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转眼”的语义、语表及语用
2013-04-01胡庆英郭妍妍
胡庆英,郭妍妍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
关于现代汉语中“转眼”的词性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1]解释:动词,表示极短的时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解释:名词,转瞬,~又是一年。《应用汉语词典》[3]解释:副词,一眨眼;转瞬(极言时间之短)。
文章认为“转眼”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副词三种词性并存,并从语里意义、语表形式、语用价值三个方面来讨论与“转眼”相关的问题。
一、从语义角度考察“转眼”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4]“转眼”产生之初,性质为动宾结构,受汉语双音化规律的影响,发展为动宾式复合词,是“眼珠”在空间位置上的微妙变化,由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使“转眼”由原来的动作空间特性,即三维性,转而描述动作的时间特性,即一维性。通过隐喻引申,“转眼”用于指极短的时间,是为名词。同时,“转眼”常位于句首,这与汉语表时间概念的副词常位于小句句首的规律一致,适宜的句法环境为“转眼”的进一步虚化创造了条件,“转眼”的副词性得以不断强化,并成为该词的主要语义形式。例如:
(1)她不由在门边站住了,以为自己来得不是时候,转眼才看见赵院长斜身坐在皮转椅上。(谌容《人到中年》)
(2)转眼又要放寒假了。(倪立青《奶奶的牙齿》)
(3)转眼,郭凤莲长成了待嫁的姑娘。(张茂龙、杨宜中《郭凤莲的风雨人生》)
以上三例中,“转眼”的词性各不相同,例(1)中“转眼”为动词,展现主语“她”的动作行为,例(2)中“转眼”用于小句的主语位置,义同“转瞬”,当为名词,而例(3)中的“转眼”则为副词,表示极短的时间。这三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都存在,只是使用频率差别较大,这是“转眼”的历时演变在共时平面上同现的结果。
关于该词的语义,上述三种工具书趋于认为“转眼”只含“时间短暂”一义。然而,结合语料,仔细推究,笔者发现“转眼”的语义不止于此,下面分条阐释。
1.“转眼”即指转动眼珠。该语义仅限于“转眼工夫”“目不转眼”这两种语境。转动眼珠,是个瞬间即能完成的动作,转眼工夫,即指极短的时间。“目不转眼”相当于“目不转睛”。例如:
(4)转眼工夫,照夜白在射场中兜了一圈,奔到红娘子的面前。(姚雪垠《李自成》)
(5)我走进十号病房,一眼就看到黑妮坐在一张病床的床头边。她目不转眼地看着躺着的伤员,说着话儿。(叶楠《祝你运气好》)
2.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转喻是一种认知机制,指在两个相关认知域之间用一个凸显的事物代替另一事物[5]。眼睛位于头部,二者处于同一认知框架内,眼珠转动,头也随之而动,以“转眼”来转喻“转头”。例如:
(6)他转眼看小老头儿,小老头儿正低着头,用蒲扇遮住 睛。(徐光耀《小兵张嘎》)
(7)转眼看见地下的绿绸,顺手捡起来,撂在盘内。(濮思温、刘振丞《南方汽笛》)
3.转动眼珠,一方面,突出了主体眼珠的“转”;另一方面,还是新思想、新观点产生的生理预示。因此,“转眼”引申指转换思考角度或思考方式,相当于“转念”。例如:
(8)可是我转眼一想:“哼,这小伙子,一定是瞎说。”(肖建亨《钓鱼爱好者的唱片》)
(9)我暗自寻思着,本打算前去探个究竟,转眼一想,“如今这年头,人心不古,好人难当,有时好心反被当作驴肝肺。”(陆步轩《屠夫看世界》)
4.“转眼”暗含“动作迅速”义,语义指向动作的施事。例如:
(10)老鹰振起双翅,转眼没了踪影。(张冬青《十分钟考试》)
(11)吃了闭门羹,明白了大半,他转而恬着脸说:“早听说南方人聪明哩,瞧,老鳖转眼逮到手了,这东西可比猪肉还好吃。”(刘振华《女儿悲》)
例(10)中,“转眼”语义指向“老鹰”;例(11)中,“转眼”语义指向南方人。
5.“转眼”强调事物在短促时间内的发展现状,与之前的情状形成对比。“转眼”往往在客观上蕴含较长的时间段,只是叙述者主观上感觉时间短促。
(12)转眼春去秋来,小鸭渐渐长大了。(彭荣生《正是为了爱》)
