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风险视角下的国企公司治理

2013-04-0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委托代理价值

吴 亭

(安徽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财务丑闻事件使得人们一度非常重视内部控制理论与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但随着财务造假手段的多样化和隐蔽性,人们发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公司治理.2004年coso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明确了董事会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公司治理在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得到突显.本文在治理风险的视角下探讨国企公司治理完善.

1 国企公司治理概述

基于产权角度,国有企业是指国家拥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产权,并且通过产权的拥有程度对企业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企业.本文研究的国有企业是指我国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企业).不包括国有参股企业.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理论界开始从各个角度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展开研究.譬如张维迎、吴敬琏、刘伟等在1994年就开始提出在国企改革中借鉴和吸收当代公司治理理论.至今,我国理论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国企公司治理:(1)公司治理内涵.由于理论视角的不同,有点学者将“corporate governance”理解为公司治理结构,有的学者则理解为公司治理.(2)国企“内部人控制”问题.(3)国企上市公司治理.(4)“新老三会”.(5)公司治理准则.(6)国企公司治理对企业风险影响.主要是从董事会特征、高管特征、股权结构、公司治理水平等方面展开研究.从国企公司治理研究总体上来看,目前在很多方面还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很多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一些问题上,理论落后于实践.

2 治理风险概述

治理风险作为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一项课题已逐渐引起理论界的重视.早在1999年David Crichton—Miller and Philip B.Worman就提出了治理风险的概念.他们认为治理风险是指因公司治理制度设计不合理或者运行机制的不健全而给公司的持续经营带来的不稳定性及对公司总价值的影响,从而对投资者的利益产生威胁.在我国国内,李维安、曹廷求在2004年提出商业银行最大的风险是治理风险,随后李维安在2005年指出了研究治理风险的重要性,他认为很多顶级金融机构的垮台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治理缺陷所导致的公司治理风险.2006年胡霞和2007年的刘红霞、韩源分别研究了证券公司和董事会的治理风险.2011年曹廷求、钱先航从公司整体角度定义了治理风险,并对其进行理论上的度量.

但目前理论界没有把公司治理的创新行为纳入治理风险研究体系.

从会计角度来定义治理风险就是治理措施最终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损失.一项治理措施未来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增加同实施这项治理措施所付出的成本之间的差额.若差额大于0为治理收益,反之差额小于0为治理损失,即企业存在治理风险.差额为治理风险的大小.治理风险具有如下特征:

(1)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通常不会轻易被人发现.因此,量化治理风险的难度较大.

(2(治理风险不受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企业风险.不存在经营风险的企业却有可能存在治理风险.

(3)治理风险通常会经历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会爆发.

(4)治理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往往是剧烈的,比如公司价值骤降甚至破产.

3 国企公司治理风险产生的原因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从2003年成立就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进行完善与改革.然而随后的两年先后出现的中航油、中储棉、中国诚通等公司丑闻,促使国资委痛下决心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国企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但现实中,国有企业集团不断扩张的规模和升级与现有的国企公司治理运行现状之间不相适应.究其原因,主要是委托代理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曾经有人做过一项调查,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持股主体有:集团公司、国资局、国有资产经营或控股公司、行业主管部门、财政局等.(2)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工作效率不高,作为公司治理核心的董事会在人员结构、素质、职责、评价和考核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使得公司治理效率低下.(3)监事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地位不够独立,缺乏相应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监事会不能正常履行制约和监督职能.

上述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是治理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下面从另一个角度即公司治理的整体角度来分析治理风险产生的原因.

3.1 被动性公司治理

所谓被动性公司治理是国家制定的公司治理规则和相关法律的实施.侧重于事后治理和控制.国家制定的公司治理规则和相关法律一般情况下分为:强制性、半强制性和宽松性.它们分别对公司的治理风险产生不同影响.强制性的公司治理规则要求所有公司必须达到准则要求,否则会被处罚;半强制性的公司治理规则要求公司在一定范围内履行,如果不履行,不会被处罚,但要给出解释;宽松性公司治理规则鼓励公司履行,如果不履行,不会被处罚,也不需要给出解释.治理风险是否存在和治理风险的大小依赖于公司治理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之间差额.

3.2 自发性公司治理

所谓自发性公司治理是企业自主治理意识的体现.侧重于事前和事中治理和控制.这种环境下治理风险同业依赖于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之间的差额.通常情况下,自发性公司治理的程度越高,治理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就越小.

4 完善国企公司治理,有效规避治理风险

4.1 构建价值创造目标导向下的公司治理理论

上述分析的国企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国企公司治理采取的委托代理理论.安然事件所引发的关于会计信息披露、公司信息透明度等方面的研究,推动着理论界将构建公司治理的理论起点从委托代理理论转为价值创造.通过企业的价值创造流程所构建的公司治理理论体系中,公司治理为价值创造目标服务,其研究对象为所有价值创造要素及其提供者,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委托代理理论下的职业经理人和股东.

价值创造导向下的公司治理理论是涵盖委托代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企业自两权分离后,公司价值创造中最重要的两种生产要素是资本和管理能力,所以公司治理中主要任务是协调股东和管理人员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委托—代理关系.但现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除了股东和经理人,还有员工、债权人、供应商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现在的价值创造导向下的公司治理是在委托代理基础上的扩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价值创造主体增加.包括股东、经理人、员工、供应商、经销商等.(2)价值创造客体增加.包括资本、管理能力、劳动力、原材料、销售渠道等.主体和客体通过价值创造模式的协调和责权利的安排,实现整个企业的价值目标.

价值导向下的国企公司治理理论可以有效规避治理风险.第一,它可以避免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该理论体系考虑了所有价值创造主体,并且按照其重要性程度,进行责、权、利的分工和安排.这样避免了多头领导,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风险.第二,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运行效率有所提高.所有的价值创造要素及提供者都是通过价值创造模式来协调.公司的价值创造模式下,经营目标明确,共同的目标将内部治理的各个部门结合起来,通过责权利部门和董事会、监事会等部门协调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使得公司治理机制与企业创造模式协调一致.从而降低治理风险.

4.2 监管部门要到位,在充分了解公司信息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治理规则

在被动性公司治理下,治理规则若定的太高,公司实施起来必定存在一定难度,这样反而会增加治理风险.所以制定合理地治理规则是降低治理风险的途径之一.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充分了解公司的信息,并且做出合理地估计.

4.3 积极采取自发性公司治理

首先,自发性公司治理要配套一些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内部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其次,合理估计预期治理收益和治理成本是有效降低治理风险的关键.在预期治理收益小于预期治理成本的情况下,企业尽早主动采取相关措施,避免治理风险的发生.在被动性公司治理下,可能会出现因为治理规则的高标准而使得公司被迫选择自发性公司治理.

〔1〕高汉详.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被动回应还是主动嵌入.会计研究,2012(4).

〔2〕曹廷求,钱先航.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基于治理风险视角的分析.会计研究,2011(7).

猜你喜欢

委托代理价值
代理圣诞老人
代理手金宝 生意特别好
一粒米的价值
绩效评价在委托管理酒店中的应用
“给”的价值
治理现代化:委托制下的权力清单制
招标代理中的授权委托——以案说法
胜似妈妈的代理家长
委托理财忌保底 投资风险需自负
一个村有二十六位代理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