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陆文夫作品的茶文化内涵

2013-04-02高建国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陆文夫茶馆饮茶

高建国

(苏州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茶,是陆文夫生活、创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多篇散文写到茶,比如《茶缘》、《门前的茶馆》、《梦中的天地》、《得壶记趣》、《人走与茶凉》等;小说《美食家》也有笔墨涉及饮茶(比如对苏州阊门外石路茶楼的描写)。这些作品为读者打开一扇窗口,透过它可以了解陆文夫的饮茶生活、饮茶情趣与饮茶理念。陆文夫的茶生活和笔下的茶文化,也受到作家们的关注。李国文的《文夫与茶》,饶有兴趣地写到陆文夫在宜兴的买茶经历;李晓的《与陆文夫喝茶》,深情回忆了陆文夫在“老苏州茶酒楼”与青年作家相会的情景;范小青的《给陆文夫老师送茶》,生动描述了陆文夫和她的师生茶缘。它们都是解读陆文夫作品“茶文化”内涵的重要依据。

陆文夫的文学作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美食文化是重点。所以,他的中篇小说《美食家》一经问世,特别受到关注,评价也很高,作者甚至被冠以“美食家”称号。所谓美食文化,包含了“饮”与“食”两个文化构成。本文论述的“茶文化”,就是“饮”的一部分。但在陆文夫作品的研究中,对其“酒文化”的关注比较多,而研究其“茶文化”的成果相对较少。本文在这方面做点尝试性探讨,以期为陆文夫作品的阅读与诠释,提供一个新视角。

展示传统文化

陆文夫在作品中多次写到自己饮茶,这与他热衷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无关系。陆文夫孩童时代的生活,尚存晚清和民国时代的文化余脉,记忆中的岁月,既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存的艰苦与温馨。它们给陆文夫人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份记忆也丰富了他的文学创作素材。成为作家之后,他便用笔将其绘成一幅幅怀旧而温馨的文化景观,刻意展现传统文化中那些富于诗意的社会画面与生活经验,从而构成文学创作的一个特点。陆文夫与茶相关的那些文字,便凸显了这种特色。

童年陆文夫,一直跟祖父祖母生活。他在散文《茶缘》中,这样写祖父煮茶的情景:“我祖父在太平天国年间从苏南到了苏北,没法上茶馆了,自己独饮。他自制了一个小泥炉,劈了许多短柴禾,用一把锡壶烧水。”祖父的饮茶生活影响了陆文夫,他的一部分饮茶经验,也成了陆文夫成年之后饮茶的一种方式与标准。比如,储存茶叶须保持干燥,喝茶的档次要内外有别,买什么茶叶要看经济水平。“祖母告诉我,茶叶要放在坑洞里,那里干燥,可以防霉”,“祖父早晚都喝茶,没事更要喝茶。他不用坑洞里的‘六安瓜片’,那是待客的,平时喝的茶叶也在坑洞里,用纸包着,是从南货店里论斤称回来的,很便宜”。[1]20-21这些褪色的岁月风景,如今也变成了陆文夫的生活经验。包括童年陆文夫跟祖父上街买茶的所见所闻,一样增长了他的饮茶知识。陆文夫说,“我跟着祖父上街时,常常站在南货店的柜台外面,看着那货架上巨大的锡罐,茶叶都是装在大锡罐里,上面写着雨前、明前、毛尖、瓜片等等。所以说我从小就认识了茶,知道它是开门七件事。”[1]21这是饮茶知识的启蒙,所以陆文夫在《茶缘》中写到茶叶品名的时候,落笔特别详细;成为文坛名人之后,他被公认为“品茶”高手。这些饮茶生活的精彩细节,是陆文夫与茶结缘的文化源头。

喝茶的人,也钟情茶壶。民间的私人饮茶方式,大都喜欢捧着茶壶喝茶。陆文夫也有这种饮茶习惯,这与童年时代生活在祖父身边的耳濡目染不无关系。陆文夫祖父是苏南武进人,当地有喝茶的习俗,尽管后来迁居苏北泰州,但饮茶的生活习惯却没有改变。陆文夫在散文中写道,祖父泡茶,一般都泡在白瓷茶壶里,“用滚开的水冲下去,然后就着壶嘴嗤呼嗤呼地喝。”[1]20-21这是江南居民饮茶的真实写照。而陆文夫也喜欢捧着茶壶喝茶,说明受祖父影响很大。陆文夫散文《得壶记趣》讲述,他年轻时从旧货市场淘到一把清代的紫砂壶,买这把壶就是为了“冬天捧着茶壶喝,还可以暖暖手。”[2]71可见传统文化对陆文夫生活方式的一种注入。它说明,作家对过去那些质朴的民间生活有着特殊感情,这体现了他的文化立场,也决定着他的人生态度与写作重心。陆文夫用文学的方式,续写着让他难以忘怀的文化传统,带给读者别样的文化享受。

