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3-04-01岳瑞芝
岳瑞芝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2013年8月1日至2日,由滇中国学院、中共姚安县委联合举办的“滇中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历史文化名镇云南省姚安县光禄古镇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的相关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是姚安县委县政府全力推进“文化姚安强县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滇中国学院及其“雪君讲坛”在光禄古镇原军民总管府三重堂挂牌成立的第一场重大学术活动。会议采取主题报告、分组讨论、大会交流、实地考察等形式,以姚安为中心,围绕滇中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传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理论突破,并就一些重大问题达成广泛共识。现就本次会议的研讨情况综述如下。
一、对彝族文化与其他文化关系的认识
1.彝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关系。楚雄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滇中国学院院长曹晓宏教授在主持发言中,肯定了历届姚安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结合姚安荷花文化节汇演的非遗节目阐述了对彝汉文化关系的认识,对目前学术界存在的部分割裂文化融合的言论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汉文化排斥彝族文化是不对的,但是彝族文化一家独尊,排斥其他文化也是不对的。我们的文化原本就是水乳交融的,这样才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民族关系——大民族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楚雄州建州以来在民族问题上很少出现尖锐的矛盾,很少出现一些大规模的动乱的主要原因。楚雄州民族和谐与文化几千年的圆融分不开,文化的融合会带来社会的融合与和谐。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尹虎彬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不同民族特色同台献艺,这是中国所独有的文化现象。他认为分析研究这种传统文化多元并存的状态,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独享的一种荣耀。他还强调根据目前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与相关经验,现代社会发展打经济一张牌远远不够,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当中,传统文化的作用异常重要。
在随后的发言与讨论中,与会专家对于彝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关系基本达成共识,认为两种文化互相依存,不可分割,都是滇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的发掘和兴起,是振兴滇中经济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2.彝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香港中文大学周建渝教授指出,在目前的世界文化潮流中,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他强调滇中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彝族文化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掘。楚雄师范学院郑德开教授认为,地方文化是民族的、国学的一个外延,也是一国固有之学术,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主张不要过分强调异种民族的分裂,既不要搞大汉族主义,也不能搞地方民族主义、狭隘主义。他认为国学强调的就是民族大团结,弘扬传统,研究国学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使命,是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
一些学者还结合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提出了具体的方式方法,试图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并做有益尝试。
3.彝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美籍华人、前外交官廖燕京先生结合自己20年来国内外经历,重点剖析了中外文化的关系,认为在中国人眼中,我们的文化是土文化,西方的文化是洋文化,反过来,在西方人眼中,西方的文化是土文化,我们的文化是洋文化。同时结合滇中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彝族文化可以以民族特色为基础,结合汉文化与传统文化,甚至西方文化的表现形式来整理、发掘、保护与宣传。一些学者还通过对比中外优秀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先进模式,提出了滇中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与推介的可行方法。
有的学者指出,学术界传统的研究模式,通常更关注大方面或者是共同文化,这在中国文化中显然是一个重点,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小的文化或者地方传统、地方文化、民间文化。而且重视汉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重视上层文化也要重视下层文化。我们要树立一个多元的文化空间与价值理念。对中国人来讲,中国文化生生不息地发展在中国这块版图上并不是一种单一文化,始终是一种多元文化。
还有学者指出,社会的现代化需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但是这些创新要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1世纪的中国发展需要足够的文化能力、精神价值和社会资本,在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促进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从而创造我们自己的新文化。中国在新世纪要作为现代新型国家和平崛起,不仅需要科技能力,还需要文化能力,要有精神价值。除了能够积累经济资本之外,我们还要积累社会资本,要在科技能力之外增加文化的开发力。
