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俗字考释六则

2013-04-01孙芳芳杨小平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字典俗字宋元

孙芳芳 杨小平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是清代四川省南部县县衙形成或保存下来的文书档案,档案共计18 186卷、84 010件,内容涉及清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司法、教育、文化、卫生、宗教、科技等领域,具有极高的文献、历史和社会价值。档案中也有很多俗字,有些可能是自古有之,有的可能是在清代才出现的。这些俗字不仅对档案和历史的研究非常重要,而且对汉字和文化的研究也很有价值,所以对这些俗字进行考释是非常必要的。

俗字是相当于正字而言的。正字是符合书写或拼写规范的,俗字是由于字形讹变或隶变而形成的,是一种通俗字体。俗字不同于一般的错字,它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流通性,也有可能得到扶正并成为正体。因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只要大家都接受,一切皆有可能。也有不少俗字由正字转变而来,有的则是继承前代俗字,或者被后世沿用。认识俗字、理解俗字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些传世之作来说,也许一个不认识的俗字就会改变整篇文章的意思;对俗字的考释对档案研究、历史研究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选取了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出现的六个俗字进行考释,望方家正之。

《为奉转京外官员丁忧请饬回籍守制事饬南部县》:“于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初四日奉吏部知道,钦此。”(《南部档案》14-5-1(14目录第5卷第1件,下同),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

《为札知即用知县张瑾雯印结事饬南部县》:“钦派王大臣验看奉赏给商科举人。”(《南部档案》21-26-1,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按:《敦煌俗字典》、《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入此字,《汉语大字典》和《宋元以来俗字谱》(117页)有收。

《汉语大字典》解释为:“同‘旨’,《宋元以来俗字谱》:‘旨’,《目连记》作‘’”。①没有给出明确的例证。《宋元以来俗字谱》把“”列在了正楷一栏,我们认为“”应该是一个俗字,因为“旨”已经被公认为是正体字了,所以这种有别于正体的又同音同义字形很相近的应该是俗字。《宋元以来俗字谱》还说《目连记》有出现“旨”的俗字“”,这个俗字的上面和“”的上面一样,进一步证明“”是“旨”的俗字。

此外,“旨”的俗体还有很多种,如《敦煌俗字典》、《汉语大字典》和《宋元以来俗字谱》都有收“旨”的俗体“”;《汉语大字典》还收了“旨”的俗体“”和“”,可见“旨”的俗体还是有很多的。

二、効

《为京外官员丁忧请饬回籍守制事饬南部县》:“该员不能假报効之名。”(《南部档案》14-5-2,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

按:《宋元以来俗字谱》没有收该俗字;《敦煌俗字典》[1]453、《汉语大词典》(第二卷,786页)、《汉语大字典》均有收入。《汉语大字典》解释说:“同‘效’,《玉篇·力部》:‘効,俗效也。’”②可见“効”确实为“效”的俗体。

综合观察三部有收入“効”的书中的例子,发现“効”作为“效”的俗体,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如:《楚辞·九章·怀沙》:“抚情効志兮,冤屈而自抑。”这个例证《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都有收入,此外,《汉语大词典》还收入了这一时期的另一个例证:《吴子·图国》:“乐以进战,効力以显其忠勇者,聚为一卒。”汉唐一直沿用,如《汉语大词典》例证中有汉·马融《长笛赋》:“是故可以通灵感物,写神喻意,致诚効志,率作兴事。”又有唐·严武《酬别杜二》:“未効风霜劲,空惭雨露私。”

南部档案里又给出了清代的例证。可见,“効”作为“效”的俗体是自古有之的。

三、泒

《为申送光绪二十二年五月派赴阆中总局投领公文差姓名事呈保宁府》:“五日泒差一次,每月共泒差六次。”(《南部档案》13-14-1,光绪二十二年五月)

按:《敦煌俗字典》、《宋元以来俗字谱》、《汉语大字典》都没有收,《汉语大词典》(第五卷,1087页)有收,解释为:“‘派’的讹字。派遣,清·王逋《蚓庵琐语》:‘日给兵饷,悉泒本坊乡绅巨族质库。’”《蚓庵琐语》和《清代南部县衙档案》都来自于清代,因此可以说“派”的俗体“泒”至少在清代已经出现了。《汉语大词典》判断为讹字,我们表示怀疑,该字理解为俗字似乎更好。

按:《汉语大词典》和《宋元以来俗字谱》没有收入此字,《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和《敦煌俗字谱》(第199页)有收入。《汉语大字典》解释为:“同‘今’,见《敦煌俗字谱》。”④没有给出具体例证;《敦煌俗字典》称东汉时期支娄迦谶翻译的《道行般若经》卷十有出现此字,原文是:“过去当来现在悉等入三昧。”所以说“”作为“今”的俗体至少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五、疋

《为宋元甫具告李坤林戏谑民母坠崖堕胎事》:“小的李坤林平日贩卖布疋生理,素无妄为。”(《南部档案》12-132-7,光绪二十年七月)

按:《敦煌俗字典》[1]304、《宋元以来俗字谱》[2]115、《汉语大词典》(第八卷,493页)、《汉语大字典》⑤均有收入。《广韵·质韵》解释说:“匹,俗作疋。”清代的《字汇补·疋部》明确指出:“匹、疋二字自汉代已通用矣。”

综合分析《敦煌俗字典》、《宋元以来俗字谱》、《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四部著作中的例子,发现“疋”作为“匹”的俗字至少是从西汉开始的,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策·魏策》:“车六百乘,骑马十疋。”这里的“疋”是量词,用来计量纺织品或马、骡等,《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的这个“疋”就是取此义的。东汉时期又出现了两种意思,一种是相当、相配的意思,如《白虎通·嫁娶》:“配疋者何?谓相与偶也。”另一种泛指平常人,如《论衡·死伪》:“疋夫疋妇彊死,其魂魄犹能凭依人以为淫厉。”自此,以后各个时期“疋”作为“匹”的俗体出现时,意思基本上都是这三种。所以说“疋”作为“匹”的俗体至少自西汉以来就有之。

《为申报选充兵房典吏蒲联芳着役日期册结并请给执照事呈藩司》:“于光绪二十年七月二十六日着役。”(《南部档案》12-2-1,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六日)

注 释:

①《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年,没有收入此字。《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年,第1594页有收入此字。

②《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年,第370页。《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年,第403页。两版文字没有差别。

③《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年,第1568页。《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年,第1680页。两版本没有差别。

④《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年,没有收入此字。《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年,第142页有收入此字。

⑤《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年,第2749页。《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年,第2940页。两版文字没有差别。

[1]黄征.敦煌俗字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刘复,李家瑞.宋元以来俗字谱[M].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0.

猜你喜欢

大字典俗字宋元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汉语大字典·广部》疑难字考释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所收籀文隶定字考察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