描绘民俗画卷

陆文夫作品中的茶文化内容,阅读起来犹如一幅幅五彩斑斓的民俗画。这是江南特有的地理、社会、生活风情、文化风貌的综合景观。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处于青春期的陆文夫,曾住在苏州的山塘街,对门有一家茶馆,相隔只有两三米远,陆文夫在散文中写道,“那茶馆店就像是开在我的家里。我每天坐在窗前读书,每日也就看着那爿茶馆店,那里有人生百图,十分有趣。”[3]145

在陆文夫的视线中,每天上演着这样的生活剧情:曙色朦动、鸡叫头遍的时候,对门茶馆店里就有了人声。茶瘾很深的老茶客们,此时睡不着觉,迷迷糊糊地跑进茶馆,将一杯杯浓茶灌下肚,这才算真正从梦中醒来。喝完茶再去吃早点。之后有人上班,而大多数人却留在茶馆里不走了,继续喝茶,“像老母鸡孵蛋似的,坐在那里不再动身”。[3]145茶客们喝茶的姿态,也有特点,“许多人左手搁在方桌上,右脚跷在长凳上,端起那乌油油的紫砂茶杯,一个劲儿地把那些深褐色的水灌进肚皮里。这种现象苏州人叫做皮包水。”[4]139生动形象的茶馆景象,似乎就是徐扬所描绘的《姑苏繁华图》中的一角,它写到了茶客们特殊的生活习惯与饮茶状态,也印证了江南茶馆存在的社会基础。

陆文夫还从深层次写到了茶馆在当时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加深了人们对江南茶馆的了解与认识。陆文夫在散文中写道,这茶馆除了喝茶,还有其他功能:一是做生意。“卖香烟、瓜子、花生的终日不断,卖大饼、油条、麻团的人是来供应早点。然后是各种小吃担都要在茶馆的门口停一歇,有卖油炸臭豆腐干的,卖鸡鸭血粉汤,卖糖粥的,卖小馄钝的……间或还有卖唱的,一个姑娘搀着一个戴墨镜的瞎子,走到茶馆的中央,瞎子坐着,姑娘站着,姑娘尖着嗓子唱,瞎子拉着二胡伴奏。”[3]145夜间的茶馆,还有前来卖唱的演员,类似书场里的演出。用陆文夫的话来讲,就是“琵琶丁冬,吴语软侬,苏州评弹尖脆悠扬。”[4]140这是一幅江南特有的风俗画,会在读者脑海里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迹。二是交流信息。江南的茶馆是嘈杂而无序的,“喝茶的人当然要高谈阔论,一片嗡嗡声,弄不清都是谈些什么事情。”[4]140在这人群中,有为了生意前来交流信息的茶客,也有长时间不见的挚友,相约在此碰头聊聊天,那情谊也就从升腾的茶雾中,变得有情有味了。三是评理。大家把某些民事纠纷拿到茶馆店评说,称作吃“讲茶”。年轻的陆文夫,显然对这种热闹场合很感兴趣。他说:“有人吃讲茶时,我都要去听,那俨然是个法庭,双方都请了能说会道的人申述理由,和现在的律师差不多,那位有权势的地方上的头面人物坐在正中的一张茶桌上,像个法官,那些孵茶馆的老茶客就是陪审团。”[3]146当然,茶馆毕竟不是法庭,它缺少威严,所以评理的茶客们,动不动就大骂山门,大打出手,一时间茶壶茶杯乱飞,板凳桌子被砸。”[3]146温文尔雅的饮茶生活,竟会溶入惊心动魄的暴力插曲,这反差极大的情节场景,给陆文夫留下了深刻印象。别样的生活体验与细节观察,为陆文夫日后描绘生动形象的江南风俗画,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所以它给读者传达的文化信息是独特的。

反思社会问题

饮茶是人的一种生存行为,必然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折射社会的风云变幻与道德水平。陆文夫考察社会,能够以小见大,用一杯清茶反映万倾巨浪。陆文夫凭借这个独特视角,开掘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探究社会上出现的复杂现象,使其作品呈现了不一样的思想内涵。

