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地面运行管理研究
——以ZH航空公司为例
2013-12-25万畅,付洋
万 畅 ,付 洋
(1.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2.珠海航空有限公司, 广东 珠海 519040)
1 背景需求
中国民航业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每年航班量都在大规模增加。各航空公司之间竞争日益激烈,提高航班正常率,提高服务质量等手段成为各航空公司赢得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地面运行效率是提高航班正常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S航空公司某一年正常率的统计,影响正常率的三大因素分别为天气(36%)、流量控制(40%)、现场运行保障(12%),其中天气原因难以控制,由于流量控制受多个因素影响,航空公司方面可以努力的只能通过尽早完成地面保障,让机组较早向空中管制单位申请时间来缓解,因此,提高现场运行保障率是提高航空公司正常率的可行解决方案[1]。
ZH航空公司的基地位于珠海机场,长期以来受当地经济及周边机场影响,机队规模一直没有很大发展,从1995年成立到2010年一直保持5架运力。但2010年之后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航空市场需求量大幅增加,出港旅客人数从2009年的70万迅速增加到2012年的200万,并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ZH航空公司的母公司S航空公司已计划以每年增加2-3架飞机的速度向ZH航空公司投入飞机。ZH航空公司原有的地面运行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机队规模的增长,只有高效的地面运行管理模式,才能为公司建立一个高效可靠的地面运行管理系统,也才能帮助公司提升地面运行管理效率[2]。
2 ZH航空公司地面运行管理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ZH航空公司所管理的机队规模较小,地面保障压力也相对较小,在现场运行管理方面一直沿用粗放式的管理,这样的管理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 缺乏现场运行整体流程系统分析和优化
航空公司现场运行是一个典型的业务流程,整个流程的主要目的是安全、高效的完成不同种类航班的地面保障工作。ZH航空公司目前的现场管理只是要求各个保障单位尽量完善本部门的工作流程,但未将整个现场运行保障做为一个流程进行分析。这样,会导致公司在整体的人力物力投入时难以做到合理化。由于各个单位只考虑如何优化自身流程,而整体上没有一个统一的分析和优化,导致各单位的优化结果难以完全发挥作用,整体保障效率难以提高。
2.2 管理中未融入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在当今企业管理中,有许多好的理论和方法能明显提高运作效率。ZH航空公司的现场运行管理因未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也未将相关管理理论融入管理实践,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持,也成为ZH航空公司现场管理运行效率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
2.3 信息化管理手段不够成熟
现代企业管理中,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已成为一个趋势,网络平台、手机平台的广泛应用,已帮助不少企业提高了管理效率。ZH航空公司在这方面也有一定的进展,目前办公已实现无纸化和网络化,但在现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管理手段还未成熟。
3 基于网络计划理论的地面保障流程分析与优化
为提高ZH航空公司现场运行管理效率,需要对地面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地面运行管理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对保障的流程进行优化,提高保障效率[3]。下面以波音737快速过站保障流程的分析和优化为例,阐述如何利用网络计划理论对保障流程进行优化,以提高保障效率。
3.1 网络计划技术
网络计划技术是指用于工程项目的计划与控制的一项管理技术[4]。依其起源有关键路径法(CPM)与计划评审法(PERT)之分。目前,这些方法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科研等计划管理中,对缩短工期,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网络计划技术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网络图
网络图是指网络计划技术的图解模型,反映整个工程任务的分解和合成。分解,是指对工程任务的划分;合成,是指解决各项工作的协作与配合。分解和合成是解决各项工作之间,按逻辑关系的有机组成。绘制网络图是网络计划技术的基础工作。
(2)时间参数
在实现整个工程任务过程中,包括人、事、物的运动状态。这种运动状态都是通过转化为时间函数来反映的。反映人、事、物运动状态的时间参数包括:各项工作的作业时间、开工与完工的时间、工作之间的衔接时间、完成任务的机动时间及工程范围和总工期等。
(3)关键路线
通过计算网络图中的时间参数,求出工程工期并找出关键路径。在关键路线上的作业称为关键作业,这些作业完成的快慢直接影响着整个计划的工期。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关键作业是管理的重点,在时间和费用方面则要严格控制[5]。
(4)网络优化
网络优化,是指根据关键路线法,通过利用时差,不断改善网络计划的初始方案,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寻求管理目标达到最优化的计划方案。网络优化是网络计划技术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较之其它计划方法优越的主要方面。
3.2 地面保障流程改造
(1)确定目标
根据快速过站地面保障内容以及人力物力的投入,确定每个保障工作需要的保障时间,并根据各保障工作之间的关系,最终确定整个过站保障所需的时间。
(2)列出作业明细表
快速过站保障主要是指前一个航班在到达停机位后,后续开始的以下作业:对廊桥(客梯车对接)、下客、卸货(包括行李、邮件货物等装载在货仓的物品)、加油、机务短停检查、机供品配送、勤务清洁保障、旅客登机、货物装载、舱单传递、撤廊桥(客梯车)等,每项工作具体作业时间如表1所示。
表1 每项工作具体作业时间
其中每一项保障工作时间都经过评估和分析,如旅客登机,经过随机对100个737执行的快速过站航班上客时间统计,90%的航班都能在15分钟内完成登机。统计表如表2所示。
表2 保障工作时间评估分析表
(3)绘制网络图,进行节点编号
根据保障工作先后顺序和各工作之间的关系,绘制出网络图,如图1所示,其中每个节点为一项保障工作,节点之间的数据为保障工作所需的时间(单位为分钟)。
图1 网络图
对各项保障工作进行编号,将网络图转化成下面格式,如图2所示。
图2 转换格式后的网络图
(4)计算网络时间,得出关键路径
计算各路径所需要时间:
a.1→5→9→11→14=16-24分钟
b.1→5→9→12→14=16-24分钟
c.1→2→3→7→9→11→14=21-31分钟
d.1→2→3→7→9→12→14=21-31分钟
e.1→2→3→8→9→11→14=21-32分钟
f.1→2→3→8→9→12→14=21-32分钟
g.1→6→9→11→14=18-29分钟
h.1→6→9→12→14=18-29分钟
i.1→4→10→13→14=15-30分钟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路径e和f时间最多,路径e与f中不同的为舱单上传的影响较小,所以确定关键路径为f。
(5)对网络计划进行优化和执行
通过关键路径的确定,确认了整个快速过站的保障最大时间为32分钟,根据总的保障时间给每个保障单位分配了保障时间,要求各保障单位必须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工作。
4 地面保障流程优化效果
通过对现场运行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ZH航空公司现场运行保障效率明显提高。根据使用系统后两个月的数据统计,每个过站航班的保障时间从平均42分钟降低到38分钟,快速过站的保障成功率(在32分钟内完成快速过站的比率)从50%提高到90%。现场管理效率的提高对ZH航空公司的航班正常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航班正常率从72%提高到78%,因航班延误造成的旅客投诉明显减少。通过研究与实践,证实了通过应用管理理论和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航空服务质量。
[1] 杜黎.网络计划的资源优化和平衡[A].中国运筹学会第六局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湖南长沙,2000.
[2] 刘鲁江,夏琳.关于提高机场管制运行效率的探讨[J].中国民用航空,2011,(1).
[3] 胡运权.运筹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谢田军,郭健.提升航空公司机场地面服务运营效率措施初探[J].民航管理,2010,(1).
[5] 孙樊荣,张敏.航空公司运行控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