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
——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
2013-04-01高瑛
高瑛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2.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理工科院校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
——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
高瑛1,2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2.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结合目前师范生培养现状,就如何提高理工科院校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加以探讨,借以寻找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契机。从工作实际出发,以常熟理工学院师范生培养及其就业现状为例,进行初步的分析探讨,以期得到提高理工科院校师范生专业能力方面的启示,更好地推进师范生的培养。
理工科院校;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质量
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我国教师培养体系由最初封闭的、独立的、单一的师范教育体系向开放的、综合的、多样的教师培养体系转变。在转型中,各师范院校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了符合学校实际发展的战略,部分中等师范学校逐渐取消或者独立升格为师范本科学院;部分地方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升格为地方综合性本科高校;部分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成理工科院校(如常熟理工学院,从师范专科学校经合并演变为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本科院校)。
常熟理工学院2012届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虽然较往年有一定攀升①该结果来自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2011、2012年师范生考上教师编制数据对比分析,以调查时的实时数据为准。,但总体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应届师范生平均入编率仅为36.76%。如何加强理工科院校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是我校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师范生专业能力,是指成教师完成教书育人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专门能力。新课改对师范生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现有的教师培养体系下提高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关乎师范生培养质量,更关乎理工科院校师范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现状
其一,师范教育氛围淡化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营造良好教育文化氛围”[1],师范教育的核心文化氛围体现于“师化”二字。承载着培育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的艰巨使命,教育文化环境的营造在未来教师的养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浓厚的人文精神和师范特征,可以净化师范生的心灵,提升其角色认同感。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我校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从校园景观的布置到校内建筑物的命名,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闻道楼、学道楼、笃行楼、慎行楼”等,行走在校园间时刻可以感受文化的熏陶。
但外部环境并不等于软环境,师范教育氛围应从多个维度去创设。如二级学院对师范教育的投入、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职业心理的认同感等方面。我们看到在这十多年时间里,国内各高校的办学条件、规模、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得到了空前发展,非师范类专业日渐强化、但师范专业的传统优势及特色却日趋弱化。从管理看,绝大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师范生学习、生活和日常管理都散落于二级学院,师范生人数占学院总人数的比例仅在10%-20%之间;各二级学院对于师范教育专业的投入相对较少,师范生日常所接受的教师教育熏陶主要来自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在日常生活、社团协会等活动中,鲜有师德修养和文化的陶冶;师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等;在这样的教育氛围和格局下,师范生日渐淡化了自己未来教师的身份认同,加之就业压力大、教师门槛高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其自我定位的迷失。
其二,课程设置及结构不够合理
首先,从教育类课程所占比重看,根据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调查,各国教育类课程一般都能占总学时的40%左右[2]65。英国教育类课程占学时总数的25%,而日本的教育类课程共有43门、32学分,占总学分的38%[2]66。反观我国,大多数高师教育类课程大约只有10%左右[3]92,与其他国家差距较大。其次,从课程结构模式看,西方国家鲜有像我国采取一门课一学期的做法,更多以专题形式呈现,课时灵活,同时特别重视选修课建设。这与我国课程设置门类单一、结构老化形成鲜明对比,目前我国教育类课程主要有4部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育实习,选修课程很少甚至没有。再次,从课程设置的实用性看,国外课程设置非常注重与中小学教育的联系,希望通过教育类课程来指导未来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美国的教育类课程很多把目标定位为教育培养出“临床专家”,要求师范生具备开出“教育处方”的能力[3]93;我国的教育类课程理论相对讲授相对过多,围绕教育实际的针对性、应用性不强,迫切需要加强对中小学教育的关注和了解,加强与中小学实际教学问题的对接融通。
其三,教师技能训练薄弱
教师技能训练是师范生向教师转化的助推器,当前,各理工科院校在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就高校的认识层面而言,只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忽视新课改对未来教师的要求;只重视授课技能的训练,不注重未来教师人文、道德素质的养成等。就管理层面而言,对师范生教师技能训练仅限于课堂管理,在课外以及实习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就学生个体而言,缺乏主动训练的意识、不能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不肯下苦功。就高校外部环境而言,部分高校在技能训练方面经费投入少,设备陈旧、场地不足、技能训练师资短缺等。另外,一套科学、合理的技能训练评价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范生的教师技能的提高。