在《人走与茶凉》这篇散文中,陆文夫用茶杯象征地位与权力。他认为,人在获得权力的时候,杯里的茶是热的,有人不断地为你的茶杯续水。当你失去地位与权力的时候,就会“人走茶凉”。所以陆文夫强调,人的一生不能全部寄托在那杯茶上。那是一种魔杯,会让人洋洋自得而丧失理性,也会将人引向孤独凄凉的境界。所以,大家要自带保温杯、保健杯,当有一天没人为你的茶杯续水的时候,仍能怡然自乐。为此,陆文夫力劝贪恋茶杯的人:“当你捧起那只魔杯时,你就只能把玩一番,认清它的魔力,用于对工作的推动,不要私自去饮那杯中的茶,宁可自备保健杯一只,渴了便饮几口。一旦走下工作岗位,也不会觉得什么茶暖茶凉了。”[5]24-25所谓的“自备保健杯”,所谓“自己泡上一杯浓浓的香茗”,就是一份属于自己的文化情怀。有了这种精神寄托,才能够俯瞰权利,淡泊旷达,从而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这种一杯茶里看世界的独特视角,让陆文夫作品散发出一种深刻的思想光辉。

他的散文《得壶记趣》也有这个特点。陆文夫年轻时买了一把清代鱼化龙紫砂茶壶,多年来一直用作喝茶,并未过多爱惜。随着作者在政治风浪中遭遇坎坷,这把古壶也饱经磨难,下放农村时曾一度成为女儿的玩具。陆文夫写道,“文化大革命的初期要破四旧,我便让龙壶躲藏到堆破烂的角落里。全家下放到农村去,我便把它用破棉袄包好,和一些小盆,红木小件等装在一个柳条筐内。这柳条筐随着我来回大江南北,几度搬迁。”雨后天晴,陆文夫又取出这壶,用来喝茶。然而有一天,当两位专家鉴定出这把茶壶的文物价值后,陆文夫有点不知所措了。首先是高兴,当年花八角钱买来一把名壶,实在是物有所值!“高兴了一阵之后又有点犯愁了,我今后还用不用这把龙壶来饮茶呢,万一在沏茶、倒水、擦洗之际失手打碎这传世的珍品,岂不可惜!忠实的侍者突然成了碰拿不得的千金贵体,这事儿倒也是十分尴尬的。”举棋不定之际,陆文夫悟出了一个道理,“世间事总是有得有失,玩物虽然不一定丧志,可是你想玩它,它也要玩你;物是人的奴仆,人也是物的奴隶。”[2]72这就是一种哲学化的人生态度,也是我们看待世界的一种辩证思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这种处世待人的态度,使得陆文夫看待世界的目光沉着淡定,从而能够从寻常小事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内涵来。

寄寓真情实感

陆文夫对茶有特殊的感情。他在《茶缘》中这样写道,“文界中有所谓的‘三一律’,即一杯茶,一枝烟,一本书。烟,有害;书,有好有坏;唯有茶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还能同甘共苦。”有了这种明智而理性的生活立场,所以陆文夫饮茶,不分优劣,不拒贵贱,有则满足,视条件而定。他说,“有钱的时候可以喝好茶,喝名茶,钱少的时候可以喝炒青,再少时可以喝茶末”。[1]21这种喝茶态度,正符合茶的“有利无害”品性,二者可谓“情投意合”了。但早年的陆文夫,并不喜欢喝茶。他说,自己年轻时“一直不喝茶,直到开始写小说之后还是不喝茶。写作的时候案头都是放着一杯水,一天要喝两瓶水。”[1]21后来爱上喝茶,是好友叶至诚的热情行为所致。陆文夫1956年调到南京,经常和叶至诚泡在一起。叶至诚喜欢喝茶,尤喜泡浓茶,“他用玻璃杯泡茶,泡出来的三分之二是茶叶”。叶至诚看到陆文夫只喝白开水,觉得不可思议,便一天三次向他的茶杯里放茶叶。大约一个星期,陆文夫喝上了瘾,“从此就不可一日无君了”。[1]21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陆文夫染上茶瘾,并不后悔,因为一杯茶里,珍藏着他与叶至诚的患难友情。这份情谊,是陆文夫作品中茶文化的一抹暖色。

