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不收礼不能止于倡议

2013-04-01杨红兵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收礼礼金主管部门

杨红兵

教师收礼问题,由来已久,舆论年年议,年年话相似,家长年年腹诽,年年照送不误,唯恐落后,委屈了孩子。对此,教育主管部门也是三令五申,2011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廉洁自律和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首次明文规定:“各地各校不准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或其他财物。”

然而现实是,在某些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城市、教育资源集中的重点学校,教师节送礼问题不仅没有因为倡议减少,反而呈现越送越烈的态势。倡议年年发,为何应者寥寥?个中原因纷繁复杂,梳理起来,无外乎几方面:

一是倡议仅是一种呼吁、劝导,不具有强制性。正因为此,对那些师德匮乏、自律意识虚无的教师来说,倡议不过是聋子耳朵——摆设罢了。社会转型期,在物质化、功利化的社会风潮席卷下,部分教师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变味、扭曲,甚至变异;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当下不少地区,教师的待遇严重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鉴于此,不少教师不甘寂寞,不甘清贫,利用职务之便收取家长钱物,谋取私利。

二是缺乏刚性的细化的行业行为约束制度。在香港地区,教师收红包,或会被廉署喊去“喝咖啡”。因此在香港,即便家长想给老师送礼,也是无后门可走,更没有人敢收。

三是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面对稀缺的优质资源,家长都不甘心输在起跑线上,想方设法转学、借读,到头来,二三流学校吃不饱,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一流学校超负荷运转。为了让孩子在校博得更多关照、表现、锻炼的机会,家长试图通过送礼拆解教育公平性。

原因已经清楚,解决教师收礼问题的思路也就清晰了。那就是从制度上下手规范和约束教师行为,真正让教师不想收礼、家长不敢送礼。

一方面为了让教师安心工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政府要切实把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政策落到实处,让教师在从业中找到安全感、幸福感、光荣感。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要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让名师、名校长到教育薄弱地区支教,教育投入要倾向教育发展滞后地区,招生名额分配要由按分录取过渡到就近入学。

另一方面,细化教师廉洁自律制度,将接受家长的礼品、礼金或其他财物列入廉政监管领域,监管部门也要像香港廉政公署一样请送礼者和收礼者“喝咖啡”,依法处理,绝不姑息。

遏制教师收礼成风,根本不在学校,而在社会风气和监管制度。教师收礼的源头不在家长和老师,而在教育管理者本身和地方政府。客观说,约束教师收礼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足够重视,规则拟定足够细实,问题还是能够化解的。所以,要解决教师收红包的问题,不仅要倡议书,更需要具体翔实的措施和制度,否则倡议就是年年贴的标签,毫无意义。

猜你喜欢

收礼礼金主管部门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我国环境立法的演变
生日不收礼
每一次送礼的现场堪比奥斯卡
双重人
变味儿的“礼尚往来”
拉黑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
“收受礼金罪”入刑应当缓行
林业工作站职能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