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人奇才译奇人之奇书
——谈谈赵元任与他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2013-04-01戎林海戎佩珏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奇境赵元任漫游

戎林海,戎佩珏

(1.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2.浙江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赵元任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杰出学者,他在数学、物理、哲学、音乐、摄影、翻译,尤其是语言学等领域都有着突出的建树,被誉为国际语言学大师、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中国的“舒伯特”。赵元任1925年被聘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是年32岁;1945年当选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60年当选美国东方学会会长;他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AAAS)。

赵元任的一生就像一件“艺术品”,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能发现让你惊奇、使你沉思、给你灵感的新的东西[1]22。

文章简要谈谈赵元任与《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翻译。

一、赵元任与卡罗尔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2](以下简称《阿丽思》)是19 世纪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原译加乐尔,Lewis Carroll)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名著,于1867年出版。这是一本为儿童写的笑话书,它语言浅显易懂,叙事对话相间,幽默风趣,图文并茂,是“除《圣经》之外,流传最广的书籍”[3]18。据说这本书初出的时候,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看了就很是喜欢,并嘱凡有这个作家写的书,都要给她看。有评论家认为此书的文学价值达到了可与莎士比亚作品和《圣经》媲美的高度。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读书的时候,经他的老师Hurwitz 教授的推荐,赵元任接触到了这本《阿丽思》,不看不知道,“一看就完全着了迷”[4]53,并“喜欢上路易斯·加乐尔的书了”[5]113。而且这种挚爱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的最后[5]5,正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语)。

欣赏完之后,赵元任便萌发了要将此书介绍给更多中国读者的欲望。“我想,要是把它们翻译成中文会很有趣。”[1]113后来在胡适的鼓励下,赵元任便着手《阿丽思》的翻译。那是1921年上半年的事,当时英国著名学者罗素(1920年10月中旬来华)正在中国讲学,赵元任是罗素的翻译。由于罗素在1921年3月到河北保定去演讲,“讲堂里没有取暖设备,他演讲的时候还是脱掉大衣。结果他回到北京以后染上了致命的肺炎,几乎因此死掉”[1]85。趁这个空隙(罗素大概治疗休养了三个多月),赵元任夜以继日地翻译,终于完成了任务。虽然1920年回国后,赵元任忙于教学、研究、写作、翻译、访客、应酬等各种活动,但是他念念不忘的还是《阿丽思》的翻译[5]126。《阿丽思》译本于1922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据说《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这个书名还是胡适帮赵元任起的[4]53。

二、赵译《阿丽思》及其接受与传播

(一)关于赵译《阿丽思》

原本《阿丽思》出版后50 多年在中国“一向没有经翻译过”,因为书中有很多很多“似通的不通,再翻译了变成不通的不通了”——比如那些难以处理的打油诗、谐音双关语和文字游戏——“所以没有人敢动它”[2]10。然而赵元任却“知难而进”,第一次用白话将全书译完,而且获得了巨大成功。个中原因何在?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兴趣爱好。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做事情只要有兴趣,他一定会将事情做完,如果他的兴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兴趣,而是很强烈很持久的兴趣,那么,事情一定会干得很出色,很漂亮。赵元任对《阿丽思》的兴趣是浓厚的持久的,而且还保持到了晚年。在这种兴趣爱好的驱使下,翻译《阿丽思》便有了成功的保障或曰已经成功了一半。

第二,才学能力。兴趣爱好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才学和能力,兴趣爱好恐怕最终难以成事。从这个角度看,好像《阿丽思》是专门为赵元任而写,好像卡罗尔与赵元任早有约定似的。赵元任聪颖过人,才识超群,他融会古今,学贯中西。他从小就对语言有着很大的兴趣,对不同地方的话语能辨音,能学说,而且说得跟本地人一模一样。赵元任还精于“文字游戏和游戏文字”,精通语言中的“反切”,能“倒着说,倒着唱”,他曾“把一段英文完全倒着发音朗读并且录下音来,等到把这段录音再倒过来放的时候,听众听到的是纯正的英语发音,这让听众目瞪口呆!”[1]22。他还专门写过一篇这方面的论文,题目叫《听写倒英文》[1]207-209。《阿丽思》的原作者刘易斯·卡罗尔也是一个奇才,他本来是个牧师和算学教师,却忙里偷闲、“不务正业”地写了这么一本书,而且书里还充满了那么多“文字游戏”。一个擅长语言和语言游戏的人来翻译一本充满“文字游戏”的书,那是再合适不过了。真可谓“奇人奇才译奇人之奇书”。

第三,目的宗旨。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学者,赵元任为何要选择翻译这么一本“无人敢译”的《阿丽思》呢?他的动机何在?目的又是什么?

