锻炼的娱乐性和品种多样性的参与热情.皖北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除饮食、医药等外,还有花鼓灯、五禽戏、民间传统武术杂技等地方风情养生健身形式.地方民俗体育活动既传授生存技能,有促进社会交流、抒发个人对生活的激情.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探究和发掘区域民间运动项目,结合学校特色和地方自然条件进行教材化改造,注重生活化体育锻炼与学校体育的结合,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展现出轻灵柔和的形体美;另一方面也发扬传统民间体育文化的内涵[8].民间民俗体育健身项目走进课堂,简单的运动形式既能锻炼农村孩子们的身体,同时节省体育经费开支,又可以传承这样的优秀民间技艺.农村中小学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领导,大力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农村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工作,让他们从小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和意识,让运动逐渐成为青少年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思想上从被动参与体育锻炼向主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转变,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对策,从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综合提高.

2.3 社会重视和监管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其体质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政府机构、社会职能部门和家庭环境齐抓共管,效果方才明显.地方政府在做好劳务输出的同时,依托地区特色,整顿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创建更多的就近就业机会,培养当地人民为高素质的劳动职员或管理人员,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政府应主动承担教育责任,投入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当地卫生环境.在留守青少年相对集中乡镇,有政府牵线,社会各界参与,集资建设一批规范的寄宿制学校,或者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现有的寄宿制学校有所倾斜,加大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力度,引进专业体育人才,改善学校体育器材等硬件设备,为留守青少年构建和谐的成长条件.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工作,不仅是社区健身器材的财政投入,例如给农村送些体育器材,在公路附近建设两片篮球场,而应真正地深入到农村,了解百姓的体育健身需求,解决他们健身知识的匮乏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兄弟开展体育活动普及工作.加强建设与完善农村社区健身路径,在设施布置、场地匹配等方面为农村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锻炼创造社会氛围[9].

构建农村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一个完全健康的青少年需要身心综合发展,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都能保持在最佳状态.家庭经济收入与医疗卫生资源的可共享性变相在制约青少年体质健康成长.在农村地区应提供免费的医疗保健资源,为青少年学生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并形成制度坚持下去,对农村中学生存在的健康问题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能更好的保障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和政府部门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开展全面健身活动,以各种各样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带动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改变人们的体育锻炼观念,从而影响农村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关于农村青少年的体质监测数据并不系统,在农村地区应该更完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测量监控系统,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制定科学的发展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农村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计划要以社会支持为基础,系统分析周围社会环境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有利于农村学生体质发展的健康社会支撑网络系统.社会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将体质健康监测、运动预防学、膳食营养学,学校体育学以及社会体育学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共同有效增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3 小结

皖北农村中学生身体素质是完全是自然发育过程,其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这和家庭背景、经济生活水平和后天体力劳动、锻炼习惯密切相关.皖北农村的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小农意识”仍然严重存在于农村家长们心中,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对于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难以理解,不愿给予较大的经济投入,较低的体育消费也制约了农村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强化农村中小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意识,增加农村地区中小学校体育教师质量建设,激励体育专职教师发掘区域特色体育运动形式,把散落民间的趣味性、健身性的运动项目引进课堂,既能充分发掘当地丰富的民俗、民间体育项目,以促进农村青少年体质的健康发展,最终改善农村学生的健康状况.

国家和相应机构应支持农村学校积极与社会体育组织相结合,获得民间和社会团体的资助,通过比赛奖励等方式有利推动农村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开展,同时能够很好的增强青少年组织能力和对社会、团体的责任与道德修养.社会和新闻媒体应加大对皖北农村学生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农村中学生的良好氛围,正确引导农村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及产业的相关投入,使体育消费的投入与身体体质健康的收益呈正比发展.

〔1〕张敏,吕新颖,何启安,等.皖北农村留守青少年体质现状与对策研究[J]. 辽东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17(30):257-262.

〔2〕祝高峰.安徽某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及影响生长迟缓的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8.

〔3〕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S].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2009.12.

〔4〕何嗣胜,陆劲萍,何义林,等.2007年安徽省枞阳县城镇及乡村地区中小学生体检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2009,24(4):277-279.

〔5〕吴庆媛.2000~2005年南昌市10~16 岁学生体质变化的比较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6〕李鹏,马力.家庭背景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4):73-76.

〔7〕牛桂琴. 留守儿童之家撒播成长快乐[N]. 阜阳日报,2010-5-23(03).

〔8〕张敏,何启安.皖北农村留守青少年体质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97-99.

〔9〕陈玉忠.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若干社会学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83-90.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质青少年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青少年发明家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