其四,教育实践收效甚微
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教育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8周”[4]。从目前教育实践具体情况来看,高校设置了6-8周的教育实践,明显少于教育部的规定,且教育实践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师范生在实践前没有对当前中学教学作充分准备,对课程、教材、学生这些影响教学开展的因素未加深入研究,以致在实践中手忙脚乱,影响教学效果;其次,因担心教育实践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部分中小学不愿意或者很少给师范生提供上讲台的机会,造成师范生实践锻炼机会不均等,师范生普遍处于“听课多、讲课少”的状态,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最后,学科教学论的教师因个人教学、科研等压力,导致无法全身心指导实习。
二、师范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对策
常熟理工学院完成升本转型后,如何保持原先良好的师范教育底子,延续师范教育的良好口碑,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强化师范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成为我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对此,我们进行了认真探索,期望找到有效对策。
首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我校充分发挥原有师范教育的经验和优势,做好师范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除开设学科专业课、教育通识课之外,各二级学院结合自己的学科特色,开设各种特色课程并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以化学(师范)专业为例,给师范生开设《化学史与化学发展前沿》、《中学实验教学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化学教学技能及训练》等选修课程,既弥补了必修课相对单一的不足,又使师范生接触到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掌握教学技能;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方面,开设专题教学,与师范生探讨基础教育新课改中凸显的实际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教学指导策略。如,在基础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化学探究能力等;同时,积极关注教育前沿的最新动态,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师范生。如,结合教育部新近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组织师范生学习标准中的具体要求,使师范生培养更符合基础教育的要求,进一步与基础教育接轨。
学前教育专业围绕人才培养规格,全面考虑学科体系、职业素养等规律,构建了一套科学、务实、可行的课程方案,包括普通教育课程、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五大模块;注重教育资源的创设与培育(包括硬件配套设施和教育的精神资源);以研究性课程为抓手,提升师范生已有理论知识,帮助他们形成运用理论思考教育现象的意识,以此拓宽师范生的视野,提升培养质量。[5]21-22
虽然,我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做了不少调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碍于教师教育师资有限等多种因素,在课程建设方面(如增加选修课程开设的门类等)仍需进一步深化。
其次,凝聚师范教育氛围
为加强师范生的培养,我校在2010年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这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师范生培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营造了较为浓厚的教师教育氛围。
1、促进教师教育者的融合
教师教育者有着各自的研究领域,而培养师范生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综合、广博知识的未来教师。所以,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教育者(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学科教学论)要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一个有机体。据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一个师范教育教师的qq交流群,将原本散落在各个学院的教师在虚拟空间集中起来,通过网络沟通的方式,经常互通有无、交流心得,形成了良好的教师教育氛围。在平时,也经常组织教师参加研讨沙龙,增进教师间的了解合作。在这里,教师们如同一家人,跨越了学科的界限,教师教育者之间形成了一股合力,教师教育的文化氛围也得到进一步的彰显。
2、加强各专业师范生的交流
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广博知识、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这就意味着,未来教师们在职前就应掌握相邻学科的综合知识,在校期间就应与相邻学科的师范生相互交流、加强融合。我校在2012年建立了师范生学习骨干qq交流群,并将进一步扩大涵盖至学校所有师范生。通过建立这个交流群,拉近了各学科专业师范生的距离;另外,充分利用学生社区设立在学生宿舍区的地理优势,组织师范生在社区积极营造“师化”氛围,将社区布置成“未来园丁之家”,在社区开展各类活动和比赛(如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充分体现“师范性”的特点,点燃师范生的教育热情。
再次,加强与基础教育的对接融通
我校在师范教育过程中,积极做好与基础教育的对接,使师范生的培养与基础教育更好地实现对接融通。
教育部下发的《意见》中提出应给师范生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我校积极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推出“请进来、走出去,找方向、促培养”的举措。“请进来”,是指邀请基础教育的学科带头人、课程专家来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授课、讲座等;聘请省、市教研员、地方基础教育课程专家担任我校兼职教授等。“走出去”,是指教师组织师范生走出大学,走进、了解、研究基础教育,如:人文学院的“走进基础教育工程”,生物学院带领学生进中学观摩优质课,化材学院师生深入中学聆听学科专家公开课、与中学教师一起参加评课座谈、了解中学实际教学需求等;学校组织教师深入中学,了解基础教育的难题以及对未来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等,为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积累了宝贵资料。同时,高校教师也将教育研究前沿问题与基础教育的教师们进行讨论,对基础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实现双方协同进步。“找方向、促培养”,是指通过走进、研究基础教育,找准未来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切实做好与基础教育的对接融通,集大学、基础教育、教育行政部门之合力更好地、有针对性地促进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已然成为我校师范教育当下以及今后发展的目标。