赵元任自己在接受罗斯玛丽·列文森采访时曾说过,要是把《阿丽思》翻译成中文也会很有趣[1]113。怎样理解他这个“有趣”?我们认为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译文会和原文一样有趣,使读者“身心愉悦”,另一种是翻译过程中要使那些“文字游戏”和“俏皮话”再现于中文本身这件事也很有意思。这恐怕是赵元任最初的动机,因为他做事情就是要有趣。但这远非是其翻译的目的与宗旨。赵元任在《阿丽思》的译序中明确指出:借翻译“来做一个几方面的试验:一,这书要是不用语体文,很难翻译到‘得神’,所以这个译本亦可以做一个评判语体文成败的材料。二,这书里有许多玩意儿在代名词的区别,例如在末首诗里,一句里he,she,it,they 那些字见了几个,这个是两年前没有他,她,它的时候所不能翻译的。三,这书里有十来首‘打油诗’,这些东西译成散文自然不好玩,译成文体诗词,更不成问题,所以现在就拿它来做语体诗式试验的机会,并且好试试双字韵法,我说‘诗式的试验’,不说‘诗的试验’,这是因为这书里的都是滑稽诗,只有诗的形式而没有诗文的意味,我也本不长于诗文,所以这只算诗式的试验”[2]10。为什么赵元任要借翻译《阿丽思》来做这三个方面的试验呢?赵元任的大女儿赵如兰和二女儿赵新那在一篇纪念文章中写道:“父亲开始翻译这两部著作的时候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父亲用的白话文,就是当时最准确的汉语口语。父亲的翻译既让中国读者有机会读这两部名著,又是他在推动白话运动方面进行的尝试,在语言上有特别的目的,因此他下了很大的功夫。”[6]

五四运动作为一场文化运动,为中国语言文字带来的变革是空前的。它“是白话替代古文的革命,是用活的工具替代死的工具的革命”[7]。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的语言(文言文)有着不少的弊病和缺陷。不少学者对这一点早有认识并发出了自己的呼吁,比如王国维、胡适、瞿秋白、鲁迅等等。鲁迅先生在《关于翻译——给瞿秋白的回信》一文中也鲜明地指出:“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作文的秘诀,是在避去熟字,删掉虚字,就是好文章,讲话的时候,也时时要辞不达意,这就是话不够用,所以教员讲书,也必须借助于粉笔。”[8]137

由此可见,赵元任借翻译《阿丽思》做“语言上的试验”的最主要的目的是用具体行动为那场“语言文字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来推动“白话文运动”的发展。

第四,策略方法。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强调工具的重要性。其实做事的方式方法同样重要。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就《阿丽思》的翻译来说,赵元任所选择的策略与方法都是上乘的、合适的。

(1)翻译策略的选择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与读者需求。翻译这部作品时赵元任先生的翻译策略就是所谓的“归化”策略,“归化”的目的就是顺应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的要求,方便目的语读者的阅读,贴近他们的审美习惯。为此,赵元任在翻译过程中用“更像中国话一点儿”的语言来翻译,以使译文“更‘达’一点儿”[5]155。纵览赵译本《阿丽思》,我们发现了为数不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比如“馄饨”“看客”“八戒”“念佛”“今天是初几”“五更天”“一两丈路”“公堂”“阎王”等等。这些“归化”词语的应用,使中国读者一下子进入了状态,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2)选字用词顺应了原文文体风格和目的语读者的需求。赵译《阿丽思》运用的语体是“语体文”,即白话文,其中叙事部分全用普通语体文,会话部分为了说得活龙活现,则使用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口语和一些活方言的材料[2]1。此外,赵元任还使用了许多儿语特征鲜明的词语,以便更好地适应读者(尤其是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比如“儿”字的运用:今儿、明儿、后儿、一点儿、一会儿、玩意儿、笑话儿、野菊花圈儿、猫儿、小猎儿狗、鹦哥儿、小鹰儿、蚋虫儿、叹气儿、自各儿、那边儿、道儿、谜儿、画儿、事儿、省时候儿、胡椒面儿、起头儿、第二样儿等等。还使用了不少方言词语,比如“困来蒙东、竖里头、湿济济、白绕”等等。并使用了大量叠词,如“乖乖、怪怪、恰恰、昏昏、正正经经、讲讲究究”等等。另外,还使用了一些拟声词,比如“乒呤乓啷、浦叉浦叉”等等。