古老的苏州,曾经遍布茶馆,这是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如今日渐减少,令陆文夫扼腕叹息。茶馆里,有着陆文夫青春时代的许多美好回忆。茶馆的作用无法取代,它寄寓着老苏州人的生活情感。陆文夫的多篇散文,如《梦中的天地》、《门前的茶馆》、《茶缘》、《人走与茶凉》等,多次写到茶馆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是他观察认识社会的一扇窗口。他感叹说,“现在,苏州城里的茶馆店逐步减少以至于消失了,只有在农村里的小集镇上还偶尔可见。五年前我曾经重访过山塘街上的那家茶馆,那里已经没有了茶馆的痕迹,原址上造了三间新房和一个垃圾箱。”[3]146没有茶馆,今后怎么喝茶?有人提议在家喝茶。陆文夫说,“茶馆有茶馆的功能,非家庭所能代替。坐在家里喝茶谁来与你聊天,哪来那么多的消息?那些消息都是报纸上没有的。”[3]146这表现出陆文夫对茶馆的特殊情感。苏州是一个古城,市民的文化生存方式中,依然可见千百年来沿袭的风俗与习惯,而家庭和茶馆,常常就是它们大放异彩的地方,它们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一样,成为陆文夫笔下的“梦中天地”。[4]139如此迷恋江南文化,体现出陆文夫先生的文化情怀。当然,社会的发展没有让陆文夫失望,旧式茶馆消失了,新式茶馆却涌现了,这就是老茶客们自发组织的“自助茶馆”。它如雨后春笋,遍布街道社区。陆文夫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去形容它们。[3]147它多少给了陆文夫一些安慰。

彰显文化修养

陆文夫喜爱喝茶,却不是一个简单的茶客。严格地说,他很懂茶,对茶作过研究,是掌握饮茶知识的行家里手。作家范小青说过:“陆老师懂烟懂酒也懂茶,所以,给陆老师送茶,可不敢不用心,一定得是经得起品味的茶。”[6]作家李国文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年作家们到宜兴品茗,适逢新茶(阳羡茶)上市,茶场便用它来招待作家。李国文说,“那一盏凝碧,该是这个茶场里今春的上品了,饮来果然不错”。但“值不值得花费如许价钱,来买这种据称是上品的茶,却不大有把握。值否?不值?几个人都把眼睛瞅着文夫,看他如何说?如何办?”结果,陆文夫呷了几口阳羡茶后,当时就放下钱买了三斤。“文夫认定可以,于是,别人也就或多或少地买了起来”。[7]72-73可见,陆文夫是作家心目中的品茶权威。

品茶权威提笔撰文,自然少不了与茶相关的知识信息,这也是陆文夫作品中茶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据范小青介绍,陆文夫喜爱碧螺春,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他一般只买炒青喝。茶叶的规格降低了,但选购的标准不马虎。陆文夫在散文中写道:“我买茶都是在清明前后的三五天,一级炒青开始采摘,赶快和茶场的朋友联系,要买那晴天采摘的茶,最好是制成后不出三天就到了我家的冰箱里。绿茶最怕的是含水量高,室温高。春天的温湿度很容易使茶叶发酵,绿茶一发酵就变成‘红茶’了,再好也白搭。”[1]22这一段文字,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如同他对碧螺春的赞美,极有说服力。陆文夫曾说,“我懂得碧螺春”[1]22。所谓“懂”,包括了解茶叶生长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比如每一种名茶,只有长在特定的土壤里,才能产生特殊的口感。在中国,生产碧螺春的地方很多。而口感正宗的碧螺春,只能出自苏州太湖的洞庭山。陆文夫这样解释:“茶叶和药材一样,要讲究地道,特定的土壤、气候、生长的环境,对茶叶的特色有决定意义。碧螺春是产在苏州的东、西山,以产在果园中,果树下,山坡上的为上品。苏州的东、西山是花果山,可以说是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春梅,桃李,还有山坡上、沟渠边的野玫瑰,野玫瑰有一种特殊的香味,满山飘溢。茶叶是一种很敏感的植物,善于吸收各种气味,山花的清香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早春的茶叶里。这不是那种窨花茶的香味,其清香无比,美妙异常,初饮似乎没有,细品确实存在。有此种香味的碧螺春,才是地道的碧螺春,是任何地方都不能仿造的。”[1]22对茶叶做这种深度解读,靠的是学问。有学问的人,能引领他人,也会受到朋友们的尊重。所以,徐城北《“茶博”·茶博士》说:作家们在杭州茶叶博物馆欣赏茶道时,“大伙公推陆文夫和黄宗江坐在第一排。”[8]其实,大家不只给陆文夫留下品茶的主座,还会经常给他送去好茶。明红《作家、美食家陆文夫记趣》说,“朋友们知道他爱茶之切,每有好茶,总要给他留着,因为只有陆文夫才不致委屈了好茶。”[9]这和范小青的说法是一致的。喝茶喝到这种份上,是一种福分。

