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青少年性别气质中性化与学校教育引导

2013-04-01颜雪艺唐安奎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中性化性别角色气质

颜雪艺,唐安奎

(成都师范学院 a.教育系;b.高等教育研究所,成都 611130)

论青少年性别气质中性化与学校教育引导

颜雪艺a*,唐安奎b

(成都师范学院a.教育系;b.高等教育研究所,成都 611130)

青少年性别气质中性化对个体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它的出现与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家庭、学校环境和自身年龄、性格特点相关。学校教育应从提倡性别敏感教育,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创设性别平等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合理引导同辈群体等方面加强对青少年性别气质中性化的引导。

青少年;中性化;性别气质;学校教育引导

近年来,青少年性别气质“中性风”逐步兴起并日渐盛行。2006年,张艳霞的问卷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已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传统的两性气质特征的界限。[1]2010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参与的2 019人中,26.3%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很多具有中性气质的人,其中3.8%的人表示身边这样的人“非常多”。“中性风”流行,33.4%的人表示能接受。[2]如何认识青少年性别气质中性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分析其成因并加以适当引导,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问题。

一、青少年性别气质中性化的影响

对于青少年性别气质的中性化,有人视之为时尚和进步;也有人认为是对社会传统性别观的颠覆。其实,对于青少年性别气质中性化的评价,我们没有必要做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选择。从性别气质角度来看,青少年中性化是个体性别气质界限不明确的表现,这一表现会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 对青少年确立个体性别角色的影响

根据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划分,男性气质总是与工具性行为和体能性能力相关;女性气质总是与表现性行为和亲和能力相关。男性扮演着坚韧、刚强和冒险的角色;女性则扮演着细心、细腻和温柔的角色。

从积极的角度看,青少年性别气质的中性化,有助于消除社会对个体的性别刻板印象,个体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除了发展自身的性别气质之外,同时还从异性身上学习和借鉴优秀的品质,比如男生变得更加细心、温和,女生变得更加勇敢、果断,最终促进人格的完善,取长补短,更好地完成性别社会化过程。

青少年性别气质中性化也有不良的影响。它容易造成学生个体性别角色错位,产生自我性别认同困难与社会适应障碍,在社会融入和社会接纳方面出现困难,并容易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根据发展的程度,青少年学生群体的性别角色错位由浅及深依次表现为自我性别心理排斥、异性装束与行为、选择同性伴侣。[3]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不一致,产生角色混乱与自我同一性矛盾,甚至出现行为的失范,对个体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 对形成社会性别角色的影响

青少年性别气质中性化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性别角色的内涵。女性的中性化倾向有助于消除社会中的性别歧视,推动女性解放的深入。女生不再只是扮演娇滴滴的柔弱角色,而是以更加坚定和自信的姿态进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中性化气质的女性拥有了一些传统意义上本应属于男性的性别特征,使她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自信、勇敢、主动、理性。具有中性化气质的男性也拥有女性特有的温柔和细腻,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更加和谐。中性化使个体的性别角色得到完善,又创造性地丰富了人类的性别角色。

但是,由于中性化性别气质也是对社会传统性别观的颠覆,由此产生的行为习惯会对青少年以后两性的正常交往产生影响,进而对传统的婚恋习俗、社会伦理价值观提出极大的挑战。具有中性化性别气质的青少年认为“男女是无差异的平等”,这样的观点既忽略了男女先天存在的差异,同时又缺乏对性别角色扮演及应尽义务的认知。这些都有可能埋下他(她)们日后在两性交往或家庭事务中不能正确处理矛盾问题的隐患。

由此可见,作为当前一种流行的青少年性别气质,中性化并不是一种性别倒置,而是青少年在特定时期产生的一种对性别身份的认同。它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4]教育者应理性客观地看待青少年中性化现象,避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局限,片面强调中性化现象的积极或者消极影响。

