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民族文化研究概述:兼论《巴蜀文化通史·民族卷》的结构与特点
2013-04-01杨铭
杨 铭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
本文所论述的巴蜀民族文化,是指世居于今四川省、重庆市政区范围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这些民族及其文化形成于巴蜀地区,或由于各种原因迁离了原来形成的地域,但最迟在近代落籍于巴蜀地区。因此,巴蜀民族不论源自何处,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巴蜀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是以其历史上所形成和积累起来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内容,作为民族认同的基础,并表现出鲜明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特征。
一、巴蜀民族文化史料与汇集
自先秦以来的历史文献和金石、档案、文集、游记中,保存有大量的关于巴蜀民族文化的史料。早在先秦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巴蜀、氐羌的零星记载;而《尚书》、《诗经》、《左传》、《战国策》、《国语》、《世本》等古籍文献中,有关巴蜀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记载逐渐丰富起来。
其后从司马迁编撰《史记》、单列《西南夷列传》开始,整个二十五史中均有巴蜀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相关记载,譬如所谓前四史中的《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后汉书·西羌传》,《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魏略·西戎传》,以及大量散见于纪、传、志等体裁中的相关记载。
三国以降,《晋书》的《南蛮传》、《李特、李雄载记》等传记中记有一些关于巴蜀民族的史料。《魏书》的《僚传》、《賨李雄传》,《周书》的《僚传》、《蛮传》、《白兰传》、《氐传》,《南齐书》的《蛮传》、《氐传》、《羌传》,《隋书》的《党项传》、《女国传》、《附国传》以及《地理志》等,均有对四川盆地及周边少数民族的记载。《宋书·夷蛮传》的“蛮”,指荆雍州蛮和豫州蛮,与四川盆地东部的巴蜀民族有一定的关系。《南史》与《北史》虽有与上大致同名的传记,但因多录自《魏书》、《周书》等,故参考作用有限。
《旧唐书》有《吐蕃传》、《南蛮西南夷传》,《新唐书》有《吐蕃传》、《南蛮传》,比较详细的保存了有关巴蜀民族的史料。《宋史·蛮夷传》中对巴蜀民族有不少的记载。《元史·地理志》、《明史·四川土司传》、《清史稿·四川土司传》中亦有关于巴蜀民族的记载。
此外,《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明实录》、《清实录》等编年类的史书中,《山海经》、《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舆地纪胜》、《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等地理书中,都记载有不少关于巴蜀少数民族的史料,也是必须引用或参考的。
除上述各朝正史、编年史、地理书以外,历代官家编纂或私人著述的别史、杂史、载记、会要、会典、通考、方志、文集、游记中,也记载了大量的关于巴蜀民族文化的史料,如:扬雄《蜀王本纪》,常璩《华阳国志》,樊绰《蛮书》,周去非《岭外代答》,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朱辅《溪蛮丛笑》,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朱孟震《西南夷风土记》,魏源《圣武记·雍正西南夷改土归流记》等。
用巴蜀各少数民族文字编写的文献也十分丰富,主要有藏文与彝文,以及用汉文编写的羌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资料。藏文文献方面,四川近年来收集、整理、编目、出版的有《苯教大藏经》、《藏族历算大全》、《显密文库》、《德格印经院藏传木刻版画集》、《四部医典详解》等。截止2003年,四川共搜集藏文古籍105 540余册,印板12万块、整理藏文简目8 582余册,抢救补刻善本41函,翻译条目1 230条。彝族文献方面,《彝文典籍丛书》已在四川完成,全书1 000万字,新老彝文合璧。首部四卷本的《中国彝族谱牒·四川卷》已于2007年出版;《彝族习惯法》、《彝历百科》等古籍规划项目正在收集整理之中。此外,用汉文编写的南方回族古籍系列丛书之一的《四川回族历史与文化》和苗族古籍《四川苗族古歌》(上下册)、反映羌族原始宗教的《释比经典》(上下册)等重要文献也于近年先后出版。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考古调查,在巴蜀地区发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址和墓葬,如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成都金沙遗址、涪陵小田溪墓葬群、巴县冬笋坝墓葬群、岷江上游石棺葬群、凉山石板墓和大石墓群、会理东汉墓葬群、三峡地区和珙县悬棺葬群等,这些文化遗存和遗物的发现,为研究巴蜀民族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证资料,可与相关的文献史料构成“二重论证”,补文献记载之不足。举例说来,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可以参考的文物考古文献有:
1.夏商周时期:江章华等:《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初论》,《考古学报》2002年第1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 1999年。江章华:《成都十二桥遗址的文化性质及分期研究》,《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孙华:《成都十二桥遗址群分期初论》,《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孙华:《四川盆地的先秦时代》,科学出版社2000年。四川省博物馆、彭县文化馆:《四川彭县西周窖藏铜器》,《考古》1981年第6期。四川省文管会等:《雅安沙溪遗址发掘及调查报告》,《南方民族考古》,1990年第3辑,四川科技出版社。
