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

2013-04-02纵艳芳贾爱萍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俱乐部课外体育锻炼

纵艳芳,童 锦,贾爱萍

(1.3安徽财经大学 体育教学部,安徽 蚌埠 233041;2.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安徽 蚌埠 233000)

高校体育俱乐部作为体育改革的标志性课题自80年代悄然兴起就受到了极大地关注.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到底要开展什么样的教育?以什么样的体育形式更适宜现代高校体育和社会的需要等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1].据冯火红等人对国内42所普通高校调查得知,有29所已经开设体育俱乐部,有13所目前还没有开设体育俱乐部.普通高校是否开设体育俱乐部主要取决于主观方面的积极态度,如是否重视体育改革、是否重视学生对体育的需求等.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与大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的需要相一致.因此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将是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1 研究对象

我校2009级本科学生.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收集有关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文献资料40余篇,对目前国内外高校俱乐部情况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2.2 问卷调查法

设置学生问卷,了解我校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2.3 数理统计法

跟踪观察我校学生参加大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测试情况,根据成绩进行分析,运用EXCEL200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3 体育俱乐部的涵义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中的一种体育文化现象,在体育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由学生们自发成立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团体.它是以各种体育活动项目为单位的俱乐部形式的学生社团组织.学生课余时间,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从事各种体育娱乐活动和体育竞赛,使学生切身体验到俱乐部的管理、经营、训练及体育比赛的组织.通过行为角色的转变,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增加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的机会,这对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有很大帮助.

体育俱乐部在国外大学相当盛行,有些国家中小学也有体育俱乐部.如日本的体育俱乐部是以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存在,分成两类,统称为课外体育俱乐部.一类安排在课表内,称之为必修体育俱乐部,要求全体学生参加;另一类称之为自由体育俱乐部,学生可以自由参加.在德国,学校体育除体育课外,其余的体育教育活动一般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展开,有校内体育俱乐部和校外体育俱乐部之分,但两者的特征和模式均与社会上的体育俱乐部相似.而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体育俱乐部是以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存在的[2].从以上可以发现,国外的学校体育俱乐部是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存在的.

4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特点

4.1 在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中心,发挥教师的特长;在教学目标上,体现学生的主动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拥有“三个自主’,即自主选择学习项目,自主选择老师,自主选择时间.同时让学生自己确立目标,自己评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面向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采取新生一入学即按个人兴趣、志向选择专项,打破原有的系别、专业、班级建制和年级界限,进行网络选课学习,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达到学好体育知识和技能,增进健康的同的[3].这种教学模式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强化特长,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4.2 有目的、有计划地定期举办各类俱乐部赛事,推动校园文化活动,促进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形成一种具有较高层次的、多元化的校园体育氛围,正确引导和规范大学生体育生活,使高校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活动保持连续性和统一性.

4.3 运用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手段进行管理,改变长期以来学校一切体育经费由国家拨款、体育经费短缺、设施陈旧简陋的状况,让学生进行自主合理的健康投资,增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5 我校实施体育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的原因分析

5.1 我校体育课教学现状

我校在2008年之前,体育课教学模式是大学一年级进行普修课教学,学生在专业课之外的空闲时间内,自主选择任课教师.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二年级专项学习打基础;二年级开设两学期体育选项课;我校自2008年以来,大一学生直接实行自主选择体育项目和体育教师,其组织形式是学生在体育课规定的时间内,从教学管理软件上自主选择体育课开设项目,并自主选择任课老师(即打乱原行政班级,实现了二个自主);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掌握的专项技术为主的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项兴趣和能力,使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学生的成绩评价方式为平时成绩、实践考试和技术评定三者相结合;所开设的体育选项课程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轮滑、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网球等;以上均为我校实施“三个自主”的俱乐部型教学模式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5.2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度和时间