二、青少年性别气质中性化的成因

关于性别气质形成和发展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强调“性别气质是由先天生理特质所决定的且固定不变”的性别本质主义,逐渐发展到“性别气质受到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可塑性且可以变化”的性别建构主义。性别建构主义为青少年性别气质中性化的归因提供了合适的视角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青少年性别气质中性化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伴随女权主义运动的不断推进,男权和女权势力此消彼长。社会劳动力市场上性别结构的变化,求职者逐渐向异性职业领域不断“融入”和“渗透”,女性的活动领域从家庭扩展到公共社会,男性由职场主力军退居到家庭中来。目前的社会文化早已不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父权制文化,取而代之的是“男女平等、崇尚自由”的新型文化。男女地位的变化以及男女角色差异的缩小,势必影响青少年对男女性别差异的认知,进而可能导致性别气质的形成。

在现代社会,除了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大众传媒已成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第四个重要因素。电视网络中的选秀节目、广告媒体、服装时尚等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宣传,将中性化的气质塑造成一种时尚的潮流。部分学生受到榜样效应的影响,开始从穿着打扮和动作行为上去进行模仿,并认为这是自我个性的彰显。青少年逐步接受并内化了由传媒生产并传播的新的审美标准,年轻人在追逐时尚的过程中自愿将自己的形象做出颠覆传统的改变。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培养方式会极大地影响儿童性别气质的养成,家长正确的性别观念、行为态度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要经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的获得三个阶段。儿童在2~3岁能正确标定自己和他人的性别,4~5岁知道人的性别不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6~7岁懂得人的性别不会随着服饰、形象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经历这一过程后,儿童就已基本完成了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父母在孩子还未形成或意识到性别特征和性别角色标准时,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使之接受适合他们性别的固定模式。例如给男孩剪短头发,购买一些汽车、枪等玩具;而给女孩穿裙子,为女孩准备洋娃娃等玩具。

当前中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如果父母从小就对孩子施以相反的性别角色对待,就会出现相反的后果;同时,单亲家庭由于父母角色的某一方缺失,孩子从小就缺乏来自父母完整的呵护和关心,从而导致个体性别气质的单方面过度发展。

(三)学校性别教育的缺失

学校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性教育活动,是青少年学习社会性别文化、建立性别态度和形成性别行为的重要场所。当前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常常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性别,不管对男生还是女生都提出同一教育要求,实施同一种教育内容,运用同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无性别差异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的发展。而针对将男女学生长期分开隔离实施性教育的传统,郑新蓉指出:“从幼年到高中阶段晚期,男女儿童的性别刻板化程度与其年龄的关系呈抛物线形态。整个青春期是性别强化期,是个性性别刻板定型最强的阶段。”[5]如果强行实施性别隔离的教育,势必会强化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从而无法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认知。

(四)青少年个性的彰显

青少年时期是人格成长、性别认同、社会角色迅速变化的时期,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上都尚未定型,他们往往处于对性别认同比较模糊的阶段,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影响,标新立异的服饰和彰显个性的造型在学生群体中开始作为潮流被推崇,学生争先效仿,追求与众不同。他们渴望突出自我、展现自我形象,而中性化性别气质的各种外化表现对于期望彰显个性的学生来说,无疑契合了青少年渴求两性平等、渴望独立以及被重视、被认可的强烈愿望。

三、青少年性别气质中性化的学校教育引导

在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中,学校对于学生性别气质的养成和定型化起主导作用。面对日渐盛行的青少年性别气质中性化,学校教育者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目标,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一)提倡性别敏感教育,引导青少年双性化气质的养成

美国当代女性主义教育哲学家简·罗兰·马丁(Jane Roland Martin)指出:为了避免忽视男女性别差异,又不致陷入生理性别决定论,教育应当做的就是对性别保持敏感。性别敏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在尊重自然性别特征前提下,鼓励个体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使男女两性成为完整的人。

学校教育者针对青少年性别气质中性化的现象,既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加强教育和指导,及时将中性化转化为双性化的性别气质。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兼具较多的男性气质和较多的女性气质。这是一种超越传统性别划分的、更具积极潜能的、理想的人类性别角色取向。具有双性化心理和行为特质的人,往往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转变观念,消除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观念