二、对滇中的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分析
1.针对滇中文化,与会专家学者从历史、人文、政治地位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专家学者回溯了姚安在滇中及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姚安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古为滇国地,汉代始置弄栋县,唐代设姚州都督府及南中统部,统辖今滇西、滇东、黔西及川南大片土地和人口,史称“六诏之中分,三川之门户,南中之锁钥”,疆域最大时辖57州、县,为古西南丝绸之路必经之地。针对学界部分学者认为的姚安“古大今小”论,与会专家认为所谓的“古大今小”只是姚安的行政区划在历史不同阶段的规模大小。张海平、田勇等先生认为,姚安自唐代以来就是云南的政治文化中心,虽然自清末以来姚安辖地仅为一县,甚至某个时段与临近县份合并,但是在西南地区开发中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的学者重点评述了在滇中文化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庄蹻王滇促进边疆开发;骆宾王、张柬之、程立本及著名思想家李贽均在姚安任过知府、知州;元代高明、明代陶氏兄弟;清代赵子骧、马驷良、甘氏父子等“一门出五举,三步两道台”;陶珽草书海内驰名;高奣映“桃李满南中,著作冠一州”;赵鹤清书画尽得“南派”真髓,绘画蜚声艺坛。周建渝、王宪昭、周文义等先生认为这些人物的出现既说明了滇中的深厚历史底蕴,也是我们今天文化开发的重要财富。
同时,与会专家认为,滇中国学院在姚安光禄古镇挂牌成立,非常符合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并且有助于滇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部分学者还对滇中国学院成立以后的工作方向和预期目标提出了有益建议,希望国学院能够立足滇中,放眼世界,探寻时代精神,为推动地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就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会专家认为滇中文化资源丰富,政府开发力度大,民众参与度高,非遗文化产业化前景广阔。与会专家谈到,姚安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如彝族长篇叙事史诗《梅葛》、“姚安花灯”、曲艺“姚安莲花落”、民歌“姚安坝子腔”、光禄古镇、龙华古寺等。自2003年国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后,姚安县先后有7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被省、州、县公布为保护名录。“姚安彝族梅葛”、“姚安坝子腔”和“姚安花灯”分别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对“梅葛文化”、“葫芦笙之乡”、“葫芦笙文化节”、“福禄升”、“中国福地福禄之城”、“福禄之城”进行了商标注册。马游彝族梅葛演唱艺人郭有珍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此外还有省州县各级传承人100余位。周建渝教授指出,滇中、姚安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自唐代开始就是一个文化重镇,历代的文化名人很多,各类志书及文献典藏丰富,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融发展,古代的名人及历史事件及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值得我们大力发掘。
还有一些专家高度评价了姚安政府在地方文化、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方面做出的努力,并且纷纷建言献策,对文化产业的宣传推介模式进行了深入研讨。文化姚安丛书编委、姚安县文联主席饶云华先生特别指出,姚安县委县政府领导在姚安的文化建设方面极为重视,尤其是在历史文化的挖掘编辑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思路,动员了各界人士进行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工作,组织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历史文化资料普查、调研、征集、论证、整理,初步形成了诸如《文化姚安系列丛书》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王宪昭教授强调姚安政府和滇中国学院围绕滇中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还有民众的热情参与,都成为一种文化发展和文化建构的契机。
三、滇中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滇中文化研究存在不足,文化成果推介渠道受限。对于滇中文化研究的现状,与会专家进行了客观认真的分析。卜其明先生结合高奣映著作的整理问题指出了目前滇中文化研究的困境:一是资料不全,高奣映著作经过学界多年的努力发掘和研究,逐渐整理出版了部分成果,但是与他洋洋八十一部巨著相比,还远远不足。二是观点不新,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掌握在全国范围内的一些人物评价的问题,地方性、民族性人物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认同程度不同,研究视角也存在差异。还有的专家学者提出文献成果整理面临资金、人力方面的困难。张海平先生认为在楚雄州的文化建设方面,有很多有识之士做了努力,但是还有很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无法完成。比如一些规模较大,投资较多的工作,缺乏政府的支持和组织无法开展。孙庆明先生也认为如果地方上有好的作家、画家和作品,要加大力度推介,而且要争取在级别较高、层次更广的平台上进行展示。而这些方面,受制于滇中的区位形势和经济条件,在以往的情况下很难得到响应,希望今后能够引起多方面的关注,有较大改善。
