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建设与安徽省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2013-04-01汪玉桥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安徽省结构经济

汪玉桥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安徽芜湖 241002)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前,我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但是2008年之后欧美市场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对国内商品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导致国内产能过剩。我国各地区如何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内需,适应国际国内需求变化是当下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我国各地区城镇化建设将在一个较长时期承担拉动内需的任务。我国2011年底城镇化率达到51.3%[1],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就城镇化建设战略意义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2]198。据专家估算,我国到2020年增加和改造现有的小城镇约2万个,共需要投资80 000亿元人民币,同时农村居民移居到城镇以后也将有力拉动包括基础设施、住房、就业、教育等消费需求的增长。第二,有利于促进非农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2]198。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大大促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发展空间。据有关部门的测算,“如果未来十多年内集中发展1万个小城镇,就可以在2020年之前就地吸纳1亿至1.5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第三,有利于消除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种变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百分比的变化,同时意味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们的职业结构、消费行为、价值观念都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利于消除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大大提升我国的人均劳动生产率。

一、安徽省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与经济结构的现状

(一)自然条件

安徽地处我国东南部,面积13.96万平方千米,2010年户籍人口6 875.9万,城镇化率44.8%[4];地跨长江、淮河流域,境内皖北是广阔的平原,江淮地区是丘陵、平原相间,有著名的皖中沿江平原、巢湖盆地,水资源丰富;皖南主要是山区,间有大小不等的平原、丘陵;西部是大别山区,与其他地区有明显的差异,成为独立的自然地理板块。

(二)资源禀赋

安徽省地处江淮之间,资源从北部到南部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中皖北地区农业、能源资源丰富,这里是我国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皖中是安徽省省会城市合肥所在地,是安徽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安徽省制造业的集聚区;皖南地区有著名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太平湖等风景名胜和厚重的徽州文化,其中宏村、徽州牌坊、屯溪老街是具有鲜明徽州文化特色、品质很高的旅游区,芜湖市作为皖南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沿江及皖南的商品集散中心;大别山地区林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重要的区域生态功能。

(三)经济结构的现状[4]

1.三次产业产值构成。2011年安徽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生产总值15 110.3亿元,比上年增长率13.5%。其中:第一产业2 020.3亿元,比上年增长4.0%;第二产业8 226.4亿元,比上年增长率17.9%;第三产业4 863.6亿元,比上年增长率10.5%。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0∶52.1∶33.9变化为13.4∶54.4∶32.2。

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发电量分别增长 8.6%和 13.5%,粗钢、钢材分别增长 5.3%和12%,水泥增长 22.6%,家用洗衣机增长 28.6%,家用电冰箱增长 49.8%,房间空调器增长 72.8%,彩色电视机增长38.6%,汽车下降5.9%,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16.1%。

3.其他工业品产值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78.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62.1%,高新技术产业增长 24.6%,装备制造业增长28.3%。

二、当前安徽省经济结构中的主要问题

受全球经济危机大环境的冲击,安徽省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高新技术等新兴行业虽增长较快,但是总量占比小,经济结构的矛盾性较突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三次产业结构严重不协调

2011年安徽省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为13.4∶ 5 4.4 ∶ 3 2.2,第三产业明显较弱。从现状看,安徽省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小,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生产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2011年主要工业品产量中的粗钢、钢材、汽车、水泥以及家电产品等增长依然较大,这些都属于产能过剩行业;而农产品同质化、品质低劣,大路货品种多,市场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品种少。

(三)技术贡献率不足

地区内技术含量较高钢铁行业薄板、新能源汽车等制造业技术在同行业中不占优势,竞争力不强。通信设备、计算机、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率超过60%,但是产值较小。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明显低于毗邻的山东和河南省。农业主要还是靠政府的扶持政策,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资本投入不尽合理。

(四)内需消费不足

过去长期依赖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但是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外需不足,经济减速,再加上安徽省财力有限,社会保障程度低,居民受到住房、教育、医疗等压力不敢消费,“高储蓄、低消费”带来诸多经济结构矛盾。

(五)居民收入水平低

2011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实际绝对数只有18 606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更是低至6 232元,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受到极大的制约。

(六)城镇化率低

资料表明,安徽省2011年底城镇化率为44.8%,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安徽省的城镇化任务还非常艰巨,如何通过发展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充分吸纳劳动力就业已经刻不容缓。

三、对安徽省经济结构调整的建议

为了制定与时代发展相衔接的经济结构,需要适时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主要的建议有:

(一)压缩产能过剩,有效提高企业的产能利用率

为了能够更好地优化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压缩产能过剩。首先,从思想上要形成共识,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该关停的关停、该压缩的压缩,绝不手软;其次,要积极强化企业技术升级或技术改造,利用结构调整,压缩产能过剩,提高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最后,以节能降耗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一系列措施安排,强化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加大产业组织创新,提高产业集中度

产业组织与产业结构息息相关,它是连接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的纽带。产业组织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它通过整合优化影响企业绩效的要素,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安徽省沿江城市有深厚的产业基础,通过产业组织创新,既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也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这将大大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划》的实施和安徽省城市群建设,对于有计划的吸纳新转移的省内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操作的空间。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思路决定出路,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首先就要从安徽省自身的发展目标出发,大力提倡企业自主创新文化氛围。创新是永恒的主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的升级和调整是不可避免的。其次,要从制度安排上,出台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要投入一定的物力和财力,未来的风险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以适度降低创新企业的风险。最后,企业要发展,需要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强化创新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5]。

(四)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当下安徽省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致富的主要根源。农村土地不能流动,土地价值就无法实现;户籍不改革,就表明即使农民有能力生活中城市,也不能够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但是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以后,城市资源的有限性,也势必会使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下降,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可以通过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使安徽省人力资源合理流动,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可以在城镇参与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6]。

(五)利用区位优势,产业布局“无中生有”

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文明程度和社会责任感逐渐改变[7]126,从而引起对传统产业需求的萎缩或消亡,同时也会导致新产业出现。如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开始追求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时对无污染食品、保健品、保健器材、家用轿车、金融、旅游、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需求会越来越大。

面对国内外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安徽省一定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产业组织创新,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产业布局“无中生有”,落实城乡居民的收入倍增计划,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只有最终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经济结构才能做到真正的优化,也才能使安徽省经济发展保持长久不衰。

[1]胡群芳,彭美.去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3%[EB/OL].http://gcontent.oeeee.com/0/c0/0c0a 7566915f4f24/Blog/04e/dd2976.html?t=1356853312.

[2]徐茂魁.当代中国经济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彭真怀.小城镇,大生活[N].中华工商时报,2010-03-19.

[4]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120 2/27/t20120227_23108194.shtml.

[5]蒲晓东.论城镇化的路径选择[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6).

[6]马永英.中国经济内需结构的演进与反思[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

[7]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安徽省结构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成长相册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论结构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论《日出》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