教育实践中,教师本人的性别刻板印象将直接影响其对待男女学生的态度、期望和教育方式,这是扩大男女学生学业和心理性别差异的原因之一。教师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教学内容、活动指导深刻影响着学生人格的构建、性别角色内容的选择和认定。教师应建立平等的性别角色观念,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认知。1)教师应该建立合理的性别角色期望,避免性别歧视,要根据男生和女生先天的生理特点“因材施教”, 努力使自己消除性别偏见。2)在教学中加强男女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平等赋予学生发声的权利,鼓励学生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意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3)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男女性别差异和树立正确的男女社会定位价值观,避免一味强调某种性别气质在工作就业中的重要性。

(三)创设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避免不良风气的干扰

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不可或缺的土壤。构建性别和谐的校园文化之基本要义是崇尚并确立两性和谐的教育理念以及两性和谐发展的学校精神。

在信息化时代,娱乐传媒和网络文化的多重攻势如洪流般涌入到校园中来。学校面对这种冲击,一方面,可以制定性别角色规范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认知,并通过广播、展板、橱窗展览等形式进行宣传。例如郑州十八中试行了新校规:出台“阳刚男生”和“秀慧女生”标准,希望可以藉此减少学生的中性化现象。南京四中大力开展男生的绅士教育和女生的淑女教育,按照设定的绅士淑女的气质特征和行为规范来引导学生。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开展多种活动,引导学生性别气质的养成。比如体现男性阳刚特质的篮球、足球等体育活动,体现女性阴柔特质的绘画、刺绣等文化活动,以及男女共同参加的游戏活动。通过活动让男女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感受不同的性别特质的优缺点,进而构建正确的符合自身性别发展需要的性别认知。

(四)适当引导学生同辈群体的交往

同辈群体作为中学生阶段的“重要他人”,是青少年的直接影响源和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媒介。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对家庭的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他们的言行、爱好、衣着打扮等相互影响,个体对伙伴的信任胜过对家长和老师的信任。因此,“当同辈群体出现了颠覆传统性别角色的形象和言行,并且这种现象得到群体内的价值认同时,便会从最初的零零星星到迅速蔓延,形成一种新的性别角色认同”。[6]当班主任察觉到班级中个别学生有中性化现象的时候,可以适当地介入,引导和保护积极的同辈群体,抑制和转化消极的同辈群体。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性别气质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着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及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应该正确引导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和人格完善,培养青少年的双性化气质特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1] 张艳霞.中学生“中性化”现象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9):4-8.

[2] 向楠.中性化研究:兼具男女性格特点更具竞争力创造力[N].中国青年报,2010-12-30.

[3] 魏彤儒,郭牧琦.我国青少年学生群体性别角色发展错位现象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44-145.

[4] 林晓珊.青少年中性化风潮的源起:社会建构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9(9):10-14.

[5]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7.

[6] 华桦.论性别角色中性化的形成及原因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17-19.

OnNeutralizedGenderTemperamentforTeenagersandSchoolEducationGuidance

YANXueyia*,TANGAnkuib

(a.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China)

Neutralized gender temperament for teenagers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individual gender role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der role. Its emergence has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ciety in whish they live, families, age, school environment an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advocate gender sensitive education, eliminate gender stereotypes, and create campus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gender equality and reasonable guide peer groups and so on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adolescent sex neuter temperament.

teenager;neutralization;gender temperament;school education and guidance

2013-04-10

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项目“学生性别意识发展与教育引导”(XXJYB1121)

颜雪艺(1986- ),女(汉族),四川汶川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电子邮箱:1229479653@qq.com。

唐安奎(1975- ),男(汉族),四川富顺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B844.2

A

2095-5383(2013)03-0069-03

猜你喜欢

中性化性别角色气质
近现代中外女装中性化发展的研究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中性化服装与女性独立
西海岸新气质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WHAT’S INSIDE DOESN’T COUNT
浅析女装中性化的服装设计发展