2.部分重要遗产及民间艺人濒临消失,保护与传承面临重要节点。尹虎彬教授指出,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目前集中力量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保护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把这个方向作为研究所未来三五年至十年的一个攻关领域。他提出要与楚雄师范学院、滇中国学院及姚安政府在三至十年之内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抢救性研究。他将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老艺人比作图书馆,认为这些人身上传统文化的蕴藏量是不可预估的。如果按照现在这种研究进度,几年之后再想到楚雄这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搜集梅葛,搜集支格阿鲁,是不可能的。这些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老艺人年事已高,他们的离世,就像丧失一个个的图书馆一样。为了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必须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利用有限的时间大规模地做调查,以便尽可能多地搜集材料。其他学者也就此问题提出了类似看法,以梅葛为例,目前有很多篇章只有几位老的传承人会唱,随着这些老艺人的去世,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将无法再现。
3.鉴于滇中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存在的困难及问题,与会专家学者结合个人专长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于滇中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方式。与会专家认为,首先要整合多方力量,集中推出成果。其中政府要积极扶持引导,相关的研究机构、文化界人士要积极协作,海内外专家学者要持续关注和指导,广大民众要热情参与。孙庆明先生认为,传统文化开发与国学研究可以拓宽文学创作的视野,搞文学也要立足于研究本地文化。他提出要以高校或科研机构牵头,把社会各界,包括文学界、书画界等与国学相关的人力、物力资源整合起来,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这样才能扩大文化的影响力。王宪昭教授认为,滇中有丰富而又厚重的历史文化土壤,人杰地灵,更重要的是对这种文化的存在,目前已经变成了一种有意识的保护和传承。注重对文化的研究,对文化的保护,只有社会各界协同合作,才能为文化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
关于滇中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宣传推介。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必须拓宽宣传形式,构建现代化传媒网络。王宪昭教授提出,我们必须拓展现代化传播手段,比如借助于学校的网络、政府门户网站形成一定的影响。如果能够及时、快捷地将研究成果、特色活动发布在网上,给民众以便捷、立体的感受,那么就会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周建渝教授提出,滇中、姚安文化要在世界上有一定的知名度,首先要做好宣传。一方面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要宣传,尤其是体现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的优秀节目。另外就是要注重对文化名人的宣传和重视,不仅是历史上的名人,包括近代甚至现代较有成就的专家学者都可以重点推介,至少体现了一种对文化的尊重。他认为滇中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也底蕴深厚,历代的文化名人很多,各类志书存世极广,这些史料中涉及到的历史名人、历史事件都可以强化宣传。
关于古书院的恢复。书院是中国古代私人设置的以个人读书治学为主的教育机构,起源于繁荣的唐代,兴盛于宋代,曾经为中华文化的承续和发展作出过无可比拟的贡献。传统书院在近代渐趋衰落,历经近百年的沉默,又在现代意识观照下,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次会议之前,与会专家学者参加了姚安中学大成书院的揭牌仪式。曹晓宏教授与何光平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楚雄州古书院的恢复与重建,近年在楚雄市恢复了凤山书院。他们认为,书院仍然是中国文化人所向往的美好精神家园,书院文化也依旧是中国文化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我们保护书院,是要发展书院的理念,更重要的在于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不能单单将其当作文化遗迹来恢复,必须转变它的功能,让它在新时期发挥出新的作用,焕发新的生机。
关于地方文献的整理。楚雄州近年来集结整理出版了大批的旧方志,为传承文化、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卜其明先生认为,前期的文献整理成果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打下了一个有力的基础。他重点谈到国学文丛的问题,提议下一步的国学文丛应该关注以下几方面的材料:一是要把楚雄州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著作尽量收集齐全;二是历史上来过楚雄州同时又是别的地方的文化名人的文献资料,包括他们的墓志铭、碑志、诗词作品以及他们写的有关楚雄的文章、诗歌尽量找全;三是历史上本地到外地去担任领导、地方官的名人,他们的文章也有较大价值。
综上所述,本次学术会议专家学者所提交的论文及主题发言,对国学的定位、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滇中文化的挖掘整理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包括滇中的政治、经济、学术思想史、宗教信仰、民族关系、区域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全面的讨论和评述。许多发言和论文见解深刻,代表和反映了目前滇中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中的学术水平和最新观点,同时,还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共同特点,即学者在跨学科、多种方法论证论题的时候,仍以丰富、翔实的原始材料作为论证的基础,反映了学术传承与创新并存的研究态度,为下一步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