(13)转眼,就过去好几年了,东北解放的两年后,根泽已经十七岁,他刚刚从初中毕业,在一九四九年六月,海兰村公开建团的时候,他已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张志明《一条宽阔的道路》)
二、从语表形式考察“转眼”
本节主要依据“转眼”在语篇中出现的位置,探讨其语表形式。
(一)位于小句句首
“转眼”作为时间副词,常用于句首,引出句子,书面上用逗号隔开,逗号也可省略。分为两种情况:
1.“转眼”+陈述性事件,指某一时间段之后的情形。
(14)转眼,女儿的生日来临。(王薇华《她走了……》)
(15)转眼就让眼泪泡得像河漂子似的啦,出嫁啦,手把住门框不肯走。(韩静霆《大出殡》)
2.“转眼”+时间概念,表示截止到某一时间主体所处的情状。
(16)转眼半年过去了,月娟写了十来封信却是石沉大海。(彭荣生《正是为了爱》)
(17)流光如水,转眼便到了1955年春天,这时,戚家山已建立了初级农业社。(郭味农《李定国传》)
(二)位于句中
1.承接前一动作,引出后一动作,表示前后动作时间间隔短,主语往往承前省略。
(18)只见他口吐白沫,转眼停止了呼吸!(李树喜《烧不掉的故事》)
(19)我紧跟着它,转眼来到一个交叉路口中间的圆形街心花园里。(忻趵《长翅膀的猫》)
2.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短时间内主体在外貌、品行等方面的变化。
(20)好端端的一个壮汉子转眼变得脸色蜡黄,四肢虚软。(马继红、王宗仁《征途上的爱情》)
(21)亲切的朋友几年的工夫会变成莫不相干的陌生人;眼看着一个诚实努力的少年转眼就成为欺诈而贪污的官吏。(冯至《伍子胥》)
“转眼”前后一般不出现其他修饰语,但存在一些固定表达形式,如:一转眼、转眼间、转眼即逝、转眼工夫等。
三、从语值角度考察“转眼”
“转眼”在句间和语篇中表现出不同的语用价值。
第一,从句间的语义关系来看,“转眼”用于连接前后两项语义相反的内容,旨在说明情况朝着与预期相反或相对的方向发展,隐含转折意味。
(22)妖媚作态的白骨精摇身一变,成了皱纹满脸的老太婆;衣着飘逸的仙女转眼又变成了一个朴实忠厚的村姑。(《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23)早晨还是风和日丽,建站突击队正准备登岛,转眼暴风雪铺天盖地而来。(《解放军报》1985年5月7日)
第二,从语篇结构来看,“转眼”用于总括前文所述时间,有“转”与“合”的作用,并饱含叙述者的某种情感因素。
(24)他坐在地上,用铅笔在一种废纸上不停地画着、计算着……一天,两天……一星期,两星期……转眼,博士已在牢房里度过了四个多月了。(廖公弦《晚秋》)
(25)广英说,这几天她老想念她妈,想得睡不着觉,“我打十岁离开妈,到徐州上学,转眼六七年了”。(刘振华《女儿悲》)
四、结语
“转眼”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表现为动词、名词、副词三种词性。
从语里看,“转眼”的语义均引申自“转动眼珠”,通过转喻机制,“转眼”转喻“转头”;转动眼珠,是人类动脑思考的反映,“转眼”又含“转念”一义;转动眼珠,是一个耗时极短的动作,“转眼”一方面暗指动作迅速,一方面预示短时间内事物的发展状况。
从语表看,“转眼”通常位于句首或句中。位于句首时,引导叙事义语句或时间义语句;位于句中时,既可用于表现前后动作的快速承接,又可在主谓之间体现主语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变化。
从语值看,“转眼”在句间和语篇中表现出不同的语用价值。从句间的语义关系来看,“转眼”用于连接前后两项语义相反的内容;从语篇结构来看,“转眼”用于总括前文所述时间,有“转”与“合”的作用。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6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K].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应用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 张海霞.“跟”的词义变化及语法化过程[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4):67 -68.
[5] 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