2.春秋战国时期:四川省文管会:《成都羊子山第172号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年第4期。四川省博物馆:《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0年。冯汉骥、童恩正:《岷江上游的石棺葬》,《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西昌地区博物馆:《西昌河西大石墓》,《考古》1978年第2期。茂汶羌族自治县文化馆:《四川茂汶营盘山的石棺葬》,《考古》1981年第5期。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犍为巴蜀墓》,《考古》1983年第9期。成都市文管会:《成都三洞桥青羊小区战国墓》,《文物》1989年第5期。荥经严道古城遗址博物馆:《四川荥经南罗坝村战国墓》,《考古学报》1994年第3期。
二、巴蜀民族文化研究小史
20世纪是研究巴蜀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时期。新中国建国前的50年,巴蜀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有一部分成果是在实地调查结合历史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如丁文江1914年对四川少数民族进行调查后,在《独立》杂志上发表了《四川会理的土著人种》等论文。1931年的四川大学,开设了中国民族史、西南民族研究等相关课程。1935年,四川大学设立了西南社会科学研究处,协调、统筹有关西南民族的研究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辗转迁徙到西南地区,这些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取得了相当多的学术成果,发表在成、渝等地出版的《边政月刊》、《康导月报》、《边政公论》、《中国边疆》、《川边季刊》、《说文月刊》等杂志上,而这些成果很多都与巴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有关。
抗战期间,许多学者深入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如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马长寿先生,1937年深入大、小凉山调查,写出了《凉山罗夷考察报告》、《凉山罗夷的宗谱》等著作;1941年,马长寿等一行又赴川西北民族地区进行调查,写出了《钵教源流》、《嘉戎民族社会史》等著述,至今为学人引述。又如任乃强先生,参加西康调查后发表了《德格土司世谱》、《喇嘛教与西康政治》等论著。1942年至1947年华西协合大学的李安宅,曾深入甘肃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撰写了《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边疆社会工作》等著作。
抗战时期,在成都有以研究边疆为宗旨的三个组织,即华西边疆研究会、中国边疆学会、华西大学边疆研究所。这三个机构既互相配合又各自独立地开展活动,譬如派员到边疆、民族地区实地考察,主办公开演讲,举办文物展览,出版学术刊物等,呈现出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的繁荣景象。如中国边疆学会成立后,举办了关于瑶民、羌民、藏民问题的公开演讲,出版《边疆月刊》。华西边疆学会坚持每年出一期刊物,每月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演讲,较为著名的如:胡秀英的《嘉戎族之生活与植物环境之关系》,林耀华的《云贵之苗族》,葛维汉的《羌族人民的风俗习惯》等,这些演讲是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有丰富的个案材料和统计数据作为支撑。华西协合大学边疆研究所则多次派出研究人员到边疆进行实地考察,举办边疆文物展览,其中于式玉研究员和蒋旨昂教授曾赴西康黑水考察,分别写成《麻窝衙门》、《黑水社区政治》等著作。
20世纪前50年出版的与巴蜀民族有关的著作还有:胡吉庐:《西康疆域溯古录》,南天书局1928年;陈重为:《西康问题》,南天书局1930年;杨仲华:《西康纪要》,蒙藏周报社1933年;梅心如:《西康》,正中书局1934年;任乃强:《西康图经(境域篇)》,南天书局1933年;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南天书局1934年;任乃强:《西康图经(地文篇)》,南天书局1935年;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1946),巴蜀书社2004年重印;林耀华:《凉山夷家》,商务印书馆1947年;江应樑:《西南边疆民族论丛》,广州珠海大学1948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巴蜀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50年至1952年,中央先后派出西南、西北、东北内蒙古民族访问团,了解民族情况、宣传党的民族政策。195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情况的调查,当时的四川调查组派员分赴凉山、甘孜、阿坝等地进行调查,系统地了解、记录了四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基本情况、经济状况、社会结构以及风俗习惯等,留下了多达数十卷的调查资料,至今为研究者所重视和引用。
1978年以后,巴蜀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持续发展的时期,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召开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规划会议,成立了丛书编委会,这项工作对促进巴蜀民族研究意义重大。此后,巴蜀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了自己的简史、简志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
20世纪80年代,四川巴蜀史研究会编辑了一套巴蜀史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和作者分别是:徐中舒:《论巴蜀文化》;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顾颉刚:《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童恩正:《古代的巴蜀》。此后出版的相关论著有:方国瑜:《彝族史稿》,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冯汉骥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龚荫:《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卢勋、李根蟠:《民族与物质文化史考略》,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李绍明等:《川东酉水土家》,成都出版社1993年;田继周:《少数民族与中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郎维伟:《川苗社会与文化》,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