(3)翻译方法与技巧的选择适应了目的语的行文需求。仔细研读赵译《阿丽思》,可以发现赵元任先生对译法技巧掌握娴熟,运用得心应手;对具体的、微观的、“细颗粒”的词语与词序的处理也是恰到好处,该调整的调整,该增加的增加,该省略的省略,该引申的引申,而不囿于原文的行文结构和词序。这种灵活、妥贴、自如的翻译方法使《阿丽思》译文“信与达”的程度更上了一层楼[9]24。

(二)关于赵译《阿丽思》的读者反应

对照原文细细研读,可以发现赵译《阿丽思》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忠实于原文。整体上讲,译文的忠信度比较高。译文优美流畅,语言清新自然、地道得体,译技高明,译笔精彩。赵译《阿丽思》出版后,“卖得很好”(赵元任语)[1]13,好评如潮。胡适赞扬“这部书译的真好”[10]107,周作人称之为“绝世妙文”[11]51,丁西林谓之“魂译”,苏金智称为“绝译”[4]56,我们认为它的的确确是“妙译”。虽然后来又有不同的《阿丽思》汉译本面世(如1933年商务版徐应昶节译本,以及1936年启明书局何君莲节译本等等),但都不能与赵译相提并论。

赵译《阿丽思》出版后的一段时间里(20 世纪30年代),在北京上海等地出现了“阿丽思热”,不少女孩起名字也叫“阿丽思”[1]113。在读者群里,不仅有儿童读者,还有成人读者,而且是“成年人更多”[1]114,不仅有一般读者,而且还有文人作家等名人。比如沈从文、陈伯吹、胡乔木、赵家璧等等。“赵家璧13 岁念高小时读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觉得这本书‘第一次打动了我的童心’,‘第一个启发我去试探世界文学的宝藏’,‘我从这部书里,发见了另外一座天地’。”[12]100胡乔木曾说他“读过这部译作,他的孩子也读过,今后还要让孙辈读”,并“称赞《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翻译语言很好”[4]190。陈伯吹“一口气读完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后,为这个天真烂漫、聪明活泼、机智勇敢的十分可爱的姑娘所吸引并激动了”[13]142。翻译家杨静远说:“30年代我还是个小女孩时,就读到并迷上了赵元任先生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语言大师赵元任把这本不好对付的童话译得如此出神入化,使人忘记它是翻译过来的。”[14]115

不仅如此,赵译《阿丽思》的流行还催生了两部中国版的《阿丽思》,一部是沈从文创作的《阿丽思中国游记》,另一部是陈伯吹创作的《阿丽思小姐》。

罗斯玛丽·列文森在《赵元任传》中指出“《阿丽思》在中国口语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因为这是最早的用白话文写成的著作之一,在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革命中颇有影响”[1]24。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式的评语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三、结语

赵元任是“常州大才子”(李岚清语),是一代宗师,是不可超越的(季羡林语)。他翻译的《阿丽思》是经典之作,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深入研究。文章简要谈了赵元任与他翻译的《阿丽思》,属一孔之见。文中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1](美)罗斯玛丽·列文森.赵元任传[M].焦立为,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2]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英汉对照[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Cohen M N.Lewis Carroll and the Alice's Books[M]//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by Lewis Carroll.New York:Bantam Books,1981.

[4]苏金智.赵元任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5]赵元任.赵元任生活自传[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

[6]赵如兰,赵新那.赵元任和《走到镜子里》[J].检察日报,2009-05-29.

[7]欧阳哲生.胡适文集(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戎林海.赵元任翻译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10]沈卫威.胡适日记[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11]周作人.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12]王建开.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3]陈伯吹.陈伯吹童话[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

[14]杨静远.永不消逝的童年的梦——一本老幼共赏的书《阿丽思漫游奇境记》[J].读书,1981(2):115-122.

猜你喜欢

奇境赵元任漫游
赵元任钢琴音乐创作和语言音调的融合探析
店员嘲笑赵元任
瑰丽奇境
奇境军事训练营
领导者的威信
美籍华人学者赵元任的多彩婚姻
守卫冰雪奇境
霹雳漫游堂
漫游阅读奇境
NASA漫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