最后,强化现代教师技能训练
师范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技能训练,它直接影响到今后从师育人的成效。师范生的教师技能主要包括基础技能、专业技能、教育教学技能。教师技能的获得是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我校采取“课堂教学、课外训练、教育实践”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四化”训练方式,多渠道、全方位提升师范生的教师技能。
1、“课堂教学”系统化在常态化课堂教学之外,教师注重督促学生认真观摩优质教学资源、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积极参加课堂教学训练、客观评价、深入反思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我校小学教育专业为例,通过对师范生进行教学基础性行为、教学技术性行为和教学发展性行为等全方位、整合化的培养和训练,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技术水平,增强师范生职业适应能力。在系统实训期间,将整个实训分三个阶段:诊断分析、指导训练、总结评价,指导教师依据事先制定的考量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这使得实训能得以有序、高效的实现。同时,在帮助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技能时,注意妥善处理好理论性与实践性、共性与个性、继承性与发展性之间的关系。[6]82-83
2、“教学比赛”常规化我校每年组织师范生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目前已形成了常规制度,“以赛促学、以赛促练”。通过比赛,广大师范生的学习热情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参赛选手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极大的提高。事实表明,师范生在考教师编制时,顺利进入教师队伍的幸运儿正是那些积极投身比赛的学生。
3、“教育实习”制度化我校历来注重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育实习机制:师范生实习动员大会;指导教师送师范生下学校,跟踪关注实习进展;中期校领导分赴实习基地看望实习生;组织实习返校师范生交流实习经验;全校教育实习表彰大会,充分彰显了教育实习制度化的管理理念。同时,针对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都给予及时的援助和解惑,为实习生解决后顾之忧。
4、“自主训练”个性化学生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自主训练,内容包括:对课堂训练后的再训练、对未能及时掌握的进行再训练、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再训练等。我校在学生自主训练方面也加大了投入力度,基础教学设备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专门开辟了微格教室、语音室、多个录播教室等,这些教学设备为广大师范生教师技能的自主训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 049/201110/xxgk_125722.html 2011-10-08[2013-09-04].
[2]唐松林.论我国高等师范课程结构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2(6):64-68.
[3]路书红,魏薇.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5):91-93.
[4]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212/145603.html 2012-02-10[2013-09-04].
[5]苗雪红.新建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基于C校的实践探索[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12:20-22.
[6]严丽萍.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职业行为的系统化培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2):80-83.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Norm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in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Case Study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AO Ying1,2
(1.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2.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 training,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 in their normal professional abilities,so as to find an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Based on the actual work,the authors of the paper make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status i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in order to get some advic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ies,and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rmal students;normal professional abilities;cultivation quality
O4-33
A
1008-2794(2013)06-0072-04
2013-09-03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2012SJDFDY001);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工作研究项目(KYZ201129S)
高瑛(1981—),女,江苏常熟人,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