2000年以来,学术界还出版了许多与巴蜀民族历史与文化有关的论著、资料,以历史、文化为纵线展开的作品如:段渝、谭洛非:《濯锦清江万里流:巴蜀文化的历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冯敏:《巴蜀少数民族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李绍明:《巴蜀民族史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林向:《巴蜀考古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董其祥历史与考古文集》,重庆出版社2005年;管彦波:《中国西南民族社会生活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这些论著,均是研究巴蜀民族文化必须参考和借鉴的。
三、《巴蜀文化通史·民族卷》的内容、结构与特点
《巴蜀文化通史·民族卷》涵盖巴蜀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几个方面。在本卷中,除了首尾的第一、第七章以外,其基本结构如下:
第一节写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地域的巴蜀民族的来源与分布,讨论民族分布及其生存的地理环境,实质上是在讲巴蜀民族的区域分布,巴蜀民族的迁徙、移动的脉络,巴蜀民族的演变与融合。第二节写某一历史时期的民族政策,包括巴蜀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即巴蜀民族在维护中央集权、民族统一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央王朝的民族区域行政管理、机构演变、性质与作用,管理民族地区的中央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时的政策。第三节涉及某一时期巴蜀民族的社会形态、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反映到具体表述上,就是讨论巴蜀民族的社会发展阶段、制度、组织形式,衣食住行,民风民俗,重点讲民族的特色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
在本卷的编写中,体现了以下一些编写原则:第一,全书在不同的章节里说不同的民族,因为巴蜀民族的源流有连贯的,也有不连贯的。因此,在本卷的论述中,秦以前重点反映的是巴蜀文化涵盖下的各个民族,秦以后盆地内以汉文化为主,盆周山区以巴蜀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第二,各章均涉及了历史时期巴蜀各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突出巴蜀各民族的制度文化。因此在编写中,没有重点写各朝代的民族政策,而是重点写各族的制度文化。在此前提之下,各章把巴蜀民族的制度文化归成类别来写。第三,本卷编写的内容是巴蜀民族文化的发生、发展、兴衰的历史,而各章的主旨就是这一断代之内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强调写作的视角是从现代的民族反观古代的民族,并通过导论与结语,强调巴蜀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强调巴蜀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互动和互相影响。
此外,本卷的编写还突出了以下一些写作方法:第一,强调用各历史时期当时的文献、考古材料编写当时的民族文化,尽量避免用当代人归纳的当代巴蜀民族的文化去取代历史上某一朝代的民族文化。在此前提下,强调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以及与民族调查材料的有机结合,撰写出立体面的民族文化内容。第二,注意各章之间的衔接,通盘考虑各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有关民族的族源、分布,做到前后不抵牾,各章不矛盾。通过民族的族源、分布和关系三方面的内容,把文化这条主线贯穿到了各章及全卷的始终。第三,民族文化史不同于通史,但它又是专史中的通史。从这一特点出发,本卷采用了当前研究巴蜀民族文化中比较流行的观点,即符合通史“从众”这一原则,而各章作者自己的观点也放到了全卷比较一致的观点之下。
结合上述,笔者对巴蜀民族文化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地理背景、历史进程、内在规律等有一些初步的思考,提出来与学界同仁共享,或供商榷:
1.巴蜀民族文化的地理背景。巴蜀民族文化主要是指发生发展于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先秦时期,巴蜀民族文化遍布盆地及周边地区;秦汉以降,则逐步退缩至盆周地区,即川西北、川西南、川南、川东南四大区域。这四大区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各不相同,加之周边民族的分布、迁徙情况不同,故后来演变、发展出风格不同的民族文化。大致说来,川西北、川西南是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区,分别是藏、羌民族与藏、彝民族文化分布带,川南、川东南是大娄山与武陵山交错的地区,分别是彝、苗民族文化分布带和苗、土家民族文化分布带。
2.巴蜀民族文化发生演变的历史进程。盆中地区:先秦时期主要表现为巴、蜀文化的各自发展与相互融合。主要的发展脉络是:先蜀、先巴文化——巴文化、蜀文化——巴蜀文化。川西北、川西南地区:氐、羌文化——羌、夷文化——藏、彝、羌文化。川南、川东南地区:巴蜀文化——僚、蛮文化——苗、土家文化。
3.巴蜀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与基本特征。其一,巴蜀民族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丰富的流动性与变化性,表现为:盆地周边不断有新的民族文化进入到已有的文化传播带中,与当地文化碰撞、融合,而演变出新的民族文化。其二,巴蜀少数民族文化与盆地中部的汉文化的交流此消彼长,呈现出一种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即盆地中心文化对周边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吸引、聚合作用,同时又不停地向盆周民族文化带进行辐射和渗透。其三,盆周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反过来又影响、充实着盆地内的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