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2013-04-01王亮玲
王亮玲
【摘要】 中学生大自然的认识是极其有限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某些名篇佳作,却能打破时空的限制,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尽情领略四季风光、各地美景。我们应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自然美审美素质教育。
【关键词】 自然美 审美 素质教育
在对中学生进行自然美审美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占有非常大的优势。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如何就素质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自然美审美素质教育呢?我就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作介绍。
1.热爱大自然,保持一个良好的审美心态
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发现大自然的美妙之处呢?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灵,还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审美心态。否则,对于自然之美,将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如法国哲学家库森所说:“一个沉溺在痛苦中的心灵,美对它不起作用。”就拿鲁迅笔下的“故乡”来说吧,在无忧无虑、热爱乡间生活的少年“迅哥”眼里,是一幅神异的图画:“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而当他出外谋生,辛苦辗转了二十余年后再度回归故里,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心境,所看到的也只不过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以及那“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令人倍感凄凉。再如,同样是春天的景色,在身处战乱、国破家亡的杜甫眼里,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毫无美感可言;而在生活安定、心情悠然的杜甫眼里,却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一片明媚春光。同样是一片秋叶,在“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杜牧看来,是“霜叶红于二月花”;而在行将与亲人分离的崔莺莺眼里,却觉得“总是离人泪”了。由此可见,热爱大自然,保持一个良好的审美心态,是欣赏自然的前提和保证。
2.选准立足点,把握一段适宜的距离
距离是一种美。许多艺术大师,都善于透过一段适宜的距离来欣赏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以致于竟认为那是一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面对济南城外的远山,老舍先生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独特的审美感受,正是他立足山外、远距离观察的结果。同样,李乐微之所以有“山如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的独特的审美感受,也是立足山外,远距离观察的结果。可以设想,如果作者身处山间,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现这种独特的美的。气势雄伟的赵州桥,在唐朝文学家张潮的眼里,竟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是远距离“望之”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北国风光”也是毛主席登高望远所见;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苍凉的景象,更是非远距离伫望莫属。然而,对孔明庙前的那棵古柏来说,“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两千尺”,则是诗人杜甫就近仰视所产生的审美感受。总之,对于某一自然景物来说,近观也罢,远望也罢,关键在于把握一段适宜的距离,即审美的距离,这样才会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欣赏到大自然所独有的美。
3.启动审美联想与审美想象,强化审美感受
在欣赏自然景物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人们的审美联想与审美想象。正是借助于这一点,才赋予审美对象以丰富的内涵,使其具有了无穷的魅力。白杨树,本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可在作家茅盾的眼里,却不仅是一种树,而且还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1941年,当他途经黄土高原时,面对那一棵棵“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竟联想到了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农民”,联想到了“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以及那“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样,白杨树生长环境的美、外部形态的美和内在气质的美,便共同构成了白杨树美的内涵,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就这样,一些普普通通的自然物,在人们的审美联想与审美想象中丰富着、发展着,并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4.加强思想文化修养,提高审美情趣
自然美是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名胜与风景,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要欣赏自然美,必须加强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我们知道,重庆是一座雾城,一年到头总是雾气腾腾的。对于某些人来说,也许会讨厌这种不见天日的生活,可对于那些有着丰富的文化修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的人来说,却会感到一种浓厚的艺术气氛:薄雾弥漫,轻纱般笼罩着这座山城,使得这座城市显得朦朦胧胧,梦一般温柔可亲;而山城的居民,那种雾中来、雾中去的生活,更是像神仙一般,妙不可言,令人神往!面对夏天的池塘,我们常常会被那莲花的美所吸引。望着那亭亭玉立、妖艳多姿的莲花,也许你会觉得它有“如刚出浴的美人”那般迷人,也许你会联想到“风含翠筱娟娟净,雨邑红渠冉冉香”的优美景色,也许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出宋朝诗人扬万里的诗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获得极丰富的审美体验。
以上几个方面,就是笔者从教多年的一点体会。我认为,只要我们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积极地加以引导,就一定会大大提高同学们自然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从而获得一双审美的眼睛和一颗审美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梅宝树 《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4年5月
[2]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