从调查中显示:我校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在1-2次的学生占45%,3-4次的占23%,4次以上的仅占13%,,仍有19%的学生没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这部分学生应引起注意;而且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群当中,大多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偏少,每次2h以上的占8%,1-2h的占17%,0.5h-1h的占75%,从这些调查数据不难看出,按他们的年龄是远不能满足实际的体育需要,体育锻炼必须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才能达到良好的锻炼身体效果.前苏联、日本等研究学者认为: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人每天参加一小时以上的一般运动强度的锻炼为宜,而我校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锻炼的不足一半,强度显然不够,尤其是女生更为明显,这说明我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水平与参与锻炼的情况有较大差距,虽然思想认识水平较高,但实际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却处于较低水平,现在举国上下正在推行阳光体育工程,为此,学校体育部门和行政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

5.3 我校学生参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与分析

我校从2005年起开始对本校学生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其测试项目有肺活量、身高与体重指数、握力、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哈弗台阶实验.这些项目分别体现了学生的心肺功能、肢体力量、速度、耐力等生理指标.根据09级学生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09级新生入学后第一学年的优秀率和合格率指标普遍较高,在第二学年、第三学年学生优秀率和合格率明显下降,呈递减趋势.分析其原因,除了学校重视之外,学生的第一学年课程相对较少,学生课余时间多,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和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以及一年级的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体育课学习,学生的各项生理指标均较高,优秀率达到46%.而到了第三学年因为体育课结束后,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压力或是考研、找工作等原因,没有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锻炼的时间保证不了每天一小时,导致各项生理指标有所下降.综上所述,单靠第一学年每周仅有的两节体育课是难以实现学生体质的明显提高[4].虽然学校和各院系也有举行一些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但是参加者往往是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一些胆小的或是体育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更少.所以通过体育俱乐部有效地利用学生课余活动时间,把学生合理地组织起来并以此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从而养成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

6 我校开展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分析

6.1 我校体育师资力量充足,且能充分利用自身专业资源优势

开设俱乐部重在体育教师的指导.目前我校体育教学部有专任教师28人,有着系统的体育基础知识,扎实的专项功底,每位教师除了有自己的专项外,还要具备两个以上的其他项目的开课能力.其中篮球专项4人;排球专项3人;足球专项3人;武术专项3人;田径专项4人;体育舞蹈专项4人;健美操专业3人、轮滑专项2人;瑜伽专项2人;且有较强的敬业精神,思想观念转变快,对体育的理解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对以往学校体育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感触颇深[5].为我校体育俱乐部的实施提供了人才保证,同时实施体育俱乐部制也会给全体教师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场所.

6.2 我校场地器材、设施配备较为齐全,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充裕的活动场所

我校现有400米标准塑胶跑道两块,综合健身馆1个,室内乒乓球台近40张,标准篮球场地30块,排球场5块,网球场4块,羽毛球场地4块,设施完备,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教学、课余训练和比赛的要求.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1.1 突破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将“俱乐部型教学模式”引入传统教学之中,将单项体育教学内容列入各俱乐部进行教学,使单项体育运动系统精深的教学代替传统教学中多而杂的体育内容是我们学校目前教学的当务之急.

7.1.2 实施俱乐部式教学,不仅使学生在课上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而且学生经过四年俱乐部全面、系统的专项学习、训练之后,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以及自身的运动技能都会有很大提高,学生在宽松的俱乐部学习与训练中出现主动学习的态势,逐步形成科学的体育观,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2 建议

7.2.1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需要多方面的通力配合与协调才能发挥出最佳效益[6].建议在进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时,必须要得到学校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与大力配合.

7.2.2 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同时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在加强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的同时,加大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

〔1〕陈旭华,等.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2〕冯火红,等.对部分普通高校开设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3〕覃林.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发展初探[EB/OL]http://WWW,evchina.com.cn7wqzz/xxk/200636/xkjy/200636xkyl0.htm.

〔4〕吴秋林,等.华东区高校体育俱乐部运作情况调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5〕罗智勇.实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组建体育俱乐部[J].体育科技,2002(3).

〔6〕周健林.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科研,2001(3).

猜你喜欢

俱乐部课外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小满课外班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