崇尚君子品格

“君子品格”是陆文夫作品中茶文化的核心内涵。陆文夫一生恋茶,痴心不改。那是因为,茶里有情,茶里有爱。三十多年的政治风浪,陆文夫三起两落,历经坎坷。在风雨飘零、度日如年的景况中,烟酒茶一直陪伴陆文夫。李国文说:“烟,酒,茶,人生三趣,陆文夫全有了。”[7]72陆文夫却说:这三者,“唯有茶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还能同甘共苦。”[1]21他解释,“这三十多年与茶相交还是获益匪浅,不像酒,曾造成误书失言;不像烟,造成了肺气肿是无法逆转的。”[10]正因为如此,陆文夫深情坦陈:“我不后悔染上了茶瘾,它伴着我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啊!我用不着向别人诉说心中的痛苦,用不着揩抹溢出的眼泪,我喝茶,用茶水和着泪水向肚里咽。有人说晚上喝茶睡不着觉,我却是睡不着觉的时候喝茶。茶不像酒,它不作任何强烈的反应,不使你哭,不使你笑,不叫你仰天长啸;不让你突发豪情,胆大包天!与茶作伴,是君子之交,你似乎不感到它的存在,却又无往而不在。”[1]21

“与茶作伴,是君子之交。”此言甚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人格高尚的人。在人格塑造中,儒家所说的圣人、贤人,道家所说的真人、至人、神人,均远离现实。唯有君子,相对普遍,相对完美,而又相对容易做到,所以也就特别值得人们推崇与追求。陆文夫不是完人,但他做成了君子。李国文说,“文夫,从我认识他那天起,就总保持着这种淡淡的君子风度。”[7]75李国文这样比他,是看到了陆文夫与茶相似的君子品格:“试想一想茶,你对它无动于衷的时候,如此;你对它情有独钟的时候,仍如此。色,淡淡的,香,浅浅的,味,涩涩的,不特别亲热,也不格外疏远,感情从不会太过强烈,但余韵却可能延续很长很长。如果,懂得了茶的性格,也就了解文夫一半。”[7]75在李国文等老友眼里,陆文夫如茶。陆文夫就是一个君子。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茶文化是陆文夫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陆文夫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陆文夫作品展示茶文化内涵,与其他作家有所不同,它自觉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统一,饮茶生活与道德自律的统一,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统一,让作品附着了茶一样的清新气息与独特内涵。所以,陆文夫涉及茶文化内容的小说散文虽不多,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阅读这些作品,我们不但能学到饮茶知识,感受茶文化的别样熏陶,还能体味陆文夫先生像茶一样的君子品格。文如其人,这是理解陆文夫茶文化作品的基础和起点。

[1]陆文夫.茶缘[M]//深巷里的琵琶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2]陆文夫.得壶记趣[M]//深巷里的琵琶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3]陆文夫.门前的茶馆[M]//深巷里的琵琶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4]陆文夫.梦中的天地[M]//深巷里的琵琶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5]陆文夫.人走与茶凉[M]//深巷里的琵琶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6]范小青.给陆文夫老师送茶[EB/OL].江苏作家网,(2009-06-22)[2012-10-12].http://www.jszjw.com/jsauthor/salon/focus/295304.shtml.

[7]李国文.文夫与茶[M]//江苏省作家协会.永远的陆文夫.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8]徐城北.“茶博”·茶博士[J].上海戏剧,1998(3):15-16.

[9]明红.作家、美食家陆文夫记趣[J].中国图书评论,2003(6):14-17.

[10]陆文夫.茶缘[J].农业考古,1993(4):230-231.

猜你喜欢

陆文夫茶馆饮茶
《茶馆》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茅盾与陆文夫
一种缘分
陆文夫与《苏州杂志》
——由《苏州杂志》解读陆文夫的三重身份
四季饮茶与健康
清雅茶馆
月下饮茶
一碗清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